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晉歷史上名士調侃司馬相如的真正目的是什麼?
讀《世說新語》,發現作者經常借時人之口調侃司馬相如。比如,在《任誕》裡有這樣的敘述:王孝伯(王恭)問王大:「阮籍何如司馬相如?」王大曰:「阮籍胸中壘塊,故須酒澆之。」劉孝標注云:「言阮皆同相如,而飲酒異耳。」類似的敘述大概出現了三次。仔細分析,確然事出有因:魏晉那一幫林下諸賢,雖然和司馬相如一樣,都相當能鬧騰,但在骨子裡或許是真的瞧不起司馬相如。
將兩漢的文人墨客都從棺材裡揪出來曬曬,也就司馬相如一人,可以和魏晉的古惑仔們有得一拼。於是,司馬相如可能非常不幸地成了魏晉名士們的「出氣筒」。司馬相如玩過著名的私奔,這在儒家子弟的眼裡,屬於「恣情任性」和「倜儻放蕩」的不檢點行為。而在魏晉名士們的眼裡,此舉純屬小兒科。阮籍的做法是,居喪期間勾引鄰家美貌少婦,且是有夫之婦,簡直驚世駭俗,分明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了,還一下子成了時尚達人(《晉書》評曰:達而無檢)。此類事例甚多,人所熟知,不待詳引。
司馬相如不但嗜酒如命,還自己釀過酒,當過酒館的店小二,這叫什麼?叫「嗜酒荒放」。可是,魏晉名士們對此依然嗤之以鼻,他們認為,司馬相如嗜酒,只是尋常的「杯中之好」罷了,說句不好聽的,就是貪杯,他心中沒有須酒澆釋的「壘塊」。這種情緒在後人的諸多註釋中多有出現,比如魯迅先生就曾揭示過。而竹林七賢的嗜酒,其背後有著政治高壓下的窮途末路之心態,醉酒,是他們最後的安身立命之所。司馬相如有過在宮殿裡脫褲子撒尿的「劣跡」,還被廷尉抓了現行,告以大不敬之罪,算起來也是瀟灑裸一回了。可是,竹林七賢之一的王澄就是不買賬,他以實際行動予以反擊:當著一幫子文武百官的面,全裸爬樹抓喜鵲(解衵脫衣上樹、裸形捫鵲),還跟市井賣帽子的老婆婆調笑,甚至直呼父親的字。
司馬相如的「劣跡」,飽讀詩書的王澄不可能不知道。比較一下可以發現,前者是偷偷摸摸,後者是光明正大,前者是「宵小之行」,後者是公然結交宵小,前者是袒露身體,後者不光袒露,還對父親構成大不敬。變本加厲至極,近乎不恥了。難怪當時的「士庶莫不傾慕之」。司馬相如再怎麼鬧騰,漢武帝始終也沒嚴辦他。以劉徹數十年執行刑罰之酷(獨尊儒術是面子功夫),司馬相如能僅以身免,說明了什麼?後人將其歸於弄臣之列,趙炎以為,恐非空穴來風。弄臣之弄,即玩弄之弄也,說白了,你司馬相如不過是劉徹的開心果而已,沒怎麼把你當盤菜。那麼,這一點,司馬相如自己知道嗎?完全明瞭。據史載,他常說笑話逗劉徹開心,奴才之面孔昭然若揭。有一頂帽子叫氣節有虧,給司馬相如戴,尺碼恰好合適。
再看魏晉諸名士,無論在朝在野,皆是朝廷的反對派和對立面,牴觸與不合作,是他們的共同特點。就氣節一條而言,他們瞧不起司馬相如的理由,已經足夠了。另外,姓氏上的淵源,或許也構成了魏晉名士對司馬相如的排斥。雖然司馬相如是成都人,而司馬懿是河南溫縣人,八竿子扯不到一塊兒。但是,打斷骨頭連著筋,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祖先,即周宣王執政時期官拜司馬(管轄軍政和征戰的官職)的程伯休父(《通志·氏族略》)。因此,司馬氏主政的朝廷對司馬相如其人其文推崇備至,而以竹林七賢為代表的名士群體極力調侃司馬相如,藉以譏諷當局和當局的奴才們,就存在可能了。歷朝歷代,有才的奴與有才的人之間的鬥爭,莫外如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