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表版三顧茅廬:龐德公為何不接受劉表的邀請?
諸葛亮十分尊敬待德公,每次探訪龐德公,都獨自一人拜見於床下。後來諸葛亮逐漸得到龐德公的注意和重視。
龐德公是東漢末年襄陽名士,論學識名望,當在許多幕僚之上,但他一生未入仕。不是他沒有做官的機遇,而是他不願做。
劉表當時治荊州,治所就在襄陽。由於荊州沒有戰亂,加上土地豐饒,全國有十餘萬人遷入荊州,這中間也有一大批才華出眾的人,如諸葛亮、王粲、徐庶等,或求學、或求仕。這就使得襄陽成為全國人才最集中的地方,也是學術交流最為活躍的地方。但劉表不識人才,諸葛亮、徐庶等就在他眼鼻子底下當隱士,而王粲在他麾下當了個小官,則也發揮不了作用。
劉表統治的荊州,沃野千里,帶甲十餘萬,在全國是一支重要的政治和軍事力量。劉表雖無統一大志,但他也不願看到自己的勢力被削弱。劉表如荊州後,依靠的是蒯良、蒯越、蔡瑁等襄陽大士族。這些人可同享榮華富貴,但不能安邦定國。劉表採取的是雍容自保,坐觀時變的方針。但當時荊州已經成為各種政治勢力爭奪的焦點。曹操在北方基本平定的情況下,正準備揮師南下,而孫權則虎視江漢,早欲將荊襄據為己有。劉表正是看到了這一點,他深感無賢人輔佐,於是乎,他把希望寄托雜在名重天下的龐德公。
劉表多次登門求賢,但一次次的遭到謝絕。有一次劉表對龐德公說:「先生苦居畎畝而不肯官祿,後世何以遺子孫乎?」龐德公回答說:「世人皆遺之以危,今獨遺之以安,雖所遺不同,未為無所遺也。」意思是說,有人出來做官,參加混戰,這不是把危險留給子孫嗎!我不做官,卻把平安留給子孫,雖然遺留的內容不同,但並不是沒有遺留啊!對於龐德公的這種態度,劉表只好歎息而去。龐德公為了躲避劉表再來找他,乾脆把家搬到鹿門山,以採藥自樂。
龐德公為何拒絕當官呢?論理,古人讀書就是為了入仕。說大點可以濟世救國,說小點可以光宗耀祖。歷代聖賢莫不如此。儘管龐德公有「遺之以安」之說,那則是對付劉表的托辭。由此,我們只能設想,龐德公並非不想做官,而是未尋著明主。他的學生諸葛亮、侄兒龐統被劉備請去,並沒有聽到他的反對意見,相反,他把諸葛亮稱為「臥龍」,龐統稱為「鳳雛」,為他們的出山造了大量輿論。所以,龐德公拒絕做官,僅僅是拒絕在劉表手下做官。
龐德公的這個選擇也許是對的。假設他答應了劉表,在劉表手下做個高級幕僚,且不論能否象荀彧那樣在曹操手下發揮作用,恐怕官位未穩,就已經成了劉表的繼承人劉琮降曹的陪伴人了。王粲不就是走的這條路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