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黨精銳五大主力傳奇:蔣介石五大主力興亡實錄 | 陽光歷史

 

A-A+

國民黨精銳五大主力傳奇:蔣介石五大主力興亡實錄

2016年07月27日 戰史風雲 暫無評論 閱讀 515 次

  被如沙的歲月悄悄掩埋,回首時,已了無痕跡。如煙往事,似水流年,而當我們聆聽撫摩這封塵的記憶時,總會有一串串熟悉的名字在大漠鳴沙中突兀、迴盪。

  60多年前,烽煙四起的中華大地上,曾出現五支戰功顯赫、裝備精良的英雄部隊,他們共同擁有一個光榮且充滿傳奇的名字:五大主力。一直以來,由於種種原因,人們對他們要麼不甚熟悉,要麼一知半解,時值**戰爭勝利60週年,在這裡按排名順序逐次介紹他們的故事,謹以此文紀念那些為保家衛國、抵禦外悔,為了自己理念信仰而浴血奮戰、前赴後繼的勇士們。

  勇者無懼,他們只是害怕被遺忘。

  一:74軍

  代表人物:王耀武張靈甫

  蔣家王朝「御林軍」。第74軍是1937年9月1日在浙江組建,由王耀武第51師和俞濟時第58師合編而成,全軍共8個團,2.1萬人,抗戰第一年內已顯露其慓悍本色。這支由浙江保安團隊,原山東北洋省軍與中央軍第1師旁枝部隊合編而成的奇異組合,是抗戰八年之間戰功最為輝煌的部隊,精彩戰例不勝枚舉:38年萬家嶺戰役,作為核心主力,給日軍重大殺傷,次役首創殲滅日軍幾乎一個完整師團的佳績,此戰既無平型關八路軍奇襲之利,又無崑崙關國軍火力之優,全靠將士浴血苦戰,74軍攻得上守得住,居功至偉。(305團團長張靈甫率一支部隊奇襲張古山,又堅守數晝夜,為最終的勝利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事後郭沫若專門派田漢編劇,歌頌德安大捷,張靈甫在劇中以真名出現,一時間聞名天下)41年參加上高會戰,殲敵16000,繳獲駿馬2800匹,擊斃日軍中將、少將各一名, 74軍在戰役中「拚死力拒,雖血肉橫飛、傷亡慘重,仍不稍退,是日一日間敵我傷亡均在四千以上」,被羅卓英評價為「戰鬥力量堅強」!(榮獲國民政府第一號武功狀和最高榮譽「飛虎旗」,被譽為**鐵軍。何應欽稱之為 「開戰以來最精彩之作戰」)。常德會戰中74軍57師8000之眾面對日11軍數萬人馬,死守常德16天,頑強抗擊了日軍陸、空、坦的協同攻擊,在日軍猛烈炮火甚至釋放毒氣情況下仍死戰不退,傷亡殆盡(時值開羅會議期間,57師的英勇奮戰極大的提高了國威、軍威,給羅斯福總統的留下極為深刻的印象,還專門在備忘錄上記下余成萬師長的名字。著名作家張恨水就根據常德之戰寫出一部名叫《虎賁英雄》的小說。為紀念74軍為國捐軀的犧牲將士,常德人民自發募捐,於1944年3月在市青年路東側修建佔地達30000平方米的陣亡將士墓地,作為永遠的紀念)。湘西雪峰山會戰(幾乎全殲日軍116師團,消滅日軍3萬左右)。第51師的師歌唱道「我們在戰鬥中成長,我們在炮火中相從。我們死守過羅店,保衛過首都,馳援過徐海,大戰過蘭封。南潯路顯精忠,張古山血染紅。國家的武力,民族的先鋒!」這支抗戰時期最偉大的部隊,在武漢會戰後由蔣中正親定為軍委會總預備軍,為華中三大戰區之前衛。日軍對這支國軍中的王牌部隊也深為畏敬,並以」三五部隊」稱之(指所轄的第51師,第57師,第58師,皆以5開頭)。在南昌會戰中,即使兵敗如倒,該軍仍不改其英勇豪邁之**鐵軍本色。曾兩次榮獲軍委會最高榮譽——飛虎旗,一次國民政府第一號武功狀,連美軍顧問團曾有過「中國只有74軍能打」的讚譽。國軍中無人出其右者。

  1946年改編為整編74師,全師3萬餘人,全副美械,師長張靈甫(1923年考入北京大學,1925年南下廣州考入黃埔軍校四期)兼任南京警備司令,拱衛首都,號稱「御林軍」。進攻蘇北解放區,連克兩淮(淮安、淮陰均為解放軍在蘇北戰略要地淮陰是蘇皖解放區首府,具有非常重要的軍事、經濟和政治意義,即使在解放軍採取積極防禦,不計較一城一地得失的戰略下,也是屬於不到萬不得以絕不輕言放棄的要地。兩淮和華中解放區基本喪失,華野主力只得北撤山東,華東局勢日趨嚴重,造成了很大困難),二戰漣水(第一次是搭檔整28師太不經打,未能攻佔,國軍方面損失7000其中74軍2000多,解放軍6963,10縱司令謝祥軍也在戰鬥中陣亡,這是華東解放軍在解放戰爭中陣亡的職務最高的將領。第二次對王必成6縱戰術成功,順利成功),攻佔宿遷,立下頭功。47年5月13日在 孟良崮被圍,力抗華野五個主力縱隊(1、4、6、8、9,不計打援),也全力支撐了三天。(本人認為,此戰主要在於湯恩伯判斷失誤,急功近利,友軍不全力增援解圍,張靈甫又過於狂妄自大,孟良崮是石頭山,既無法構築工事,又沒有水源,是標準的絕地,重炮也無法帶上山,炮彈落下,碎石飛濺,殺傷力倍增,失敗再所難免,即使換了美軍陸戰1師,同樣條件,3天也掛了)。重建之後的74軍,保衛阜陽(對陣中原野戰軍第1、2、3、6和11縱隊以及華東野戰軍第10縱隊,成功堅守6天),濟南戰役死守商埠(48年9月,濟南戰役打響,王耀武飛赴南京求援,蔣介石命令74師空運濟南。但一天後解放軍就以炮火封鎖了飛機場,僅空運了7個連,這7個連後來被王耀武派往商埠,擔任第2綏靖區司令部的守衛。9月20日,解放軍猛攻商埠,22日開始攻擊第2綏靖區司令部,74師憑借司令部堅固的鋼筋水泥大樓和四周明碉暗堡組成的工事,負隅頑抗。此出的戰鬥相當激烈,被譽為濟南戰役中的「絞肉機」,解放軍集中炮火猛轟,整幢大樓被炸得千創百孔,滿目瘡痍,幾乎被炸成個軀殼架子,但74軍的這7個連仍然拚死抵抗,子彈和手榴彈不斷從窗口和彈孔裡飛出,即便在解放軍攻入樓內後仍與解放軍逐樓、逐屋、逐層爭奪,力戰不降,解放軍稱之為「打死不繳槍」,這7個連即使在軍官大半死傷的情況下,士兵也極少投降,秉承了老74軍的頑強戰鬥意志,最後全部戰死。資料來源:戰爭秘史檔案館)

  戰術上,74軍愛出險招、奇招,出其不意(在張靈甫任軍長期間尤其突出),可謂藝高人膽大,多採取正面佯攻,側後迂迴,或超越攻擊(在第二次漣水之戰中,6縱就中了聲東擊西、調虎離山之計,和整28師、整7師在城外猛干,最後被74軍強渡黃河迂迴偷襲漣水成功)。「部隊驕橫,攻擊精神較頑強。善於集中使用兵力,先以集中炮火打我陣地一點,掩護步兵攻擊,且善於使用小部隊,以錐形滲入我側背,錯亂我部署,但不善於近戰。官兵素質在蔣軍中算是比較好的,**占很多,軍官、士兵甚至馬伕都經過嚴格標準訓練,戰術指揮及技術動作均較正規熟練。裝備精良,補給充足,兩淮戰後,該敵傷亡慘重,敢於大膽縮編建制,也不顧兵員缺額。其官兵對蔣甚為信仰,且驕橫自大。」(解放軍評語,在當時的情況下,已經比較正面了)當然,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最終74軍也就栽在了險招上,如果不冒險前進,被圍不堅持「中心開花」,也不會翻船。(但另一方面,江山易改,秉性難移,若真放棄了「中心開花」,不敢鋌而走險,那也就不是74軍了)74軍的戰鬥意志、戰鬥力、紀律 性都是國軍中首屈一指的,(孟良崮戰後,華野監聽還有國軍電台活動,立即判斷74師還有殘部沒有解決,果然在孟良崮、雕窩之間的山谷中發現約7000多人,這些官兵不開槍不走動,靜靜等待解放軍撤走後與增援部隊會合,解放軍先前曾發現過,但見其既沒有開火也沒有奔跑,以為是友軍而未注意。大敗之後還能如此,其戰力之強軍紀之嚴可見一斑!),待遇也是最好(該軍發雙餉,薪水是國軍其他部隊是兩倍。老蔣寧可餓著其他人,也不能委屈74軍)。同樣,也擁有各國王牌軍的共同特點:傲、狠、悍,全軍自軍長以下普遍瞧不起其他部隊,不僅是雜牌,甚至也包括中央軍,這也是孟良崮戰役時83師見死不救的主要原因。

