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獻翼:萬曆年間第一行為藝術家
在中國歷史上,有很多倒霉蛋。他們有閃閃發光的才華,當時也曾名聲大震,但因種種緣由,被正史忽略,為後人遺忘,像屍體一樣被土花啃掉。
這些人中間,不乏狂者:翻著白眼看人,穿上艷麗的服裝搞搖滾。身後卻有如一杯薄酒,澆在地上則月光也沒辦法,吞進肚裡則無人看得見。
狂者的「隱形」亦有「正當原因」——中國歷史號稱悠久(或者說老不死),記述也稱「春秋筆法」(其實就是勢利眼)。3000年中無數政客黨棍、軍閥學霸,正好史不絕書,卻哪裡有布衣才子、巷陌狂夫的容身餘地?
但如果我們有心,依然可以從漁網故紙中爬梳鉤沉,找回至少一些狂夫的音容風神,勾勒出他們的步履平生。
但張獻翼不是一個人在狂頹,他不是一個人在狂頹!他的行為藝術,折射出自明中葉以來,非主流士人群體的任誕習氣。
張獻翼行為藝術要覽
在《答汪伯玉中丞書》中,張獻翼說:「僕本東南菰廬中野人,又犬馬之性,不知俗之尊」。這是他就自己狂頹行事的獨白。
寫《萬曆野獲編》的沈德符,曾專門為其立有百科詞條,說張獻翼比較窮,所以愛嘲弄土老肥,要大夥兒喊他「張總」。他不但要做老闆,還要做衣冠楚楚的老闆——衣服上繡滿荷花、菊花,頭戴大紅方巾,一出門,兒童就聚集在他身後,看熱鬧耍。
鄭仲夔的《耳新》,對張獻翼愛打扮的做派,有更細緻的描寫:
張獻翼每出行,都要準備五種顏色的髯口,揣在袖子裡,走幾步,看心情好,就換個紅鬍子,心情不好,就換個白鬍子。川劇的變臉藝術,也許最早靈感就來自張獻翼。(這句是扯淡,寫《川劇變臉源流考》的同學,千萬別引用。)
他甚至喜歡打著赤腳,約朋友去鬧市行乞,又或者穿上紫色袍衣,到夜總會喊小姐。兩個人放浪形骸,有時候在大街上唱《我的太陽》,有時候忽然痛哭,旁若無人。
張獻翼的「犬馬之性」,第二表現在對「生與死」的弔詭態度。
《列朝詩集小傳》記載:當朋友過生日時,張獻翼沒有簡單地送生日蛋糕,並且在KTV包廂裡糊他一臉蛋,就算敷衍了事。他別出心裁,讓朋友扮成屍體,他率領子弟披麻戴孝,圍著屍體哭。等上豬頭肉和酒祭奠時,朋友就一骨碌爬起來,和大家同吃。第二天,都喝高了之後,又找妓女來陪唱,一起哭,哭了接著喝,說是「收淚」,大約也就是「不讓我的眼淚陪我過夜」的意思。
而每當想到死去的朋友或者姘頭,張獻翼就要擺上空板凳,讓他們坐,然後自己舉一觴酒,對著異度空間「跟往事幹杯」。
這個段子的延伸記載又見朱彝尊《靜志居詩話》:
張獻翼的朋友劉會卿賣掉皮大衣,買超級女聲成都50強中的一個回來當小老婆,很快就被抽乾,死掉了。張獻翼扛一桶長城干紅去哭喪,先是朗誦詩歌,跟著命令這個把朋友抽乾的女郎,躺在地上扮屍體,同時找來兩個祭祀用的木偶,放在女郎兩旁,又要樂隊奏一曲《東風破鞋》,自己跟著伴奏唱卡拉OK,長歌當哭,酒灑一地。他的屌樣子,大約如是。
張獻翼喜歡的陳姓小老婆死後,他有晚夢見她來問佛圖澄的黨派問題,是民盟,還是民革?朋友劉鳳知道這個故事,就笑嘻嘻地送了他一首詩,說除非真正理解禪宗,否則那情兒總讓人凋謝,這一輩子也了不完相思債呢。
