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圖]七大洲的最高峰
山嶽又稱山地,是陸地的主要組成部分,也是陸地的骨架。山嶽有多種類型,如褶皺山、斷塊山、火山等。由背斜或向斜發育而成的山嶺和谷地,統稱為褶皺山。由斷層發育而成的山嶺和谷地,統稱為斷塊山地,簡稱斷塊山。斷塊山是地殼運動過程中形成的一種分佈十分廣泛的地貌形態。火山是岩漿沿著地殼的薄弱地帶噴出地表而形成的,火山由火山口和火山錐兩部分組成。
亞洲最高峰-珠穆朗瑪峰
珠穆朗瑪峰是喜瑪拉雅山脈的主峰,位於中國西藏與尼泊爾王國交界處。海拔8848米,是亞洲的最高峰,也是世界第一高峰。山體主要由結晶巖系構成,山體呈巨型金字塔狀。東北山脊、 東南山脊和西山山脊中間夾著三大陡壁(北壁、東壁和西南壁),在這些山脊和峭壁之間又分佈著548條大陸型冰川,冰川規模大,約有冰川600多條,面積達1600平方公里。是低緯度地區現代冰川作用中心。冰川上有千姿百態、瑰麗罕見的冰塔林,又有高達數十米的冰陡崖和步步陷阱的明暗冰裂隙,還有險象環生的冰崩雪崩區。在它周圍20公里的範圍內,群峰林立,山巒疊障。僅海拔7000米以上的高峰就有40多座,形成了群峰來朝,峰頭洶湧的波瀾壯闊的場面。
歐洲最高峰-厄爾布魯士山
厄爾布魯士山簡稱「厄峰」,位於歐、亞兩洲交界處的俄羅斯和格魯吉亞邊界的高加索地區。海拔5642米,是歐洲的最高峰。厄爾布魯士山是地質史上火山長期連續噴發的產物,主要由安山巖構成。其錐狀外形表明它是「火山之子」。加之生來成一大一小、一高一矮的「雙峰並峙」態勢,西側的主峰海拔5642米,東側的輔峰海拔5595米。從野外實地遠眺,映入人們眼簾的這位「雙頂巨人」,巍巍而聳,凜凜而立,超然絕倫,凌逼霄漢,墩實中顯現出一種難以描述的威嚴。山體上終年冰雪覆蓋,雪線北坡在海拔3200米,南坡則在3500米。厄爾布魯士山周圍有77大小條冰川,總面積達140平方公里。其中,以大阿扎烏冰川和小阿扎烏冰川、捷爾斯科爾冰川最為典型。冰川末端溢出的溶水,形成了周圍數以百計的溪流。
非洲最高峰-乞力馬扎羅山
北美洲最高峰-麥金利山
麥金利山位於美國阿拉斯加州的中南部,是阿拉斯加山脈的中段山峰,海拔6193米,為北美洲的第一高峰。當地印第安人稱迪納利峰,印第安語意是「太陽之家」。後來以美國第二十五屆總統威廉·麥金利的姓氏命名為麥金利山。構造上屬太平洋邊緣山帶,形成於侏羅紀末的內華達造山麥金利山風光運動。為一巨大的背斜褶皺花崗岩斷塊山,山勢陡立,有南北二峰。2/3的山體終年積雪。山地北坡降水少,雪線高度達1830米。南坡降水量較多,發育有規模很大的現代冰川,主要有卡希爾特納和魯斯等冰川。麥金利山區由於受到溫暖的太平洋暖流影響,氣候比較溫和,海拔762米以下,發育了森林,分佈有杉樹、樺樹林等植被。麥金利山是野生動物的保護區,常見的動物有馴鹿、灰熊和麋等。這裡也是世界登山愛好者的彙集之地。1917年闢為美國麥金利山國家公園。
南美洲最高峰-阿空加瓜山
阿空加瓜山位於阿根廷門多薩省西北端,臨近智利邊界,海拔6960米,是世界最高的死火山,也是南美洲最高峰。因第三紀沉積岩層褶皺抬升而成,同時伴隨著岩漿侵入和火山作用,由火山岩構成,山形呈圓錐形,山頂有凹下的火山口,地勢較為平坦,堆積安山岩層。東南側雪線高4500米,冰雪厚達90米左右,發育多條現代冰川,其中菲茨傑拉德冰川長達11.2公里,終止於奧爾科內斯河,然後瀉入門多薩河。峰頂西側因降水較少,沒有終年積雪,山麓多溫泉,附近著名的自然奇觀印加橋為療養和旅遊勝地。起自阿根廷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的鐵路,穿越它附近的烏斯帕亞塔山口,抵達智利首都聖地亞哥。
大洋洲最高峰-科修斯科山
科修斯科山位於澳洲大陸東南部的新南威爾士州境內堪培拉的西南,是澳洲山脈的最高峰,亦為大洋洲的最高點。科修斯科山海拔2230米,由花崗岩構成;頂部冬季有積雪,並有古冰川遺跡;海拔1700米以下多森林,以上為夏季牧場。波蘭探險家斯切萊凱於1839年發現此山,並以波蘭英雄塔迪烏什·科修斯科(1746-1817)的名字命名。
南極洲最高峰-文森峰
文森峰位於西南極洲,是南極大陸埃爾沃斯山脈的主峰。海拔4897米,是南極洲最高峰。西南極洲多火山,僅瑪麗·伯德地就有30多座。南極半島附近的島嶼多數由黑色火成岩構成,怪石嶙剛,奇峰突兀,氣度非凡。文森峰山勢險峻,且大部分終年被冰雪覆蓋,交通困難,夏季氣溫也在零下40度左右,被稱為「死亡地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