  在戰績上,五大主力中最輝煌,更加難得的是,抗戰中的許多戰績都是在使用劣勢裝備的情況下取得的(萬家嶺就是典型),美式裝備抗戰後期才裝備部隊,與新1、新6等比起來,難度係數更高,綜合各方面,力壓18軍,位列五大主力之首,74軍當之無愧。

  1946年改編為整編74師,全師3萬餘人,全副美械,師長張靈甫(1923年考入北京大學,1925年南下廣州考入黃埔軍校四期)兼任南京警備司令,拱衛首都,號稱「御林軍」。進攻蘇北解放區,連克兩淮(淮安、淮陰均為解放軍在蘇北戰略要地淮陰是蘇皖解放區首府,具有非常重要的軍事、經濟和政治意義,即使在解放軍採取積極防禦,不計較一城一地得失的戰略下,也是屬於不到萬不得以絕不輕言放棄的要地。兩淮和華中解放區基本喪失,華野主力只得北撤山東,華東局勢日趨嚴重,造成了很大困難),二戰漣水(第一次是搭檔整28師太不經打,未能攻佔,國軍方面損失7000其中74軍2000多,解放軍6963,10縱司令謝祥軍也在戰鬥中陣亡,這是華東解放軍在解放戰爭中陣亡的職務最高的將領。第二次對王必成6縱戰術成功,順利成功),攻佔宿遷,立下頭功。47年5月13日在 孟良崮被圍,力抗華野五個主力縱隊(1、4、6、8、9,不計打援),也全力支撐了三天。(本人認為,此戰主要在於湯恩伯判斷失誤,急功近利,友軍不全力增援解圍,張靈甫又過於狂妄自大,孟良崮是石頭山,既無法構築工事,又沒有水源,是標準的絕地,重炮也無法帶上山,炮彈落下,碎石飛濺,殺傷力倍增,失敗再所難免,即使換了美軍陸戰1師,同樣條件,3天也掛了)。重建之後的74軍,保衛阜陽(對陣中原野戰軍第1、2、3、6和11縱隊以及華東野戰軍第10縱隊,成功堅守6天),濟南戰役死守商埠(48年9月,濟南戰役打響,王耀武飛赴南京求援,蔣介石命令74師空運濟南。但一天後解放軍就以炮火封鎖了飛機場,僅空運了7個連,這7個連後來被王耀武派往商埠,擔任第2綏靖區司令部的守衛。9月20日,解放軍猛攻商埠,22日開始攻擊第2綏靖區司令部,74師憑借司令部堅固的鋼筋水泥大樓和四周明碉暗堡組成的工事,負隅頑抗。此出的戰鬥相當激烈,被譽為濟南戰役中的「絞肉機」,解放軍集中炮火猛轟,整幢大樓被炸得千創百孔,滿目瘡痍,幾乎被炸成個軀殼架子,但74軍的這7個連仍然拚死抵抗,子彈和手榴彈不斷從窗口和彈孔裡飛出,即便在解放軍攻入樓內後仍與解放軍逐樓、逐屋、逐層爭奪,力戰不降,解放軍稱之為「打死不繳槍」,這7個連即使在軍官大半死傷的情況下,士兵也極少投降,秉承了老74軍的頑強戰鬥意志,最後全部戰死。資料來源:戰爭秘史檔案館)

  戰術上,74軍愛出險招、奇招,出其不意(在張靈甫任軍長期間尤其突出),可謂藝高人膽大,多採取正面佯攻,側後迂迴,或超越攻擊(在第二次漣水之戰中,6縱就中了聲東擊西、調虎離山之計,和整28師、整7師在城外猛干,最後被74軍強渡黃河迂迴偷襲漣水成功)。「部隊驕橫,攻擊精神較頑強。善於集中使用兵力,先以集中炮火打我陣地一點,掩護步兵攻擊,且善於使用小部隊,以錐形滲入我側背,錯亂我部署,但不善於近戰。官兵素質在蔣軍中算是比較好的,**占很多,軍官、士兵甚至馬伕都經過嚴格標準訓練,戰術指揮及技術動作均較正規熟練。裝備精良,補給充足,兩淮戰後,該敵傷亡慘重,敢於大膽縮編建制,也不顧兵員缺額。其官兵對蔣甚為信仰,且驕橫自大。」(解放軍評語,在當時的情況下,已經比較正面了)當然,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最終74軍也就栽在了險招上,如果不冒險前進,被圍不堅持「中心開花」,也不會翻船。(但另一方面,江山易改,秉性難移,若真放棄了「中心開花」,不敢鋌而走險,那也就不是74軍了)74軍的戰鬥意志、戰鬥力、紀律 性都是國軍中首屈一指的,(孟良崮戰後,華野監聽還有國軍電台活動,立即判斷74師還有殘部沒有解決,果然在孟良崮、雕窩之間的山谷中發現約7000多人,這些官兵不開槍不走動,靜靜等待解放軍撤走後與增援部隊會合,解放軍先前曾發現過,但見其既沒有開火也沒有奔跑,以為是友軍而未注意。大敗之後還能如此,其戰力之強軍紀之嚴可見一斑!),待遇也是最好(該軍發雙餉,薪水是國軍其他部隊是兩倍。老蔣寧可餓著其他人,也不能委屈74軍)。同樣,也擁有各國王牌軍的共同特點:傲、狠、悍,全軍自軍長以下普遍瞧不起其他部隊,不僅是雜牌,甚至也包括中央軍,這也是孟良崮戰役時83師見死不救的主要原因。

  在戰績上,五大主力中最輝煌,更加難得的是,抗戰中的許多戰績都是在使用劣勢裝備的情況下取得的(萬家嶺就是典型),美式裝備抗戰後期才裝備部隊,與新1、新6等比起來,難度係數更高,綜合各方面,力壓18軍,位列五大主力之首,74軍當之無愧。

  二:18軍

  代表人物:胡璉

  陳誠土木系支柱。18軍可以說是陳誠的起家資本,陳誠軍事集團別稱「土木系」中的「土」字即代表著18軍骨幹部隊11師,「木「則代表18軍,它也是羅卓英、黃維、方天、胡璉等將領日後賴以晉階的基礎。 18軍是五大主力中建軍最早、歷史最長,在軍閥混戰、**作戰、國共內戰中屢立戰功,為蔣介石與陳誠所心愛之嫡系部隊,其骨幹皆為黃埔軍校畢業生,與敵作戰時又都能以身作則,堪稱主力王牌。抗戰最有名的戰績為淞滬羅店拉鋸戰(18軍力敵松井石根指揮的第3師團歷時近一個月日軍為爭奪這個彈丸之地,戰死的就有幾千,整個羅店血流成河,被日軍稱為「血肉磨坊」。)、1943年長江石碑要塞保衛戰等(奉命固守要塞的18軍11師師長胡璉。大戰在即,胡璉寫下5封訣別信,然後沐浴更衣,做好了決死一戰的準備。在石牌外圍拚搏戰中,日軍一度鑽隙繞過石牌,衝到距三斗坪僅60里的伏牛山。胡璉立即命其屬下將國旗插到最高峰上,並嚴令守軍不得後退一步。他用電話告誡將士:「打仗要打硬仗,這一次一定要使日軍領教中國軍隊的作戰精神!"11師在孤軍奮戰的情況下,為保證這個將來可作為反攻的支撐點,保衛陪都的最重要門戶,一直堅持到國軍展開全面反擊並徹底擊敗日軍為止,11師的巧妙部署,頑強堅守,為最終勝利起了關鍵作用,此役日軍損失慘重,死傷2萬多。有報紙在報道時曾將其寓為東方之斯大林格勒,雖過分誇張,但是第11師所固守的要塞對於整個會戰獲得最終勝利的重要性則不言而喻。石牌口戰役是**戰爭重要一役,使日軍佔領重慶進入四川計畫破產,使重慶國民政府轉危為安。戰後,師長胡璉因固守石牌要塞有功,被授予青天白日勳章,所屬之團、營長也各獲得了最高級的獎章。石牌戰後,18軍將此戰陣亡的15000名官兵的忠骨埋葬在他們用生命鮮血保衛的土地,深信忠骸有寄,然而僅僅60年之後墓地已然被夷平,成為學校,帶路的學生居然還很新奇地稱當年學校伙房還把挖出的棺木當柴火。為國禦侮而亡的將士最終受到這樣的對待,實在令人寒心,是為民族的不幸……)1944年11月,作為嫡系主力,得到了第一批換裝美械的待遇,使得戰鬥力大幅度提升。在不久之後的湘西雪峰山會戰中表現突出,和74軍聯手作戰,給日軍重大殺傷。(整個戰役歷時55天,擊斃日軍12400多人,擊傷23300人)

