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昭君入宮三年緣何未得皇帝臨幸? 王昭君秘史
王昭君,名嬙,字昭君,乳名皓月,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之「落雁」,晉朝時為避司馬昭諱,又稱「明妃」,漢元帝時期宮女。約於西漢公元前52年出生於南郡秭歸縣寶坪村(今湖北省宜昌興山縣昭君村)。秭歸地處著名的長江三峽,這裡江水湍急,日夜咆哮,兩岸懸崖峭壁,怪石嶙峋,戰國時這裡曾出過一位著名人物,那就是屈原。景帝在永安三年(260年)分秭歸北界為興山縣,香溪為邑界,漢王嬙即此邑之人,故雲昭君之縣。其父王穰老來得女,視為掌上明珠,兄嫂也對其寵愛有加。王昭君天生麗質,聰慧異常,擅彈琵琶,琴棋書畫,無所不精,「娥眉絕世不可尋,能使花羞在上林」。
王昭君出生時正值漢朝的輝煌盛世,百姓豐衣足食,但秭歸這裡比較荒僻,王昭君的父親,帶著兩子一女,和妻子一道,耕種小得可憐的幾塊山坡地,種些雜糧維持生計,仍然過著勉強溫飽的艱苦生活。有時還要替溯江而上的船隻拉縴貼補家用。生活雖然清苦,但全家和樂,與世無爭,更重要的是能夠始終保持先人的傳統,沒有忘記她們也曾是受人尊敬的詩禮門第。王昭君有一個哥哥叫王新,有一個弟弟叫王颯,出力的活兒輪不到她,她除了跟著母親嫻習女紅之外,更在父親的督促下讀書習字,雖然生長在窮鄉僻壤,卻饒有大家閨秀的風範。昭君的絕世才貌,順著香溪水傳遍南郡,傳至京城。漢元帝建昭元年(公元前36年),下詔徵集天下美女補充後宮,王昭君年當二八,仿如空谷幽蘭,自然成為南郡首選。元帝劉奭下詔,命其擇吉日進京。其父王穰云:「小女年紀尚幼,難以應命」,無奈聖命難違。當年仲春,王昭君淚別父母鄉親,登上雕花龍鳳官船順香溪,入長江,逆漢水,過秦嶺,歷時三月之久,於同年初夏到達京城長安,以「良家子」的身份入選掖庭待詔,卻很長時間內一直沒有得到皇帝的召幸。
話說漢朝是一個特殊的朝代,戰爭與和親是處理對外關係最重要的兩種手段。漢朝公主遠嫁西域和匈奴在歷史上留下了濃重的一筆。這些女子忍辱負重遠嫁西域,經歷了種種苦難,為緩解中原王朝的統治危機和漢朝發展做出很大犧牲,也為民族文化交流做出了貢獻。漢代出塞和親的女子比比皆是,而且大多是金枝玉葉的宗室公主。但她們的為人行事,很快都隨著歷史的長河流逝了,唯獨「良家子」出身的昭君卻流芳千古,人們懷念不已。那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漢元帝(前75~前33年),即劉奭,西漢皇帝。漢宣帝子。公元前49~前33年在位。愛好儒術。先後任貢禹、薛廣德、韋玄成、匡蘅等為丞相。宦官弘恭、石顯為中書令,賞賜達錢一萬萬。又重用外戚史氏、許氏。統治期間,賦役繁重,西漢開始由勝而衰。漢元帝竟寧元年春三月,匈奴呼韓邪單于,自請入朝,奏詔被批准。呼韓邪便由塞外啟程,直抵長安,見到了元帝,行過胡邦最敬之禮以後,仍乞求元帝降公主以和親。元帝正擔心邊疆生出是非,希圖暫時羈縻匈奴,省得勞民傷財,多動干戈,當下慨然允諾。等得呼韓邪退出,元帝回到後宮,卻又躊躇起來,他一個人暗想前代曾有和親故事,都是私取宗室子女,充作公主,出嫁單于。歷朝以來,從沒一次敗露。現在呼韓邪親自來長安,隨從人等耳目眾多,況且呼韓邪已經投降,今非昔比,若仍照從前的辦法,必然露出破綻;但若以真的公主遣嫁蠻荒之地,於心不忍。元帝不禁愁眉不展。
當時馮昭儀在旁,她對漢元帝說:「後宮宮人上萬,十之八九從未見過陛下一面。陛下平時要幸宮人,都是按圖索驥,看見圖畫上面哪個美貌,就選哪個前來侍寢。這樣揀取,就是陛下聖壽萬年,也幸不完許多宮人。如今不妨選一個姿色平常的宮女即可。」原來元帝即位後,嫌後宮女子年長色衰,就下令挑選天下美女入宮,並讓畫工為她們摹畫形貌,以便他每晚看圖擇其美者召幸。元帝便命人把後宮美人圖,皆取至面前。元帝見了許多圖畫,哪有工夫細審,隨便選定了姿色較陋的一個,命有司代辦妝奩。到了第二天,元帝特意在金鑾殿上,設席宴請呼韓邪。酒至半酣,便命可將公主召出,以便與呼韓邪單于同赴客邸完婚。只見一群宮女擁出一位美人,裊裊婷婷地輕移蓮步,走近御座之前辭行。元帝不瞧猶可,瞧了一眼,直把他驚得魂飛天外。原來此人真是一位絕代佳人。但見「入宮數歲,不得見御」的她雲鬟擁翠,嬌如楊柳迎風;粉頰噴紅,艷似荷花映日;兩道黛眉,淺顰微蹙,似乎有含著嗔怨的模樣,仿如空谷幽蘭,直令後宮粉黛失顏色。