在張獻翼自己寫的詩裡(見《列朝詩集》,疑似取自《百一集》,這個集子是獻給他一百零一個朋友,今已不傳),前述祭奠亡友的段子有更翔實、動情的表述。
一是《劉會卿病中典衣買歌者因持絮酒就其喪所試之》
「…………
一生一死復一杯,或歌或泣還成曲。
座上多白雲,門前總流水。
人琴歎俱亡,風流渾不死。
十千五千未滿杯,三弦四弦已盈耳。
佳婿佳兒垞帳前,故人故宴帷堂裡。
山陽笛,伯牙琴,至今千載為知音。
平生尊酒若常在,生死交情深不深」。
這悲鳴,人只要還沒有成為鐵石心腸的總書記,都難免心生惻隱。
二是《再過劉會卿喪所卜胡姬為屍仍設雙俑為侍命伶人奏琵琶而樂之》
「…………
君不見古人祭天亦有屍,迎屍今日迎胡姬。
胡姬舊為門下客,曾問今宵是何夕。
…………
胡姬代君飲,胡姬代君語。
誰雲君不知,對酒君不辭。
誰言君不見,肝腸在顏面。
兩兩為芻靈,侍立何亭亭。
………………
思其人,到其堂,
依然其處在,誰謂其人亡?
…………
不及黃泉也相見,長踏陸土如沉淪。
為君歌,為君舞,酒到劉伶墳上土。
嗚呼!酒到劉伶墳上土。
我以為,就悼亡友的詩詞而言,張獻翼此作足以列入有明一代前三名。
三是《燈夕同陸姬過胡姬並懷侯雙》
君不見張敉名字在月中,又不見乞歌攜妓張紅紅。
燈火未然月未出,名字不聞五百弓。
………………
綠煙朱火青樓起,一杯一杯情未已。
放意且留歡,遺老堪忘死。
………………
憶昔侯姬嘗去來,來時往往相爾汝。
謂我非常人,愛我無常語。
攀玩今宵少一人,安得侯雙喚張敉。(四一按:張敉是張獻翼中年後自改的別名。)
品一品吧,品一品。什麼是blues?這就是明中葉以後最特出的blues。
張獻翼還曾在除夕去給死友上墳,別人都忙著放爆竹,掛春聯,包餃子,看趙本山的小品,他卻獨上白花山,為亡靈招魂。
這個事跡見其詩《墓上除夕二首.墓在白花山下》,語云:「墓上逢除夕,流年倍一驚。片雲心盡折,孤燭夢重雙……梁君倏忽先朝露,固知才美逢奇數。即今聞笛山陽悲,空傳南越工詞賦。維揚宗子死不亡,廣陵宿草遙相望……」
他的情深、情戚、情頹,就是這麼樣。
翻白眼的派頭直追劉伶
張獻翼的「犬馬之性」,第三則在於驕傲地翻白眼的派頭。
馮夢龍《古今譚概.怪誕部》記:
「張幼於燕居,多用假面……」,有僧人朋友去京覓官得逞而回,張獻翼「星冠羽服,戴假面出迎,口不發一辭,推以乘騎,觀者載道,馬不得前」。
非常驕傲,非常白眼。對熱衷功名的僧人朋友,老張戴假面去迎,沉默不語,圍觀的人如此之多,以至馬兒都不能邁開蹄子。馮夢龍對此也評道:「假面對假僧、假儒正妙」。
同書又記:張獻翼去訪友薛世和,後者新拜鴻臚官職而歸,張「見架上衣冠,門有繫馬,竟服其衣冠,乘馬張蓋」,報名求訪。薛世和似乎也知道這個朋友的怪脾氣,如常送迎,「賓主略不訝異」。對此,馮夢龍評得也很到位:「世上衣冠半假也,幼於特為拈示」。
同書又記:張幼於去拜家廟,樓匾忽墮,「張曰:此祖宗怒我也。因沐浴茹素,作自責文,囚服長謝過,凡七日。又以巨石壓頂,令家奴下杖數十。已而口占贖罪文,備述生平讀書好客之事。因起更衣,插花披錦,鼓樂導之而出,曰:祖宗釋我矣」。
祖宗之外,更有權貴可藐視。《耳新》記:
有老幹部慕名造訪張獻翼,進門卻只有一個老僕人在那,說,領導您坐會兒,主人一會就出來。沒多久,有個老頭子,鬚髮皆白,很拽的樣子,拖一個小手杖,從堂前過,誰都不甩,老幹部也沒引起注意。又過了很久,張獻翼還沒出來,老幹部有點不安逸了,問老僕人。後者說,剛才走過堂前的很拽的老頭子,就是主人。老幹部擱不住臉蛋,問:他為啥子不來打招呼。老僕人說,主人交代,老幹部不過是想看看張獻翼是什麼鳥樣子,現在已經看到了,不用再見,再見也是鏟鏟。直到老幹部憤怒離開,張獻翼也沒再出來。
張獻翼的白眼,來自嵇康阮籍的造型兒(他曾在一篇尺牘中自比阮步兵),但是世人並不理解,即使其親人也不能。
《萬曆野獲編》記:
張獻翼在家掛牌出售自己的東西,從詩文,到豆漿,到老年癡呆,都賣。他哥哥的朋友沈德符不太明白,問這是爪子呢?他哥哥說,我還怕這傢伙再掛一牌子,說要賣哥哥,那麼我就老火了。沈德符也跟著打趣,如果再掛牌,說要賣友,咱又咋辦喃?於是兩個人拍著爪子哈哈大笑。
他們的哈哈大笑,實際上是一種不理解,也是一種輕蔑。對行為藝術家張獻翼來說,世人的不理解與輕蔑,無所謂,但至親和朋友的不理解與輕蔑,也許就不那麼好捱過了。
幸好,無論怎樣難捱的人生,總要捱過去。行為藝術家張獻翼終於走到人生的盡頭。
按錢謙益《列朝詩集小傳》的說法,張獻翼死於萬曆甲辰(1604),「年七十餘,攜妓居荒圃中,盜逾垣殺之」。
但我更願意相信沈德符《萬曆野獲編》的說法,畢竟後者與張獻翼同時代,且有直接交往。沈德符記述說,張獻翼死於萬曆辛丑年(1601),因為「……蔣高私妓一事,幼予罹非命,同死者六七人」,而張獻翼的大哥張伯起(鳳翼),也「揮淚對余,歎狂言之驗。」
張獻翼的死亡年分或有異詞,但死因沒太大分歧,沈、錢二人的記載都差不多,那就是因為私自召妓,而被黑社會幹掉。
儘管「人鹹惡而諱之」,他的朋友仍然將其看成奇異天才,並為之痛惜。吳中名士俞琬綸為他撰寫祭文,說:「公一生奇而死,更奇閻裡接公之奇狀百出,無不怪而笑公,言及公之死,又無怪而笑公。嗚呼,不知公而但見公之狀與公之死,焉得不笑,又何怪乎裡人哉!然則公之死,當唯是風雲帶憤,泉石下愴,不復可於人間求痛公者。」
後記:對於張獻翼出生年月的獨家考證
張獻翼的生年,目前無人考出,那是他們偷懶。張獻翼的死年,目前人多采錢謙益的說法(認為張氏死於1604年),那是他們糊塗。關於其生年,我判定在嘉靖13年(1534),正面證據有二,側面證據有一。關於其卒年,我判定在萬曆29年(1601),考證見上文。
在此文中,王世貞寫:「不佞少長君於八歲」,又說:「而伯起生又七年,幼於生」。王世貞的生年為嘉靖5年(1526)(據中華書局《弇州山人別集》),大張獻翼8歲,則後者當生於嘉靖13年(1534)。伯起乃張鳳翼,張獻翼長兄,明代戲曲家,生年為嘉靖6年(1527年)(據中華書局《張鳳翼戲曲集》),大張獻翼7歲,則後者當生於1534年,與前推定吻合。
又張獻翼《百一詩自序》中說:「歲至改元,張子六十之年已踰其半」。張獻翼一生只經歷過一次改元,即萬曆改元(1573),如按其生於1534年算,此年張獻翼已經40歲,確實遠過「六十之年」的一半。
由此看來,張獻翼的任誕行徑,大約在中年之後。
那麼,為何他會從一個「周密」、「規矩」之人,轉為「頹然自放」、「狂易自肆」?