  46年5月, 18軍整編為11師,師長胡璉。在解放戰爭中,他率領的整編第11師一直充當著救火隊的任務,哪裡有難便被投入哪個戰場,取得了輝煌戰績:46年10月章逢集大戰,中野主力近6萬人(3、6、7縱),三個縱隊圍攻整11師32團一個團五天五夜,最後打成平手,中野傷亡四五千人, 11師32團傷亡2700餘人(32團本不想撤退,因一營營長牛鎮江擅自帶兩個連突圍撤走,才不得不帶餘部撤走,戰鬥連頭帶尾總共5天。32團一個團能夠面對十倍以上解放軍人海般猛攻,奮戰5天,堅守章縫集3天3夜,重創對手,最後安然撤退,保存了500多人的骨幹,在古今中外歷史上都屬罕見,夠拽。中野忙活了一大頓,不但沒有戰果,反而受到重大挫折,全軍不得不後撤100餘里休整,丟掉了魯西南所有根據地,損失重大。);山東南麻戰役,華野集中五個縱隊,其中一個打援,四個縱隊外加魯中軍區三個團猛攻南麻5天5夜,僅殲11師一個團,自身傷亡達1萬餘人(比較有名,不再多說);47年9月曹縣戰鬥,整11師孤軍突出到土山集、大義集一帶,華野急於報南麻一箭之仇,調動5個絕對主力縱隊(華野1、3、4、8、10縱,中野11縱)設下口袋陣,嚴密包圍,11師師長胡璉嗅覺敏銳,馬上停止前進,進駐兩個村莊挖掘工事固守。解放軍還是老戰術,集中絕對優勢兵力打殲滅戰,以3、8兩縱猛攻土山集守軍18旅,4縱阻擊大義集增援。18旅堅定守住土山集,經過3天激戰,重創3、8兩縱,同時大義集的11旅及時出擊,痛扁4縱一頓,打垮4縱堅強阻擊,猛烈從後攻擊3縱後方,華野見勢不好,迅速撤退。解放軍傷亡4413人,11師傷亡3000多。

  進入大別山之後,18軍這只猛虎更是威風凜凜,中野不但是高度警惕,幾乎是輕易不敢接戰,如中野1縱絕對主力20旅於48年1月在包信集與整11師遭遇,損失很大,其中一個主力營,4百餘人被成建制消滅; 2縱也好不到哪裡,在大別山裡不停地躲避11師,基本上是一個11師追著打,追著包圍的過程。6縱雖然整天躲躲藏藏,但在48年1月16日,在王家店宿營的中野6縱18旅還是被逮了個正著,旅長肖永銀一聽整11師來了,丟掉旅直屬隊,使300餘人全部被俘虜,總算保全了18旅。王家店成為永遠抹不去的痛。一直到18軍淮海戰場被殲之前,解放軍數次企圖殲滅18軍的計畫都沒有成功,在此之前可以說18軍對中野、華野基本保持了非勝即平的長勝戰績(雖說46年底宿遷整69師被殲一仗不太光彩,但至少自己也沒吃虧。)胡璉也被毛主席老人家稱為「狡如狐,猛如虎」(放在哪裡,哪裡解放軍都頭痛,屬於「最不受歡迎的部隊之一」)。在淮海雙堆集,18軍118師「老虎團」33團(該團全部是由戰鬥經驗豐富的**組成,作戰時凶狠頑強,罕遇對手,堪稱是18軍之精華)與解放軍兩個團血戰大王莊,殊死肉搏,攻守雙方幾乎都拼光,此戰為整個淮海戰役中最殘酷、激烈的爭奪之一,戰況之激烈,以至嚇得旁邊85軍一個主力團直接投降了事。該團作戰時凶狠頑強,罕遇對手,堪稱是18軍之精華,理所當然成為12兵團的刀尖。守衛核心陣地大王莊一戰與解放軍兩個團殊肉搏,為淮海戰役最慘烈的戰鬥。

  淮海雙堆集被殲之後,重建的18軍隨胡璉12兵團參加了金門之戰(古寧頭之戰,太耳熟能詳了,不再敘述),撤台後胡璉官至陸軍一級上將,金門警備司令,當了一回「金門王」,1977年病逝(胡璉死後的1979年,粟裕視察南京軍區、福州軍區時與老三野們座談,提及胡璉不無惋惜地說:悍將謀才,古寧頭之恨難消啊)。

  與74軍不同,18軍不那麼張狂冒進,更加謹慎、狡猾,且注重構築工事,例如子母堡,進可攻,退可守(如南麻之戰);胡璉44年掌軍後,經過調教,其戰術與一般國軍完全不同,對付我軍的近戰、夜戰,18軍也改變了防禦戰術,採取「大縱深的彈性防禦」,其特點就是主要加強本陣地周圍的移動警戒,通常以一個前哨連遊動不定,迷惑對手,使之撲空,一經接觸即迅速後撤。與之相應,其村落防禦的重點不在村外而在村內,又以村中心為核心,沿街構築無數地堡,核心陣地外圍鹿砦多至3層,不僅障礙進攻,更主要的是誘使衝鋒部隊進至鹿砦前沿後實行突然的火力殺傷。攻擊得猛時,全部收回去,在攻擊無效或攻擊乏力時,一下又反彈回來。對付這種防禦,突破村沿只是戰鬥的開始,這與一般國軍部隊作戰有本質不同,即突破村沿強固工事即基本獲勝有很大的區別。針對解放軍巷戰特點(用炸藥包先爆破房屋,然後突擊組迅速衝鋒,一般國軍不降亦跑。),胡璉制定了特別反突擊的戰術。解放軍爆破組將房屋炸開後,突擊組一湧而上,就遭到11師守軍小集團有組織的射擊和反撲,一般小集團由兩三個人組成,全部配備衝鋒鎗和卡賓槍,兩三個小組在爆破後同時出擊,從不同方向對準爆破口集火猛烈射擊,突擊小組幾乎無一倖免,大都死傷在突破口,(資料來源:戰爭秘史檔案館)章逢集就是最好的例子。與74軍一樣,18軍作為王牌軍,軍紀嚴明,(1948年3月,在執行搜尋任務的時候整11旅(11師)有一個便衣隊縱火燒燬民宅數座,致使民怨沸騰。整11旅從1928年建師起至今從未發生過燒殺搶掠違反軍紀的事件,此一事件引起旅長楊伯濤極度重視,立即命令將帶領縱火的班長逮捕槍決,以肅軍紀。在雙堆集被圍困的日子裡,第11師擔負著保衛第12兵團兵團部的任務,官兵仍兢兢業業,克盡職守。)且先後產生了5個一級上將、4個參謀總長、兩任海軍總司令、1個空軍總司令、1個勤聯總司令、20多個軍長,在五大主力中排名第一。

  總的來說,我更喜歡18軍,但在抗戰時的戰績不如74軍,榮譽也沒74軍多,其他方面我認為兩者不相伯仲,解放戰爭中的戰績在國民黨軍中絕對數一數二,由於形態意識的緣故,人們對戰績知之甚少,加上74軍「御林軍」的名頭,知名度不如後者,屈居第二。

  進入大別山之後,18軍這只猛虎更是威風凜凜,中野不但是高度警惕,幾乎是輕易不敢接戰,如中野1縱絕對主力20旅於48年1月在包信集與整11師遭遇,損失很大,其中一個主力營,4百餘人被成建制消滅; 2縱也好不到哪裡,在大別山裡不停地躲避11師,基本上是一個11師追著打,追著包圍的過程。6縱雖然整天躲躲藏藏,但在48年1月16日,在王家店宿營的中野6縱18旅還是被逮了個正著,旅長肖永銀一聽整11師來了,丟掉旅直屬隊,使300餘人全部被俘虜,總算保全了18旅。王家店成為永遠抹不去的痛。一直到18軍淮海戰場被殲之前,解放軍數次企圖殲滅18軍的計畫都沒有成功,在此之前可以說18軍對中野、華野基本保持了非勝即平的長勝戰績(雖說46年底宿遷整69師被殲一仗不太光彩,但至少自己也沒吃虧。)胡璉也被毛主席老人家稱為「狡如狐,猛如虎」(放在哪裡,哪裡解放軍都頭痛,屬於「最不受歡迎的部隊之一」)。在淮海雙堆集,18軍118師「老虎團」33團(該團全部是由戰鬥經驗豐富的**組成,作戰時凶狠頑強,罕遇對手,堪稱是18軍之精華)與解放軍兩個團血戰大王莊,殊死肉搏,攻守雙方幾乎都拼光,此戰為整個淮海戰役中最殘酷、激烈的爭奪之一,戰況之激烈,以至嚇得旁邊85軍一個主力團直接投降了事。該團作戰時凶狠頑強,罕遇對手,堪稱是18軍之精華,理所當然成為12兵團的刀尖。守衛核心陣地大王莊一戰與解放軍兩個團殊肉搏,為淮海戰役最慘烈的戰鬥。