元帝當下如丟了魂魄,忍不住輕輕地問道:「你叫什麼名字,何時入宮?」她柳腰輕折,緩啟珠喉,猶如嚦嚦鶯聲地奏道:「臣女王嬙,小字昭君,入宮已有三年了。」元帝聽了暗想該女入宮多年,為何並未見過?可惜如此美貌,反讓與外夷享受,本想把王嬙留下,另換一人賜與呼韓邪。回顧呼韓邪坐在殿上,只把一雙眼睛儘管望著王嬙,不肯轉動。元帝又恐失信外夷,且被臣民謗以好色的訾議。沒辦法只好鎮定心神,囑咐數語,閉著眼睛,將手一揮道:「這是朕負美人,你只好出塞去了!」呼韓邪看見元帝恍惚的神情,還以為骨肉遠別而難捨,慌忙出座,向元帝跪奏道:「臣蒙陛下聖恩,竟將綵鳳隨鴉,請陛下放心,臣定會對公主優禮相待,子子孫孫,臣服天朝,決不再有貳心。」元帝聽呼韓邪這番說話,僅把他的頭連連點著,吩咐護送公主至客邸成婚,目送她起身出去,拂袖入宮。史載:「帝見大驚,意欲留之,然難於失信,遂與匈奴。」
心中怏怏地回宮後,元帝命將待詔宮女圖取來細看,王昭君的畫像十分中僅得形似兩三分,還是草草描成,毫無生氣。接著又把已經召幸的宮人畫像一看,畫工精美,比本人要勝過幾分,始知畫工作弊。便命有司將畫王嬙容貌的這個畫工緝拿審訊。有司將長安畫工,一律傳訊,當場查出,此人是杜陵毛延壽,為後宮畫像時索賄不成的,都故意把花容玉貌,繪作泥塑木雕一般了無生氣的平庸女人。案既審定,毛延壽欺君不道,綁出斬首。原來,當年從全國各地挑選人宮的美女數以千計,元帝無法一一見面,只得先由畫工各畫肖像一幅呈奉御覽。王嬙入宮以後,照例須由畫工畫了容貌,呈上御覽,以備隨時召幸。毛延壽本是一名畫家,寫生最肖。只是生性貪鄙,屢次向宮女索賄,宮女都希望入宮見寵,大都傾囊相贈,毛延壽就從筆底上添出丰韻,能使丑易為西施、鄭旦的容顏。「畫人的傳神之筆在於點睛,是一點千金呀!」若沒有錢送他,便畫作嫫母、無鹽的醜陋相貌。只有王昭君家境寒素,更自恃美冠群芳,既無力賄賂,又生性奇傲未肯遷就,因此毛延壽刻意毀損。因此,幾年過去了,她仍是個待詔的宮女。後宮佳麗如雲,毛延壽多年這樣作弊,竟沒有人察覺。此時,王昭君只得攜了她的琵琶,跟著呼韓邪淒涼地走向漫天黃沙的塞外去了。王昭君出塞以後,漢元帝依照她的意思,把她的父母兄弟一齊接到長安,賜宅賜田,妥善安置。他的兄弟被封為侯爵,多次奉命出使匈奴,與妹妹見面。
王昭君因「貌醜」只能久居深宮,直到她自願出塞,漢元帝才發現她的美貌。就在王昭君抵達匈奴王庭三個月後,年僅40歲的漢元帝在思念與懊惱的前提下,懨懨病榻,拖到初夏時節,竟在榴花耀眼中崩逝。昭君遠嫁,也成為元帝一生心中之痛。昭君出塞後,漢匈兩族團結和睦,國泰民安,「邊城晏閉,牛馬布野,三世無犬吠之警,黎庶忘干戈之役」,展現出欣欣向榮的和平景象。不幸的是,王昭君與呼韓邪單于結婚僅兩年(公元前31年),呼韓邪單于就去世了。她和呼韓邪單于生了一個兒子,名叫伊屠智牙師。呼韓邪單于死後,按匈奴收繼制要求昭君必須改嫁呼韓邪單于第一閼氏所生的長子雕陶莫皋單于。王昭君不能接受,上書漢成帝,請求返回故土。但成帝令她遵從胡俗,昭君以大局為重,忍受極大委屈,只得下嫁。昭君與雕陶莫皋生有兩女,長女即須卜公主,小女即當於公主。公元前20年,雕陶莫皋又死,昭君自此寡居。一年後,34歲的王昭君鬱鬱而終,厚葬於今呼和浩特市南郊,墓依大青山、傍黃河水,後人稱之為「青塚」。《筠廓偶筆》對其有解釋:「王昭君墓無草木,遠而望之,冥蒙作青色,故雲青塚。」
昭君出塞後60年,是漢匈和睦相處的60年,也是包括呼和浩特地區在內的整個漠南和平發展的60年,這裡出現了「牛馬布野人民熾盛」的繁榮景象。飽經戰亂之苦後享受了60年和平生活的漢匈各族人民,深深地愛戴著王昭君。元代詩人趙介認為王昭君的功勞,不亞於漢朝名將霍去病。昭君的故事,成為我國歷史上流傳不衰的民族團結的佳話。1963年,董必武同志作了一首詠昭君的詩,鐫刻在昭君墓前的石碑上:「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漢和親識見高。詞客各攄胸臆懣,舞文弄墨總徒勞。」不僅肯定了昭君出塞的歷史意義,也肯定了漢元帝的歷史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