且讓我們來看看張獻翼一生中最初也是最大的打擊。
《萬曆野獲編》說:「吳中張幼予,奇士也,嘉靖甲子(1564)與兄(鳳翼)伯起、弟(燕翼)浮鵠,同舉南畿試。主者以三人同列稍引嫌,為裁其一,則幼於也。歸家憤憤,因而好怪誕以消不平。」
這條記載很重要,張獻翼青年與兄弟同赴科舉,卻因為三人不能同進,大哥為尊,小弟要愛,老二則上不上,下不下,正好被尷尬裁掉。這就埋下了他中年以後任誕行世的種子。
少年得享令名與中年郁不得遇的落差,讓張獻翼鬼冒火。他在給昆山王令啟的一封信裡說:將我看成國士的人,多半就是國士,將我看成眾人的人,多半就是眾人,「每以自嫌,亦以自慰」。這話透出驕傲,也透出反叛,更透出淒涼。於是他「碌碌不能辟世,聊復玩世」。(《答陸工部淮上書問》)
袁宏道曾寫詩送給張獻翼,說他「家貧因任俠,譽起為顛狂」。這話有兩個意思:一是你現在窮,因為你愛宴大賓;二是你現在有點小名兒,因為你瘋扯扯。
從側面我們還能找出一些張獻翼經濟不景氣的證據。馮夢龍《智囊全集》記:「長洲謝生嗜酒,嘗遊張幼于先生之門。幼於喜宴會,而家貧不能醉客」。多寒磣,又喜歡請客,又沒經濟實力,真是四一先生的作風啊。而前引《萬曆野獲編》:「慕新安人之富而妒之,命所狎群小呼為太朝奉」,則說明張獻翼對自己經濟狀況的不爽和自嘲。
除開物質上的逼仄,更有精神上的攀比及頹敗。
《列朝詩集小傳》說張獻翼「晚年與王百谷爭名,不能勝,頹然自放」。
王稚登,字伯谷、百谷,與張獻翼同居蘇州。錢謙益對王氏評價不俗,「吳門自文待詔歿後,風雅之道,未有所歸,伯谷振華啟秀,噓枯吹生,擅詞翰之席者三十餘年」。
愛較勁!張獻翼到老都不改這個脾氣。他的忘年交袁宏道最後也受不了,在一封對張獻翼嬉笑怒罵的尺牘後,兩人再不來往。這封《與張幼於》也成為文學史上的名作,在今天,張獻翼之所以偶爾還會被人提起,多是因為這封尺牘。
這封信裡,袁宏道不顧自己比張獻翼小幾十歲,實話實說:哥子,說你顛狂那是抬舉你。你真配得上顛狂二字麼?如真是顛狂者,我得喊你老師,哪裡還敢喊你哥子!……說到談名理,當世也就李卓吾是我對手,你哥子就算滿身是口,呵呵……
這些不客氣的話一定深深傷害了張獻翼的驕傲,他們從此沒再通信。可以大膽推測,對張獻翼樣的狂者而言,被好友傷害了的驕傲,只會在日常生活中以更膨脹的形狀溢出。
除了前面說的皇甫汸、沈德符、袁宏道、王稚登、劉鳳等人外,張獻翼交遊者還有歸有光、王世貞、湯顯祖、江盈科、徐繗、沈懋學、黃姬水、朱曰藩、陳履等。(如要一一細述其交結之事,文章將冗長不堪,以後再專門寫篇《張獻翼交遊考》)。
凡俗世人多目之為妖怪,為胎神,張獻翼卻把自己比作「客星」:(他和清龔自珍一樣,都愛活用東方朔的典故)「倘奉使揚歷湖海間,星郎訪客星所在,僕或當之。」(《答韓行人書》)