  淮海雙堆集被殲之後,重建的18軍隨胡璉12兵團參加了金門之戰(古寧頭之戰,太耳熟能詳了,不再敘述),撤台後胡璉官至陸軍一級上將,金門警備司令,當了一回「金門王」,1977年病逝(胡璉死後的1979年,粟裕視察南京軍區、福州軍區時與老三野們座談,提及胡璉不無惋惜地說:悍將謀才,古寧頭之恨難消啊)。

  與74軍不同,18軍不那麼張狂冒進,更加謹慎、狡猾,且注重構築工事,例如子母堡,進可攻,退可守(如南麻之戰);胡璉44年掌軍後,經過調教,其戰術與一般國軍完全不同,對付我軍的近戰、夜戰,18軍也改變了防禦戰術,採取「大縱深的彈性防禦」,其特點就是主要加強本陣地周圍的移動警戒,通常以一個前哨連遊動不定,迷惑對手,使之撲空,一經接觸即迅速後撤。與之相應,其村落防禦的重點不在村外而在村內,又以村中心為核心,沿街構築無數地堡,核心陣地外圍鹿砦多至3層,不僅障礙進攻,更主要的是誘使衝鋒部隊進至鹿砦前沿後實行突然的火力殺傷。攻擊得猛時,全部收回去,在攻擊無效或攻擊乏力時,一下又反彈回來。對付這種防禦,突破村沿只是戰鬥的開始,這與一般國軍部隊作戰有本質不同,即突破村沿強固工事即基本獲勝有很大的區別。針對解放軍巷戰特點(用炸藥包先爆破房屋,然後突擊組迅速衝鋒,一般國軍不降亦跑。),胡璉制定了特別反突擊的戰術。解放軍爆破組將房屋炸開後,突擊組一湧而上,就遭到11師守軍小集團有組織的射擊和反撲,一般小集團由兩三個人組成,全部配備衝鋒鎗和卡賓槍,兩三個小組在爆破後同時出擊,從不同方向對準爆破口集火猛烈射擊,突擊小組幾乎無一倖免,大都死傷在突破口,(資料來源:戰爭秘史檔案館)章逢集就是最好的例子。與74軍一樣,18軍作為王牌軍,軍紀嚴明,(1948年3月,在執行搜尋任務的時候整11旅(11師)有一個便衣隊縱火燒燬民宅數座,致使民怨沸騰。整11旅從1928年建師起至今從未發生過燒殺搶掠違反軍紀的事件,此一事件引起旅長楊伯濤極度重視,立即命令將帶領縱火的班長逮捕槍決,以肅軍紀。在雙堆集被圍困的日子裡,第11師擔負著保衛第12兵團兵團部的任務,官兵仍兢兢業業,克盡職守。)且先後產生了5個一級上將、4個參謀總長、兩任海軍總司令、1個空軍總司令、1個勤聯總司令、20多個軍長,在五大主力中排名第一。

  總的來說,我更喜歡18軍,但在抗戰時的戰績不如74軍,榮譽也沒74軍多,其他方面我認為兩者不相伯仲,解放戰爭中的戰績在國民黨軍中絕對數一數二,由於形態意識的緣故,人們對戰績知之甚少,加上74軍「御林軍」的名頭,知名度不如後者,屈居第二。

  三:新6軍

  代表人物:廖耀湘

  印緬遠征駐印軍主力「中國虎」。新6軍的骨幹班底(或者說前身)為新編22師,在編入新6軍之前還是5軍的主力,崑崙關的勝利也有新22師的汗馬功勞,(消滅日軍4000多人,克復崑崙關,一戰揚名,著名劇作家田漢還專門採訪了廖耀湘,稱其為抗戰中的狄青)42年在5軍的建制內參加了印緬遠征,西渡怒江,第一次遠征中主要戰鬥為接應200師自同古撤退,打完後也還有7000多人,實力仍存,可惜遠征軍撤退時軍長杜聿明卻不聽廖耀湘建議,嘗試突破日軍阻擊,非要往野人山煉獄裡鑽,這一昏招的直接後果就是新22師兵員從進山時的7000直線下降到了到達印度時的不足3000,犧牲超過半數。 (樹林裡,草叢中,一支支銹蝕的槍支,一堆堆散亂的白骨,無言地訴說著情況之慘烈,上萬名官兵的骸骨永遠留在了異域他鄉。遠征軍在正式作戰中未損失團長以上將領,而在撤退中竟損失四員之多。)反倒幫了日軍大忙。(其實當時遠征軍的當面日軍只有56師團,還因為長途行軍疲憊不堪,實在沒有多大把握能把整個遠征軍都攔住,遠征軍的不戰自亂讓師團長渡邊高興得半死。)42年底,5軍回國新22師留印(當時隸屬於新1軍,軍長鄭洞國),換裝美式裝備,在蘭姆伽整軍經武,刻苦訓練,經過一年的整訓,練就了叢林戰的過硬本領,自此掀開了新22師——新6軍最輝煌的一頁。1943年10月參加第二次緬甸戰役,向緬北挺進,與新38師(師長孫立人)互相配合,二進野人山,佔領胡康河谷,克於邦、下孟關、攻佔瓦魯班……在整個緬甸反攻戰役中,新22師給日軍的王牌18師團毀滅性打擊,殲滅敵人20000多,一雪2年前野人山兵敗的恥辱(史迪威語,其中新22師單在卡盟一役就斃傷日軍不下5000,間布山山區3000多,在攻佔瓦魯班戰鬥中突襲18師團司令部,繳獲18師團發佈作戰命令的關防大印,這在抗戰期間絕無僅有。蔣介石的嘉獎電只有三個字:中國虎!)。隨著第14師(龍天武)和第50師(潘裕昆)空運來到緬北反攻的前線,駐印軍擴為兩個軍,原屬土木系54軍的第14師、第50師加上新22師組成了著名的新六軍。隨後攻克八莫、南坎、芒市,打通了遍染鮮血的滇緬公路。45年5月運抵芷江,並參加了對日受降簽字儀式,負責警戒。隨著國府南京光復,新6軍成為首批進駐的部隊,早於74軍。

  1946年2月新6軍遵令遠赴東北,急先鋒還是新22。新22師「虎師」之名決非浪得虛名,以師單位計,無疑是東北國軍,或者說是全國國軍頭號王牌。進東北後所向無敵,多次以一個團大敗東野一個軍,基本說明戰爭初期新22師一個團可以頂東野一個軍,差距非常驚人。新22師三個團個個兇猛異常,1、李定一65團威遠堡門進攻擊敗3縱。2、羅英66團5個連沙嶺防守完勝4縱。3,64團沙後所大敗東野王牌2縱4師。

  舉幾個戰例:46年2月初闖關東的新22師相繼佔領盤山、台安、遼中,在遼河以北地區形成一條線式防禦陣地。其66團和師屬教導營總共就3千人(一說66團守沙嶺只有5個連,加團直屬部隊,1500——1800之間。)推進至遼河南的沙嶺村,成為突出孤立部分。2月16日遼南軍區總共集中8個團(10倍以上絕對優勢)。以人海戰術猛打猛衝,如羊頂架般以月夜攻勢連頂一晝三夜。該敵利用重機槍、火焰噴射器、火炮的絕對優勢構築防禦工事。構築完畢即龜縮一團,固守待援。至18日夜仍未啃下這塊硬骨頭。次日晨敵援兵至,不得不下令撤退。民主聯軍傷亡2100餘人,新22師624人,傷亡比3:1。這仗是新6軍在東北的成名作。

  47年12月沙後所戰鬥新22師先和2縱4師開打,4師1個營剛佔領了新22師1個團團部就遭到反衝鋒,國軍用機槍和迫擊炮猛打,這個營基本報銷了,新22師2個團憑借工事頑強抵抗,我軍與之反覆搏殺至天明。2縱4師原來戰鬥設想是全殲守軍,結果非但沒有完成戰鬥任務,傷亡慘重退出村,骨幹基本打光,僅營以上軍官就被打死6人。雖然2縱公開史料不提,4師軍內總結完全承認,說;「主要教訓;指揮員輕敵麻痺,對敵情掌握不準,未具體貫徹林總的戰術思想,造成嚴重的戰鬥失利。」(注意,嚴重失利。另外東野陣亡2縱4師10團副團長王國華,4師損失942人。新22師64團損失801人,64團打敗4師後,從容撤退。新22師出動了兩個團,林總本來命令2和7縱圍殲該師,但是由於協調等問題,只有2縱4和5師參戰。在47年底還準備調兩個軍對付新22兩個團,足以說明新22的地位、威脅。)

