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史揭秘:中國為什麼面對日軍薄皮坦克無能為力 | 陽光歷史

 

A-A+

戰史揭秘:中國為什麼面對日軍薄皮坦克無能為力

2017年05月12日 戰史風雲 暫無評論 閱讀 97 次

    日軍的坦克裝甲極為薄弱,甚至戰史中有被捷克式輕機槍打穿裝甲的神奇戰例,那麼就這樣如此薄弱的日軍裝甲部隊為什麼可以縱橫半個中國。

    反坦克的手段有很多,但都不是當時軍事工業能力幾近於零的中國能用得起的。

  1 對地攻擊機和裝上炸彈,充當攻擊機的戰鬥機。自1937年抗戰爆發,中國空軍迅速損失殆盡。全靠蘇聯和美國的援華航空隊支撐。在1943年,美國陸航的第六航空軍完全控制中國戰場的天空之前,中國空軍抵抗日軍對重慶,成都的戰略轟炸就已經很吃力了,根本抽不出力量來對地攻擊。此外,即使到了1943年之後,因中國軍隊無線電配備比日本還不如的情況,部隊就算受到坦克攻擊,也無法及時呼叫空中支援。

  2 坦克和坦克殲擊車。……哪怕是BT那樣的輕坦克,甚至BA那樣的重裝甲車,對當時的中國來說也是奢望。自上海全面戰敗,國內的中國軍隊就再也沒有成建制的裝甲力量。

  3 牽引式反坦克炮和高射炮。當時中國有少量的37炮(即所謂的戰車防禦炮)和88炮。在台兒莊戰役中,37炮有不俗的表現(曾在一次防禦中摧毀6輛日本坦克中的4輛)。但中日全面進入戰爭狀態之後,德國就不再和中國進行軍火貿易——希特勒正忙著重建軍隊,物資缺的都喊「要大炮不要黃油」了,自己都不夠用,怎麼可能再賣給中國。37炮和88炮只能是毀一門少一門,炮彈打一發少一發。就算買的再多,大戰一起,消耗的速度也快的驚人。

  而且,由於中國道路情況很差,卡車數量也不足(半履帶車根本就是沒有),37炮和88炮等重武器很難撤出戰場,損失速度很快。

  最後由於工業實力薄弱,反坦克炮彈無法自行製造,只能購買。珍貴的炮彈根本不可能用來進行實彈訓練,加上中國軍隊的高傷亡比。就算有火炮,炮手素質低下也無用。

  4 反坦克火箭筒,火箭助推榴彈,破甲手雷。這些東西都是1943年之後的產品。那個時候中國已經全面打了6年了,戰局已經有了相當緩解。美國飛行員和華僑志願兵辛辛苦苦把巴祖卡運來,但當時中國的兩派對打日本都不怎麼賣力,只是坐等勝利。

  5 炸藥包和燃燒瓶。炸藥包+自殺攻擊是中國軍人最常用的反坦克手段。由於日本坦克皮薄,5KG的炸藥包就能造成致命傷害。但這戰術有個前提,就是本方的火力能把步兵和坦克的聯繫切斷。中國軍隊很難做到這一點。面對有步兵掩護的坦克,大多數情況下只能白白犧牲。

  燃燒瓶的使用條件更加苛刻,往往只能在巷戰和極近距離上才能發揮作用。別說中國軍隊當時捨不得做燃燒瓶(中國當時石油產品都要從駝峰航線和中印公路運來),就算做了,也很難發揮作用。

  向美國人買也不太現實。當時美國人有什麼專用的反坦克武器呢?在全面參戰前著實沒有。

  向其他國家買?1937年人人都能嗅到全面戰爭的氣味,除了在大洋彼岸自保無虞的美國,誰捨得把軍火賣給中國啊。


標籤: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