對自身才華的信任,讓張獻翼找到抵抗輿論、堅持任誕的理由。在給老友皇甫汸的一封信裡——這也是《文起堂集》中最後一篇文章——張獻翼寫道:
「先民有言:才高於人,眾必非之……愛弟夭亡,何心天地。一犬吠形,譭謗山積……顏氏云:不容,然後見君子。韓退之云:動輒得謗,名亦隨之。今幸見忌者,不能不置我於司勳淳父之間也」。
基於這種認識,張獻翼終於「抗憤而不顧,遂放浪自棄,與世闊疏。」(《答韓行人書》)
無獨有偶,整個明朝中葉後期,知識分子中似乎都洋溢著一股任誕之氣,其種種怪異行為如今看來的確非常不可思議。「太有性格了!」如今的年輕人恐怕都難以一一模仿,這是為何呢?
比如奇裝異服,楊慎就開先路。徐紈《本事詩》說:「楊用修謫滇南,縱酒自放,嘗敷粉作雙鬟插花,諸妓擁之遊行市中」。
與張獻翼同時代則有劉鳳。《萬曆野獲編》記:「吳中有劉子威(鳳),文苑耆宿也,衣大紅深衣,遍繡群鶴及獬豸,服之以謁守土者。蓋劉曾為御史,遷外台以歸,故不忘繡斧,諸使君以其老名士,亦任之而已。此皆可謂一時服妖」。
除了「服妖」,明代筆記裡還記載了相當數量的任誕行徑。
《萬曆野獲編》記「胡元瑞亦好使酒,一日寓西湖」,當眾臭罵戚繼光,結果後者氣鼓鼓地「促輿度嶺」而去。
《明語林》所記更豐:
「羅圭峰動止詭異,逕情直行,人目之為鬼王」。
「邊庭實以按察移疾還,每醉則使兩伎肩臂,挾路唱樂,觀者如堵」。
「常評事(倫)中法罷歸,益為蕩恣。從外舅滕洗馬飲,大醉,衣紅,腰雙刀,馳馬。馬顧見水影,驚蹶,刃出於腹,潰而死」。
「中牟舉人張民表,任俠好客,往往盪舟郭外南陂。頂高冠,飄二帶,帶繡『東坡半升僅漉淵明酒,三寸才容子夏冠」之句。乘敗車,無頂幔……日醉陂頭老杏下……兀傲自放,世莫測其高深」。
對明代士人任誕之習,清人趙翼以為起源於明中葉。他在《二十二史札記》中設有專條「明中葉才士傲誕之習」:
「吳中自祝允明,唐寅輩才情輕艷,傾動流輩,放誕不羈,每出名教外。今按諸書所載:寅慕華虹山學士家婢,詭身為僕得娶之,後事露,學士反具資奩,締為姻好。文征明書畫冠一時,周、徽諸王爭以重寶為贈。寧王宸濠慕寅及征明,厚幣延致,征明不赴,寅徉狂脫歸。
又桑悅為訓導,學使者召之,吏屢促,悅怒曰:『天下乃有無耳者』!期以三日始見,僅長揖而已。
王廷陳知裕州,有分巡過其地,稍凌挫之,廷陳怒,即散遣吏卒,禁不得祗應,分巡者窘而去。於是監司相戒,勿入裕州。
康德涵六十生日,召名妓百人為百年會,各書小令付之,使送諸王府,皆厚獲。
謝榛為趙穆王所禮,王命賈姬獨奏琵琶,歌其所作竹枝詞,歌罷,即飾姬送於榛。大河南北,無不稱謝榛先生者。」