  據新6副軍長回憶(唯一從遼西會戰逃出的新6軍高級軍官):新6軍入東北近3年敗仗極少(包括消耗仗,敗仗主要集中在三下江南、四保臨江,而新22作為該軍主力骨幹及第9兵團的精華保持常勝記錄,與宣傳有很大不同)。一開始攻佔鞍山、本溪、遼陽到2次四平戰鬥(第一次新6軍迂迴包抄四平守軍後路,迫使我軍撤退;第二次新6軍169師血戰八棵樹,死扛幾天,保證了其他部隊及時增援)、安東戰役(全面內戰初期在東北戰場上發生的一次重大戰役,新6軍與52軍作為參戰,此役是東北民主聯軍的重大挫折之一,傷亡6萬多。但由於各種因素制約,國內各種資料對此役描述皆只強調新開嶺一役,而其餘均言語不詳,理由很簡單,其他都是敗仗。南滿軍區屢戰屢敗,已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林非常不滿,派陳雲蕭勁光主持南滿工作,取代蕭華,才有了決定東北生死存亡的三下四保。),最終打到偽滿洲國首府長春,使東北國軍的勢力達到了頂峰。(當時東北的女學生都以嫁給新1、新6的軍官為榮。東北都流傳著「吃菜要吃白菜心,打仗要打新6軍」的順口溜)直到遼沈戰役在遼西新3軍龍天武得空軍通知東野6縱逼近,但他疏忽未將緊急情報及時上報兵團部,導致警戒的新22師先被6縱突襲擊潰,東野「旋風部隊」第3縱隊楔入砸碎兵團部,打爛了新1、3、6軍3個軍部(純是巧合,當時攻擊的3縱第7師21團3營還以為是個團部,直到打進去看到文件才知道是兵團部。韓先楚後來也回憶到,要是知道是廖的兵團部,怎麼也得派一個團去打。運氣也不在國軍這邊,冥冥之中,似有天意?)。而打到最後掩護廖耀湘突圍的還是新22師。林總在遼西會戰對新22師還是很有戒備的,可惜周圍境況變了,兵敗如山倒的危亡戰局下,素來戰無不克的新22師也獨木難撐,回天無力。

  自1943年在藍拇伽營地接受了全面、嚴格的美式軍事訓練之後,新22師——新6軍具備了很強的叢林作戰技巧,成為擅長山地叢林作戰王牌主力:基本的槍械*作、拆卸,叢林生存技巧,士兵在訓練中把叢林裡所有能爬動的東西——蜘蛛、蝙蝠、螞蟻、蟋蟀、蝴蝶、螳螂蚯蚓……全吃了一遍,學習辨別防方位的方法就有十多種,等等,數不勝數,美國的黃油奶酪也將國內長期營養不良的士兵喂的身強力壯,不像在國內補給困難,條件艱苦,營養不良。同時,在印度,伙食是美軍的標準,不限數量,隨便吃;訓練時彈藥隨便打,很多士兵驚呼:國內當兵3年,打的子彈沒在印度機槍射擊訓練時一天多;軍官不打罵士兵,不剋扣軍餉;醫療等各設施齊全。只有一點:各項訓練逐一考核,有一項通不過,屁股上蓋個章就淘汰回國!(由於素質要求高,所以國軍補充了大量的青年學生去印訓練,他們的素質絕非國內普通的農民可比,在三年多的印緬戰場的訓練和作戰中,可以說以是深得美軍的真傳)這是遠征軍戰鬥力飛速提高的一個階段,畢竟裝備可以拿到手,但正規嚴格先進的美式訓練美械軍裡也不多,這也是駐印軍名列五大主力的重要原因、資本。在這裡要特別提一提駐印軍的裝備,那是當時中國火力最猛烈、裝備最精良的部隊,得到的美援最多,而且由於原定空運緬甸的8師因故取消,所以出現了兩個師分三個師的裝備等「過剩」情況,新6軍新22師因此擁有兩個師屬炮兵營(一般美械師只有一個)。所以重炮轟擊也是其戰術的重要內容,去東北後針對東北民主聯軍的特點,戰術也有了新變化,例如威遠堡門進攻戰65團攻3縱山頭陣地(廖耀湘根據新1軍在四平的情況,限令攻擊部隊在炮火停止後5——10分鐘內一定要衝入守軍陣地,不給其喘息機會,若太慢進攻就失去炮火壓制的意義,實質就是用炮火優勢抵消衝鋒部隊衝擊的最危險路程,可有效減少傷亡。看來廖也是個不錯的戰術家)由於戰術得當,一個個山頭陣地基本是一次拿下,沒費什麼事。不過人無完人,在長春警備期間似乎部隊的軍紀不太好,最後由新1軍接替新6回瀋陽,美中不足。

  作為駐印軍的主力,新6軍異域揚威,在第一次滇緬作戰失敗後,幾經曲折與磨難,在印度的藍姆伽重獲新生,組成二戰以來實力最堅強裝備最優良的中國新式陸軍,在另外一片土地上打出了中國軍隊的國威、軍威,贏得了世人的尊重、讚揚,除應證史迪威將軍所堅持的信念:「只要接受適當的訓練與裝備,將會與世界一流的軍隊一樣。」也破除了部份外國軍人視中國的軍隊是不會作戰的軍隊之迷思!同時也英勇的扛起捍衛中國保護亞洲的責任,其旺盛之戰鬥精神即使一流的盟國軍隊亦望塵莫及,此段是中國人的光榮,他們的英勇奮戰使這段歷史值得每個國人自豪,正如史迪威在緬北反攻結束後發給廖耀湘的賀電:「這是你的光榮,是新22師的光榮,是中國駐印軍的光榮,是全體盟軍的光榮,更是中國人民的光榮!」

  總的來說,新6與18的戰績都是半斤八兩,但考慮到關內關外國軍部隊的裝備有差距,以及18軍在金門戰役中的關鍵作用(蔣介石在看完戰報之後據說淚流滿面,連說「有了這一戰,台灣就安全了……」他太需要一場勝利了,18軍的勝利無疑是雪中送炭,也直接影響了我軍攻台的作戰計畫的拖延,本來我軍在50年曾準備用50萬大軍實施攻台作戰。而隨後朝鮮戰爭爆發後,國際條件已不允許,再沒有機會了,胡璉和他的18軍在某種程度上改變了歷史。)雖然東北戰場也非常重要(雙方都是一流高手,差距都是毫釐之間),可畢竟那一戰保全了「黨國」影響巨大、深遠。排第三。

  四:新1軍

  代表人物:鄭洞國孫立人

  駐印軍主力「天下第一軍」。新1軍的前身為新38師。該師的底子就是財神爺宋子文大名鼎鼎的財政部稅警總團改編而來。 (特別說明稅警總團自組建之後在1932、1937年的兩次上海大戰中傷亡殆盡,40年重組之後由孫立人將軍任指揮。所以新38師與「一二八」、「八一三」沒有什麼關係。)41年底隨66軍進入緬甸作戰,仁安羌一戰中,孫將軍僅率領一個113團前往解圍,以少勝多,大敗日軍,救出了7000多英軍和記者,蔣介石、羅斯福、英王喬治都給他授勳章,由此聲名大振(甚至被媒體稱為「東方隆美爾」,同時113團也傷亡過半)。隨後由於遠征軍指揮混亂,孫立人未隨大部隊北撤,而是完整撤退到印度。(過境時英國軍隊竟要求新38師解除武裝,以「難民」身份入境!孫將軍當即回絕,下令加強警戒、準備戰鬥,後來英軍參觀了新38師營地,軍裝雖破卻乾淨齊整,槍械雖差但擦得珵亮,還帶來2門迫擊炮4挺重機槍。與那些連褲子都扔在逃跑路上的英軍絕對天壤之別。英國人一下被折服了,第二天就奏樂鳴炮歡迎。大快人心!!)1943年撤退到印度的新22、30、38合編為新1軍(首任軍長鄭洞國,此時新22師也在其建制之中),出國遠征的中國士兵,在美英盟軍的幫助下,在蘭姆伽整軍經武,刻苦訓練,練就叢林戰的過硬本領(日後的新7軍軍長李鴻作為「蘭姆伽營地的開拓者」因為幹練堅決而被史迪威稱為「東方的蒙哥馬利」)第二次印度緬甸戰役,今非昔比的新38師,士兵身強力壯,武器新穎精良,智取強攻,一下衝開野人山的第一關隘「鬼門關」。打掃戰場,8名日軍生俘,110餘名日軍被燒死悶死在堡壘內,戰勝種種困難,逐一殲滅盤踞在野人山的敵寇,10月29日新三十八師終於突破險峻的野人山。激戰90天的孟拱之戰,經新38師兩晝夜的奮勇拚殺,以勝利攻佔而告終。44年4月與美軍聯合圍攻密*,斃敵2000人,俘虜70人。新1軍攻擊八莫,新38師作為主力,在美國轟炸機的配合下,惡戰一個月,與日軍一個戰壕、一個地堡地爭奪,這一仗消滅日軍2400餘人(盟軍當局後來將八莫的一條馬路以新38師師長李鴻的名字命名。1944年8月孫立人升新1軍軍長)整個反攻戰役中戰果輝煌:擊斃日軍聯隊長以下官兵33000人,打傷75000,繳獲大炮186門,戰車67台,汽車552台,攻佔公路646英里(大約1140公里)。自身傷亡17000餘人。(值得一提的是,在戰役中曾俘虜日軍1200多人,時任新38師長的孫將軍對俘虜的態度,對那些曾沾滿中國人鮮血的禽獸,儘管成了俘虜也照樣格殺勿論,全部活埋,只有一人倖存,因為孫將軍得知他是台灣人。殺降可不是他們的專利。日軍後來一聽新1軍、新38師大名望風而逃)博得「天下第一軍」的美譽。緬北與滇西的反攻戰,是八年抗戰中,中國軍隊取得徹底勝利的一次殲滅戰,對中國戰爭與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勝利都起了重要作用。到1945年6月,新一軍凱旋回國。

