劉備未救關羽的苦衷:路途遙遠兵力吃緊
劉關張是結拜兄弟,為兄弟兩肋插刀,同生同死,那是結拜的時候就許過諾的,可是,當二弟關羽敗走麥城時,卻不見大哥劉備半點動靜,乃至關羽父子授首東吳,荊州淪喪,蜀漢方面都一直零回應,於是給後人帶來了極大的解讀空間,甚至有人認為劉備放棄關羽了,不夠兄弟。
其實,劉備當時沒救關羽,不是不夠兄弟,而是時也,勢也。若說劉備不夠兄弟,當時魏國的大臣劉曄就予以否定,當時曹丕在關羽死後召開政治局會議,詢問劉備會不會出兵打孫權,替關羽報仇。
大伙都說,蜀國就那麼一小地兒,上得了檯面的名將也就關羽(這些話,張飛、馬超、趙雲、黃忠他們造嗎?),如今這張王牌沒了,他蜀國躲起來舔傷口還來不及,哪有出來替兄弟出頭的膽?
這夥人不懂什麼叫兄弟,劉曄卻懂,他力排眾議,說:你們別小看蜀,雖然小,心卻不小,劉備這回肯定會出兵向大家宣告,咱蜀國騰出力氣來替兄弟報仇的本事還是有的。何況,劉備跟關羽,表面是君臣,其實恩同父子(其實也可以理解為兄弟),這回關羽死了,劉備不給他報仇,在兄弟始終的情分上也交代不過去啊。
讓劉曄說准了,後來劉備果然出兵東吳。
看來,劉備與關羽的兄弟情分沒問題,那為什麼劉備不救活關羽,而是替死關羽報仇呢?早幹嘛去了?
我們還是將目光聚焦在建安二十四年,即公元219年,這一年對於歷史而言,是很弔詭的一年。
首先,蜀漢集團小宇宙大爆發,發出了前所未有的主動進攻態勢,還讓最強大的曹氏團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窘態。年初,劉備方面軍團向漢中發起進攻,斬殺名將夏侯淵,曹操在一片「雞肋」聲中撤回長安;下半年,關羽方面軍團又從荊州出發北伐,水淹七軍,擒於禁,殺龐德,等於俘虜軍團司令,擊斃前鋒指揮官,此次戰役給曹操造成的狼狽,勝過漢中戰役,曹操甚至準備遷都,避開關羽軍團的鋒芒。這是諸葛亮「隆中對」戰略開始落地實施。
兩次戰役,曹操連連喪失三名上將,說這等於蜀國喪失一個關羽,兩個魏延也不為過。
然而,緊接著,保持旺盛攻擊態勢的蜀漢集團卻又在同年從巔峰滑落,貼近谷底,其標誌是關羽敗死,荊州喪失,巔峰和貼近谷底的曲線在很短時間內走完,其間的走勢很陡峭,不可謂不詭異。
當然,還有一件不算詭異,卻很湊巧的不幸事,就在漢中戰役結束,關羽尚未北伐的空隙,法正死了!法正死得真的很不是時候,因為他是漢中戰役的主要參謀官,當時的諸葛亮主要是在後方經營,前線的事情是劉備和法正在指揮,這樣的一位戰略戰術都是一流的專家牛人,是一位極有可能讓蜀漢避免這種陡峭曲線走勢的人物,然而,法正死了,這決定了沒有人能阻止劉備日後的戰略錯誤,如同曹操死了郭嘉一般。諸葛亮也說過:「法孝直若在,必能制主上東行。」意思就是說,法正若在,一定能夠阻止劉備出兵東吳。可見,劉備在軍事上對法正的信賴,超過諸葛亮。
我們再看看當時的時間表。前一年的秋季,即公元218年,劉備傾力攻打漢中,久攻不下,於是向大本營調兵,諸葛亮當時還有點猶豫,怕蜀國的老本錢被打完,於是問楊洪,楊洪說:漢中是我們的咽喉,沒漢中就沒西蜀。這是「家門之禍」,您還是趕緊滴發援兵吧。
諸葛亮這一猶豫,不是說他無謀,而是說明蜀漢當時已經打得很吃力,估計開始動用老本了,當管家的諸葛亮才如此心痛。
老曹意識到漢中問題的重要性,於是在218年七月開始親自率兵迎戰劉備,9月到了關中長安,接著親臨前線。到第二年春,即219年春,戰局急轉直下,劉備奪取定軍山,斬殺夏侯淵,蜀漢朝著勝利前進,然而,這是一場很吃力的勝仗,對於蜀漢而言。
劉備當時的緊張是可想而知的,夏侯淵被殺後,頭顱送到劉備手裡,劉備拿著這頭顱,其實也是他的親戚,因為夏侯淵是張飛老婆的堂叔,很不知足地說:要這個幹嘛,我要的是張頜的腦袋。言下之意是說我們費了這麼大的勁,卻沒取得理想的戰果,未給敵人造成足夠的殺傷力,失望啊。可見劉備打得多麼吃力,對戰果的渴求是多麼強烈。
當聽說老曹從斜谷出兵,親臨漢中前線時,劉備說了一句狠話:老曹親自來也沒用,漢川我要定了。與其說是雄心壯志,不如說是在緊張地給自己打氣。