羅列現象之後,趙翼給出的評論是:「此等恃才傲物,跅弛不羈,宜足以取禍,乃聲光所及,到處逢迎,不特達官貴人傾接恐後,即諸王亦以得交為幸,若惟恐失之。可見世運昇平,物力豐裕,故文人學士得以跌蕩於詞場酒海間,亦一時盛事也。」
趙翼對明代士人任誕習氣並不欣賞,但承認這些任誕士人,到處受到達官貴人的追捧,聲名顯赫。對這種現象,他歸結於當時「世運昇平、物力豐裕」。
趙翼就現象的描述清晰傳神,但解釋卻有點單薄蒼白。他所處的乾隆時代,自是「世運昇平、物力豐裕」,為何士人卻沒有多少任誕之習呢?
明中葉以後士人多任誕習氣,主要原因在於士人的自我意識開始猛抬頭,而且很容易流於言表。王夫之在《讀通鑒論》中說,明代士人「氣矜」、「氣激」、「任氣」、「躁競」、「激昂好為已甚」,乃至好干「民譽」、「矯為奇行而不經」。這種囂張士氣,表現在朝堂上則是百官撼門而哭(嘉靖元年的「議禮案」),或直言皇帝「酒色財氣」全犯(萬曆十年雒於仁的奏疏)。而在朝堂之外,「士氣」則轉為民間各種任誕行徑。
比如徐文長,晚年「憤益深,佯狂益盛」,拒絕接見大人先生,與下賤皂隸打成一團,還用斧頭砸自己腦殼,將頭骨揉搓有聲,又以尖錐刺耳,深入寸許。徐文長身前淹蹇不得意,身後卻受到晚明士人瘋狂崇拜。他們除了崇拜其文學天才,更崇拜其狂誕,如袁宏道在《徐文長傳》中寫的:「病奇於人,人奇於詩」。這卻是以「病」為最「奇」了。
張岱在《祁止祥癖》中,將這個觀念發揮到極致:「人無癖不可與交,以其無深情也;人無疵不可與交,以其無真氣也」。他所寫的「有癖」祁止祥,扔掉妻子如扔掉破鞋,只把孌童崽子當性命,而張岱對此似乎還覺得頗有「真氣」。
上面是從士人個性、社會習氣方面探究。若從制度上講,蕭公權名著《中國政治思想史》中的這段話,也許對我們理解明中葉以來士人任誕習氣有所幫助,且抄錄如下,聊當收尾:
「中國專制政治,至明代愈趨深刻。太祖開國即樹慘核之風,成祖篡立更肆淫虐之毒。繼體諸君,變本加厲。二百七十餘年中苛政弊政之多,殆為歷代所不及。加以科舉『八股』,敗壞人才。理學末流,束縛思想。詔獄廷杖,摧殘士氣。下則民不聊生,上則士鮮廉恥。流寇起於中,夷狄迫於外。一朝勢去,瓦解土崩。大好河山,又復淪於異族。事之可惜,孰逾於此。然而當明代專製毒焰方盛之時,反動思想已勃然興起。雖不敢直接攻擊專制政治之本身,而對於為專制政府所利用之正統學術則力加破壞。」
而明中葉以來士人之任誕習氣,同樣可看成是一種「反動行為」,雖然不是對專制的正面攻擊,但至少是一種消極抵抗。明白這點,對今世一些任誕之人,任誕之事,我們也許可以多幾分「瞭解的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