  1946年1月1日,孫立人奉命參加聯合國參謀首長會議。2月17日,新一軍開始奉調船運秦皇島。3月下旬全軍運抵東北。隨即北上鐵嶺,錦州,遼中,瀋陽,新民等地(並無大的戰鬥,倒是驅逐了一些每日搶劫強姦的俄軍。)第一場大仗為四平之戰,自4月17日開始直到5月18日結束,足足啃了一個月。東北民主聯軍為了執行軍委「化四平為中國的馬德里」的命令,調集14個旅(師)構成綿延上百里的防線,此戰相當激烈,雙方都拼盡全力,殺得昏天黑地(甚至出現了新1軍50師用重炮、120多挺輕重機槍打爛泊羅子陣地的戰例。。。。。。),呈現僵局態勢,最終以新6迂迴威脅解放軍退路,解放軍被迫撤退而告終。(此戰前軍長孫立人前往英國接受英王勳章,新1軍沒有軍長在營已有4月有餘。大戰在即卻仍不見帶領他們一齊斬關奪隘,橫掃印緬的軍長歸隊,全軍將士士氣浮動。熊式輝派鄭洞國臨時指揮新1軍。鄭洞國雖曾是新1軍軍長,但一直在後方負責後勤,訓練等,威信無法和孫立人相比。故從4月21日開始攻擊四平,師長都態度消極,火炮打得凶,地面步兵卻不努力攻擊。無疑影響了戰力發揮。而且16日,剛投入四平方向擔任左翼迂迴的71軍主力在四平近郊遭受重創,喪失戰鬥力,只剩下新1軍獨力從正面強攻四平。如此條件下,以一軍之力攻佔四平顯然不現實,無可厚非。5月中旬,民主聯軍7師向新38發動進攻,損失1000多。15日,孫立人趕到新1軍軍部,連夜制定攻擊計畫。新1軍官兵見軍長回來了,士氣大振,奮勇猛撲林彪防線,在新6的配合下終於第一個攻進四平。「四平保衛戰,我軍受到相當大的元氣損失,許多主力部隊失去戰鬥力,黃克誠部三師七旅,原為井崗山之老部隊,四平撤退後只剩3000餘人,失去戰鬥力;萬毅之三師原有12000人,經四平戰鬥傷亡及撤退中被追擊潰散逃亡只剩4、5000人,失去戰鬥力;一師梁興初部剩5000人還保持有戰鬥力;二師羅華升部還保持有戰鬥力;鄧華部保一旅損失相當重;其次八旅、十旅、楊國夫部七師也弄得疲憊不堪和不少損失……」——摘自民主聯軍給軍委的總結報告。

  雖然戰後承認只損失8000多,但實際上遠遠不止,東野一直諱莫如深,具體的數字仍是迷)而另外一場著名的戰鬥為47年3月德惠守衛戰。這是東北我軍第一次向國民黨主力軍進行的正規攻城作戰,潘裕昆50師在德惠被圍,孫勉潘沉著固守,並告潘三日內將親率援軍解圍,同時親率部眾北上解圍;同時,71軍亦由農安側擊德惠。我軍集中了4個師、80門火炮,4輛坦克,以6縱為主力,可以說是絕對優勢。部隊剛打了勝仗,士氣旺盛。但是激戰3天,攻堅卻失利了。由此暴露出我軍在正規戰、攻堅上的許多不足。(德惠被圍攻之同時,新1軍留置在松花江北岸由50師149團第1營第2連連長鄭明發率部固守的橋頭堡亦受解放軍圍攻,長達24天。解圍後,堅守德惠的149團及鄭明發連,由蔣委員長特賜名為「中正團」及「中正連」,並頒發正式關防)但是在遼西會戰之前,新1軍進東北時編製的3個師曾經報銷過6個團,分別是新30師89、90團,新38師112、113團和50師149、150團,作為新1軍起家骨幹是新38師(地位相當於新6的新22師)先後有2個主力團被殲,戰績比起新6,相對「虎師」有所不足。在黑山阻擊戰中也曾發動進攻,可惜那時已經太晚了,隨著東野主力的到來,加上廖耀湘的病急亂投醫(胡家窩棚之戰,解放軍以凌厲的攻勢迅速搗毀廖耀湘司令部,逼其兵團退至唐家窩棚一帶,廖耀湘在撤回瀋陽之際,手拿報話器發話:「我是廖耀湘,現在我宣佈撤退命令......」。這時,第九兵團參謀長楊昆急步上前勸阻道:「司令官,不能用明語,千萬不能用明語......。」廖耀湘焦燥地打斷楊昆:「我現在需要的是時間!時間!」接著他用明語命令到:「現在敵情嚴重,潘軍長……我的司令部突然遭到襲擊!現在由你指揮新一軍、七十軍169師和重炮部隊,沿大虎山至新民地區向瀋陽撤退。我親率新六軍22師、新三軍第14師經大虎山至老達房渡遼河向瀋陽轉進,49軍隨後跟進.......」林彪聽了立即部署指揮,敗局已定),遼西成為了新1的最終歸宿。

  新38師的底子為稅警總團,按理說干的應該是鹽務緝私的買賣,不過我們的孫將軍心向戰場,一心要殺敵報國,執掌部隊以後完全按照正規陸軍的野戰科目進行訓練,最終在其一再請求下,將稅警總團1、4、6三個團編為新38師,編成後參加軍政部戰力校閱, 名列第一,立刻從丙種師提升為加強師,編入了緬甸遠征軍。有人將新1、新6比喻為「連體嬰兒」,兩軍自成立到征戰,最後到終結,大部分時間都在一起戰鬥,訓練、戰術、裝備也有許多相同之處,蘭姆伽營地的叢林作戰訓練在上文中已經說過了,這次說一說裝備上的些許差異,新編38師轄3個炮兵營,比新22多一個,由於「過剩」問題,即使被殲兩個團後,通過將庫存的武器補充後,仍能達到團有迫擊炮12門與戰防炮8門,營有8挺重機槍與4具火箭筒,連有六零炮6門,班有1挺輕機槍與2支衝鋒鎗的水平。再者就是在東北損失6個團(遼沈之前)的兵力,分析一下,查閱了最近出版的《五大主力的覆滅》,「47年東北民主聯軍在德惠、靠山屯地區殲滅新1軍近兩個團及兩個保安團,一共5000餘人」 50師將近2個團是德惠戰鬥消耗的,從4個團損失一共5000上下來看,應該剩下不少;塔其木守軍新38師一個營被殲,同時113團2個營遭遇伏擊損失;47年5月90團在懷德被殲,駐守老爺嶺的112團在撤退回吉林市時遭到襲擊,全團大部分損失。以上各部除了50師的兩個團,其他的都是在分散使用的情況下遭到伏擊損失的,憑此就說新38師的戰鬥力比不上新22太勉強,畢竟都是經過完整美式訓練的,如果集中使用,不分兵把守,還可以取得像四平、德惠那樣的戰績(已經充分顯示了不凡的戰鬥力,

  "只要不打新一軍,不怕中央百萬軍"就是見識到其超強的戰鬥力後,很長一段時期由於恐懼而講出的)。軍紀上,從第一次遠征撤退不亂到接替新6軍駐守長春,前期平分秋色,後期略勝一疇。