當時的情勢確實很危機,當年三月,黃忠碰上了曹操的主力部隊,被其驅趕回漢水營寨,若不是趙雲所率小股部隊奮力撕開一個口子,可能黃忠所部是沒有突圍的可能性的。在大軍壓境的情況下,趙雲使用了空營計,迷惑敵軍,發起佯攻,總算暫時穩定戰局,讓人大掉眼鏡的是:劉備的援軍第二天早上才趕到。
不是劉備慢,而是軍隊實在不夠用,挪來挪去,總有一些照顧不到的盲區。因此,劉備誇趙云「子龍一身都為膽也」,不光是誇他而已,而是揭露一個事實:蜀漢兵力捉襟見肘,兵力覆蓋不到的地方,就靠「膽」了。
219年五月,曹操撤軍,漢中一戰,雖然以劉備軍團的勝利告終,但是已經打得精疲力盡,幾無餘勇可言。再要沿原線路延伸戰局,擴大戰果,是不太可能了。而曹操方面,雖然失敗,但一直打得猶猶豫豫,不甚爽快,丟了漢中也不會有致命的後果,老曹以「雞肋」的態度對待漢中,可見其未用全力。
就在取得漢中戰役勝利不久,219年7月,劉備稱漢王,緊接著命令關羽出兵北伐,從另一個方向擴大戰果。關羽出兵的具體月份日期不可確定,但可以確定的是,到八月,關羽的進攻態勢已經上升至頂峰,水淹七軍就在這個時候發生。到十一月,關羽敗走麥城,十二月,關羽死難。
從漢中戰役結束的五月到關羽失敗的十一月,期間不過半年的時間,想要疲憊之師來介入荊州戰場,是不太現實的。不是兄弟我不救你,而是兄弟我實在使不上力了。
還有關鍵一點,二弟關羽敗退,老大劉備造嗎?
從關羽北上至敗走麥城,這當中似乎找不到雙方聯絡的蛛絲馬跡,對於關羽軍團戰局的發展,劉備是不是渾然不知?應該不太可能,可惜史書也沒有明確記載,關羽從勝到敗的過程,時間倉促緊迫,形勢瞬息萬變,《三國誌》對於這個變化,用了「俄而」一詞,可見倉促之極。而且就算蜀與荊州有聯繫,但路途遙遠,消息滯後是絕對有可能的。可能關羽開始敗退的時候,劉備那邊還沉浸在水淹七軍的勝利當中。
當時孫權寫信給曹操,表示願意效力從後路襲擊荊州軍,曹操問臣下:這個消息該怎麼處理?大夥兒都說:保密,別讓關羽知道。那位據說不吃鹽的謀士董昭卻說:還是洩露出去好,一來讓關羽猶豫,二來讓被圍的兄弟們有信心。
孫權要襲擊後路的消息傳來,正在攻打樊城的關羽猶豫起來,不知道是敵人放的煙霧彈,還是孫權真的要動手。在第一線的關羽尚且摸不著北,更何況遠隔千里的劉備他們?信息不對稱,連猶豫的資格都木有。
消息的一路滯後,行動當然也滯後,何況時間極其緊迫。
滯後,當然也和當時的地理條件相關聯。西蜀和荊州之間,在地理上是接壤的,但接壤不等於便利。從西南到東南,正是地理垂直變化的地段,進出一趟都不容易。當年劉備入蜀容易,那是劉璋太傻逼,一路像迎親人一般提供便利。後來劉備要出來,可沒那麼容易。
劉備也意識到要連接西蜀和荊州,在漢中戰役結束不久,就捉急地派孟達和劉封從秭歸出發,進取上庸,其實是要打通西蜀與荊州的通道。
因此,當關羽戰敗時,第一時間想到的是向孟達劉封搬救兵,關羽軍團能聯繫到的終極點,也就是上庸了。可見西蜀與荊州的通道,尚處於開通的初期階段,還起不到迅速接應的作用,這和兄弟不兄弟木有關係,要救兄弟,也得有條路啊。
公元221年,劉備出兵要替二弟報仇,史書記載他出來一趟真不容易。當時的謀士黃權勸他:我們沿流出川,一股腦兒飛流而下,落入吳軍的包圍,風險很大,不如我帶先頭部隊,您坐鎮後方。
劉備沒有聽從,照他的辦法進軍東吳,他是怎麼出來的?「緣山截嶺」,也就是翻山越嶺,橫穿險要的山脈,一隻大部隊在崇山峻嶺之間攀援進軍,行動之慢,之艱難,可想而知。
東吳方面的指揮官參謀官陸遜也早看到了這一點,明確地指出:劉備他們沿著高山行軍,戰鬥力根本受地形限制,根本施展不開來,光是爬山爬樹都要累死他們,「自當罷於木石之間」,我們就等著跟他慢慢耗吧。
可以想像,就算劉備及時得知關羽戰敗的消息,要跑出四川救他,光是爬山爬樹都要耗費老長一段時間,等到荊州時,恐怕黃花菜都涼了。
所以說,大家不要懷疑劉備對關羽的兄弟情分,不是兄弟靠不住,而是山高路遠,消息滯後,跟兄弟不兄弟木有什麼關係。
後來劉備東征孫權,清醒的諸葛亮卻沒有明確制止,為啥?因為兩路進擊的計畫就是他諸葛亮制定的,他本人好意思說嗎,而這話由法正來說就方便多了。可惜,法正在最需要他的時候死了,歷史的走向和個人的作用,有時候挺相關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