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曾與冉求斷絕「師生關係」:因其為軍閥斂財 | 陽光歷史

 

A-A+

孔子曾與冉求斷絕「師生關係」:因其為軍閥斂財

2017年01月27日 歷史紀事 暫無評論 閱讀 173 次

《史記》卷六十七記載:「冉求字子有,少孔子二十九歲。為季氏宰。」冉求是孔子的學生,很能幹,魯哀公三年(公元前492年),冉求在跟隨孔子周遊列國時,被魯國的權臣季康子作為人才召回國內,擔任季氏家族的大總管,此後一直受到季氏的重用。尤其是在魯哀公十一年(公元前484年),齊國進攻魯國時,冉求顯示出了卓越的政治智慧和謀略。他先是說服魯國權臣們下了抵抗的決心,然後又親自率軍與齊國作戰,打敗齊軍。由於冉求功勳卓著,季氏最終聽取了他的意見,把其老師孔子請回了魯國,孔子也由此結束了長達14年的周遊列國之行。

但是,對季氏家族把持魯國朝政的行為,孔子相當厭惡。在孔子回國的這一年,季氏為了積聚戰爭儲備,決定搞稅賦制改革,當時稱作「以田賦」,就是說把原先只有戰爭時期才徵收的軍賦,制度化為不是戰爭時期也徵收的稅賦。要出台新政策,季康子就讓冉求去徵詢孔子的意見。孔子聽說要增加老百姓的負擔,這與他的執政理念相違背,於是堅決反對。但是反對無效,季氏第二年依然正式「以田賦」。作為季氏的家宰、得力干將冉求,他當然是站在了季氏這一邊,並為季氏的這次增收賦稅制度的執行出了大力,要不然,政客季康子也不會那麼信任他。

但孔子相當看不慣學生冉求為季氏家族斂財的行為,認為「季氏富於周公,而(冉)求也為之聚斂而附益之」。有一天,季康子同孔子閒聊,問孔子:「冉求是仁義之人嗎?」孔子回答:「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冉)求也可使治其賦。仁則吾不知也。」可見,孔子對於冉求的人品道德是有看法的。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某一天,孔子大罵冉求後,對自己的其他學生說:「(冉求)非吾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那意思很明確,冉求不再是我的學生了,你們可以大張旗鼓地去攻擊他!——顯然,孔子的這句話就是一個與學生冉求斷絕師生關係的嚴正聲明。而且,這個聲明流傳了兩千多年。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