  在印度、緬甸的戰鬥中新1可以說是佔據上風,成軍早,馳名中外,許多高級將領都接受過外國頒發的勳章,說白了就是「受洋人重視」,這也難怪,孫在西點軍校時就和馬歇爾等人成為同學、朋友,關係非同一般,二戰結束後美軍曾經想讓新1軍代表中國擔任駐日佔領軍,只是蔣中正急著內戰才作罷。在東北戰績上不如新6,就算這樣本來也最差應該是平手,可是還有一個方面就是孫立人不是老蔣嫡系,從感情、受重視程度上說更偏重新6軍(最終孫立人也因為派系矛盾調離了新1軍,離開了東北,同時調走了幾百名骨幹親信,國民黨撤退到台灣後,這些人參與對新兵的訓練,由此將新1軍的傳統與練兵方法流傳下來),從這個方面考慮,最終還是將新6排在前面。第四。

  雖然戰後承認只損失8000多,但實際上遠遠不止,東野一直諱莫如深,具體的數字仍是迷)而另外一場著名的戰鬥為47年3月德惠守衛戰。這是東北我軍第一次向國民黨主力軍進行的正規攻城作戰,潘裕昆50師在德惠被圍,孫勉潘沉著固守,並告潘三日內將親率援軍解圍,同時親率部眾北上解圍;同時,71軍亦由農安側擊德惠。我軍集中了4個師、80門火炮,4輛坦克,以6縱為主力,可以說是絕對優勢。部隊剛打了勝仗,士氣旺盛。但是激戰3天,攻堅卻失利了。由此暴露出我軍在正規戰、攻堅上的許多不足。(德惠被圍攻之同時,新1軍留置在松花江北岸由50師149團第1營第2連連長鄭明發率部固守的橋頭堡亦受解放軍圍攻,長達24天。解圍後,堅守德惠的149團及鄭明發連,由蔣委員長特賜名為「中正團」及「中正連」,並頒發正式關防)但是在遼西會戰之前,新1軍進東北時編製的3個師曾經報銷過6個團,分別是新30師89、90團,新38師112、113團和50師149、150團,作為新1軍起家骨幹是新38師(地位相當於新6的新22師)先後有2個主力團被殲,戰績比起新6,相對「虎師」有所不足。在黑山阻擊戰中也曾發動進攻,可惜那時已經太晚了,隨著東野主力的到來,加上廖耀湘的病急亂投醫(胡家窩棚之戰,解放軍以凌厲的攻勢迅速搗毀廖耀湘司令部,逼其兵團退至唐家窩棚一帶,廖耀湘在撤回瀋陽之際,手拿報話器發話:「我是廖耀湘,現在我宣佈撤退命令......」。這時,第九兵團參謀長楊昆急步上前勸阻道:「司令官,不能用明語,千萬不能用明語......。」廖耀湘焦燥地打斷楊昆:「我現在需要的是時間!時間!」接著他用明語命令到:「現在敵情嚴重,潘軍長……我的司令部突然遭到襲擊!現在由你指揮新一軍、七十軍169師和重炮部隊,沿大虎山至新民地區向瀋陽撤退。我親率新六軍22師、新三軍第14師經大虎山至老達房渡遼河向瀋陽轉進,49軍隨後跟進.......」林彪聽了立即部署指揮,敗局已定),遼西成為了新1的最終歸宿。

  新38師的底子為稅警總團,按理說干的應該是鹽務緝私的買賣,不過我們的孫將軍心向戰場,一心要殺敵報國,執掌部隊以後完全按照正規陸軍的野戰科目進行訓練,最終在其一再請求下,將稅警總團1、4、6三個團編為新38師,編成後參加軍政部戰力校閱, 名列第一,立刻從丙種師提升為加強師,編入了緬甸遠征軍。有人將新1、新6比喻為「連體嬰兒」,兩軍自成立到征戰,最後到終結,大部分時間都在一起戰鬥,訓練、戰術、裝備也有許多相同之處,蘭姆伽營地的叢林作戰訓練在上文中已經說過了,這次說一說裝備上的些許差異,新編38師轄3個炮兵營,比新22多一個,由於「過剩」問題,即使被殲兩個團後,通過將庫存的武器補充後,仍能達到團有迫擊炮12門與戰防炮8門,營有8挺重機槍與4具火箭筒,連有六零炮6門,班有1挺輕機槍與2支衝鋒鎗的水平。再者就是在東北損失6個團(遼沈之前)的兵力,分析一下,查閱了最近出版的《五大主力的覆滅》,「47年東北民主聯軍在德惠、靠山屯地區殲滅新1軍近兩個團及兩個保安團,一共5000餘人」 50師將近2個團是德惠戰鬥消耗的,從4個團損失一共5000上下來看,應該剩下不少;塔其木守軍新38師一個營被殲,同時113團2個營遭遇伏擊損失;47年5月90團在懷德被殲,駐守老爺嶺的112團在撤退回吉林市時遭到襲擊,全團大部分損失。以上各部除了50師的兩個團,其他的都是在分散使用的情況下遭到伏擊損失的,憑此就說新38師的戰鬥力比不上新22太勉強,畢竟都是經過完整美式訓練的,如果集中使用,不分兵把守,還可以取得像四平、德惠那樣的戰績(已經充分顯示了不凡的戰鬥力,

  "只要不打新一軍,不怕中央百萬軍"就是見識到其超強的戰鬥力後,很長一段時期由於恐懼而講出的)。軍紀上,從第一次遠征撤退不亂到接替新6軍駐守長春,前期平分秋色,後期略勝一疇。

  在印度、緬甸的戰鬥中新1可以說是佔據上風,成軍早,馳名中外,許多高級將領都接受過外國頒發的勳章,說白了就是「受洋人重視」,這也難怪,孫在西點軍校時就和馬歇爾等人成為同學、朋友,關係非同一般,二戰結束後美軍曾經想讓新1軍代表中國擔任駐日佔領軍,只是蔣中正急著內戰才作罷。在東北戰績上不如新6,就算這樣本來也最差應該是平手,可是還有一個方面就是孫立人不是老蔣嫡系,從感情、受重視程度上說更偏重新6軍(最終孫立人也因為派系矛盾調離了新1軍,離開了東北,同時調走了幾百名骨幹親信,國民黨撤退到台灣後,這些人參與對新兵的訓練,由此將新1軍的傳統與練兵方法流傳下來),從這個方面考慮,最終還是將新6排在前面。第四。

  五:第5軍

  代表人物:杜聿明邱清泉

  就像新6軍的新22、新1軍的新38,提起5軍就要先說大名鼎鼎的200師。該師前身為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直屬戰車營,1937年3月,該營與交通兵第2團裝甲汽車隊改編為裝甲兵團(團長杜聿明),由軍政部直接指揮。 38年1月,該團擴編為第200師(五團制,20000餘人),原團長杜聿明擔任該師首任師長,為我國第一個機械化師,由軍事委員會直接指揮)11月,該師擴編為新編第11軍,也就是日後赫赫有名的5軍(戴安瀾繼任成為200第二任師師長,也是最有名的一任)1939年日軍在防城、北海登陸,進佔欽州,準備開闢華南戰場,截斷西南國際交通線。5軍(新22、榮譽1、200)在桂南會戰中取得崑崙關大捷而一舉成名,也成就了5軍歷史上最為輝煌的戰鬥。這一場激戰,成功收復崑崙雄關,日軍損失空前巨大。據**戰後公佈的材料,崑崙關一戰,日軍第5師團第21旅團長中村正雄被擊斃,該旅團班長以上的軍官死亡達85%以上,士兵死亡4000餘人,被我俘虜的100餘人。5軍也付出了15000人傷亡的巨大代價,雖然有人認為這次勝利的一個很重要因素,是5軍作為中國第一個機械化部隊,火力強於日軍,但對手畢竟是號稱**鋼軍的阪垣師團中村旅團,第5師團在侵華戰爭中,參加過南口、忻口、太原、台兒莊、廣州等戰役,官兵多系**山口縣人,秉性剽悍,長期受武士道侵染,參加侵華戰爭兩年多,戰鬥經驗豐富;而且5軍此是仰攻設防完整的堅固關卡,難度更大。這一仗是日軍承認的僅有的幾次對方勇猛程度超過自己的戰鬥,含金量絕對不容質疑(中村正雄在日記中寫道:「帝國皇軍第5師團第21旅團,之所以在日俄戰爭中獲得了「鋼軍」稱號是因為我們的頑強戰勝了俄國人的頑強。但是,在崑崙關,我應該承認,我們遇到了一支比俄軍更加頑強的軍隊……」部隊經過休整以後,杜聿明在巍峨的崑崙關上,建立了一座「陸軍第5軍**陣亡將領紀念碑」,含著熱淚親筆書寫了400多字的悼念碑文。據悉,現在崑崙關山下的松林裡,還有日軍少將中村正雄的墳墓,他是此次戰役中被打死的日軍軍銜最高的軍官。當時杜聿明將軍在看了中村正雄的檔案後,建議以自己的名義為中村正雄在此建一個墳墓)。1942年5軍作為遠征軍先頭部隊赴緬甸作戰(1939年11月,日軍攻佔南寧,切斷了桂越公路,次年6月,又切斷了滇越公路。這樣,滇緬路就成為中國西南大後方唯一的國際交通命脈),保衛滇緬路,在著名的同古保衛戰中,200師孤軍與數倍於己之敵作戰(日軍55、56兩個師團4萬多人),擊斃日寇5000餘人(未考),在同古堅守12天,同時,該師成功掩護友軍英緬軍第1師一部逃出日軍包圍圈。在國內外引起巨大反響。後200師收復棠吉,但是因上級指揮失誤,遠征軍被迫撤退回國(途中200師被日軍伏擊,戴安瀾負傷不治,壯烈犧牲),兵敗野人山,為保衛滇緬路,遠征軍付出了高昂的代價,僅杜聿明第5軍42000人中就犧牲了21000餘人。當時滇緬路戰線兩側,屍橫遍野,血流成河,慘不忍睹。由於損失慘重,不得不進行長期整補,直到1944年再次作為遠征軍參加滇西反攻,才再度上陣。

  46年3月,第5軍各部開赴武漢,解放戰爭中5軍主要在華東作戰,大大小小無數戰鬥,敗仗很少。(單單從堅持到48年底淮海就可以看出來。5軍在一年裡轉換指揮部就達300次以上,可見其轉戰的頻繁。邱清泉的「逢五不戰」就來源於此,華野老人談起5軍總是耿耿於懷。淮海之前,46年年底的龍崮集面對中野2縱的阻擊,傷亡2390人,48年桃林岡被華野10縱阻擊,徐東被華野7縱阻擊可以說是僅有的幾次翻船)

  46年7月開始進攻蘇北解放區,參加徐州以西掃蕩作戰,重創豫皖蘇部隊,年底國軍準備打通平漢線,佔領邯鄲,5軍主攻,連續攻克濮陽、大名等重要城市,給解放軍根據地造成了重大損失,47年2月5軍45師先頭133團一營2連在小壩車站被中野3縱7旅圍困猛攻,7旅與45師硬拚,遺屍遍地,被迫撤出戰場(45師連長連守仁鎮定堅守車站,一夜激戰,不計增援部隊損失,該連死4傷5,7旅傷亡上千,損失比超過1:100!!連守仁戰後晉陞營長)直接導致了隨後倉促的民權戰役(傷亡、被俘3400多)豫皖蘇戰役(中野傷亡、被俘5-6千人,由於是重大失利,犧牲、被俘比例特別高,不同於一般戰役情況,其中被俘1300人)的失敗。

  47年8月,宋時輪指揮華野10縱在梁山阻擊5軍和整84師,其表現可以分為兩部分,八月初打的不錯,但後來被迫北渡黃河。當時5軍擺出轉兵南下的架勢,只留下84師繼續北進。10縱準備集中兵力吃掉84師,但是邱清泉等10縱從防禦轉為進攻完畢之後,轉頭向北,會同84師合擊10縱, 10縱傷亡1000多人,被俘近3000人,被俘民工2000餘人。丟棄武器、彈藥,輜重騾馬不計其數,損失極其重大(基本傷兵、後勤、醫療等單位,物資糧食全部丟掉)。

  48年6月,著名的豫東戰役爆發,在第三階段中華野抽調主力,1、4、6、8及兩廣縱隊圍攻黃百韜兵團於帝丘店,邱清泉5軍採用大迂迴戰法,繞到包圍黃兵團華野部隊背後,出其不意地猛烈進攻,與黃百韜裡應外合全線擊潰了華野,並乘勝追擊,一直追到黃河邊上,俘虜了幾千名傷員(據粟向中央軍委報告,被俘虜傷員幾百人,但據戰果統計,被俘3598人,見〈〈全國解放戰爭史卷3〉〉409頁)

  48年12月淮海戰役中在陳官莊附近時被解放軍包圍,困守40多天,49年1月9日,解放軍發動總攻擊,45、46兩師大部分繳械,200師突圍被殲滅。五大主力中最後一個香消玉隕。

  成軍以後,老杜便提出「*場就是戰場」、「平時多流汗,戰時少流血」,要求5軍具有「五除」(除驕、惰、偽、欲、惡)、「三習」(習精、誠、勤)的朝氣,經過了嚴格的苦練,5軍的作戰水平大有長進,39年3月, 5軍參加全國軍隊校閱,在當年軍事考核中被重慶軍委會評選為全國第一。該軍戰術多變,最擅長的,不是爆破而是炮火,且步炮協同密切,攻擊時一般採用多梯隊縱深配備,以密集隊型波浪沖鋒,攻擊時間常常選擇拂曉和中午,在山地常用多路攻擊和迂迴(如豫東戰役戰役解黃百韜之圍),在平原和村落多採用正面攻擊,中央突破。

  5軍的歷史上,特別要提兩件事:第一次印緬戰役同古保衛戰前,200師師長戴安瀾召集軍官開會,大家對是否堅守存在分歧,爭論不休,此時,598團中校團副黃景升憤然而起,慷慨陳詞,自願領兵禦敵,師長問其有無把握,慨然應曰「成功雖無把握,成仁卻有決心!」最終200師下定決心抗擊日軍(戰鬥中黃景升身先士卒,英勇殺敵,不幸壯烈殉國),在戰後杜聿明的報告中也專門將此句作為全文結尾,蔣委員長聞言一震,問道:「這個團副現在還在200師嗎?杜回答:「他已經實踐自己的諾言,成仁了」日後國民政府專門在黃的家鄉為他建造了紀念雕像並附以文字記錄,蔣委員長親自題詞。而那句「成功雖無把握,成仁卻有決心!」的鏗鏘豪言最終流傳開來,成為那個時代的傳世經典。第二件則更加悲壯,1942年5月遠征軍第5軍向印度撤退途中,由於後有日軍追趕,途中又沒有道路,遂在密*以西的莫的村將全部機械化裝備之輜重(汽車、裝甲車、大炮等)全部燒燬,隨後軍長杜聿明率全軍進入野人山的蠻荒之地。而確實無法隨全軍長途跋涉,留在莫的村堪迪佛塔一側的醫療站中的千餘名傷患官兵,從大局著想,不願受被日寇俘虜之辱,抱著生為中國人,死為中華魂的志節,寧願烈士死,不願降虜生的赤子心,慨然於5月21日全體引火*,含恨而終!。這一史實在中國軍事史上可以說是空前絕後、氣壯山河的英雄壯舉!

  5軍自從正式組建素來以軍紀嚴明著稱,可淮海戰役跟隨2兵團(兵團司令邱清泉,此時的軍長為 熊笑三,名字很酷,但是在他的任內,卻出現了足以毀掉5軍名譽的劣跡,個人認為他作為一軍之長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從徐州撤退的過程中,由於洩密(本來杜詳細制定了部隊的行軍序列、撤退時間以及路線、集結地點,並且嚴格保密,結果蔣介石卻通知將各個銀行現金先搬運出城,導致人心惶惶,爭相逃命,一片混亂) 2、13、16一共3個兵團很快亂了套,坦克、汽車、牛車、馬車擠成一團,槍支、彈藥、糧食扔得遍地都是,紀律失去了約束力,部隊成了一群自由散漫、無惡不作的土匪,到處搶劫、殺人、強姦:僅僅在蕭縣一地,5軍就搶走了300多年輕女子作為軍妓……(比起74軍在孟良崮、18軍在雙堆集,實在天壤之別!本來處於逆境中身為王牌主力,更應令行禁止、臨危不亂,顯示精英本色,惜一代名軍竟然作出如土匪一般殃及民眾、禍害百姓的罪行,實在令人痛心!更給那些為了民族自由獨立而犧牲的5軍先輩丟臉!是為5軍光榮歷史上抹不去的污點)

  從戰績、地位上來說,抗戰期間著名的、有影響的大仗(能考驗戰鬥力的)當數崑崙關和同古,其他戰績相對不是很多,這與指揮失誤屢遭重創,不得不長期休整來恢復元氣有關,解放戰爭中的表現一點不比其他部隊差,可惜最後沒能挺住,作出了五大主力中少有的惡行,在陳官莊包圍圈中的表現也是不敢恭維(感覺不如13兵團李彌部8、9兩軍),第五。

  尾聲

  前不久,被蔣介石稱為「超智超勇」的胡璉在其百年誕辰之際,其子胡之光密訪大陸,專程去了雙堆集,還特地敬仰了胡璉一生宿敵粟裕的墓地(粟裕部分骨灰葬於此)。據胡之光說:家父在台灣著書立說,史料存世不少,其間就是不敢提雙堆集和粟裕。惟獨去世前手捧32塊彈片長歎一聲:「土木不及一粟」……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