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蘇州史上真正的才子顧野王
顧野王墓正是因為這塊傳說中的隕石而得名「落星墳」
1400多年前,他在蘇州吳中光福寺內完成了《說文解字》後又一重要的漢字字典《玉篇》,為後人研究六朝時期社會用字的情況提供了極為寶貴的資料。時至今日,《玉篇》仍是漢字研究的重要史料,其唐代抄本流傳至日本更是被奉為國寶級重要文物。
他是顧野王,蘇州史上真正的才子,不過從他那荒涼數載的墓塚來看,他也是個被冷落了的才子。近日,一項有關顧野王墓的保護修繕工程開工在即,這位才子的生平和成就得到了發掘和關注。
他是真正的江南才子
提起江南才子,人們自然會想到唐伯虎。說顧野王是真正的江南才子也絲毫不過分,論詩詞歌賦、琴棋書畫,顧野王樣樣不落其後。
顧野王生於梁陳時期,字希馮,吳郡吳縣梓里(今江蘇蘇州光福)人。文字訓詁學家、歷史學家、地理學家、文學家、詩人、書畫家、音樂家。他的故居,即今光福鎮銅觀音寺。顧野王捨家建寺,至今傳為美談。
據顧野王第41代後人顧俊榮介紹,顧野王出身吳地名門望族,祖父是梁東中郎武陵王府參軍事。父親顧烜以儒術知名,更是中國錢幣學的鼻祖。顧野王自小聰慧,九歲寫成《日賦》,12歲隨父去建安(今福建建甌),撰成《建安地記》兩篇。
比起「戲說」中那位會功夫的唐伯虎來,顧野王的武略還有文史記載。太清三年(公元549年)侯景之亂時,野王回到家鄉召募鄉兵,隨義軍赴建康增援,向大眾陳述君臣大義,抗辭作色,見者莫不為之動容。顧野王善書法,隋唐時,著名的書法家虞世南就是他的入室弟子。他有一手好丹青,擅長人物,尤工於畫草蟲。顧野王一生著作豐富,內容涉及文學、文字學、方志、史學等多方面。有《玉篇》三十卷,《輿地誌》三十卷,《符瑞圖》十卷,《顧氏譜傳》十卷,《分野樞要》一卷,《續洞冥記》一卷,《玄象表》一卷,《通史要略》一百卷,《國史紀傳》二百卷,最後兩部皆未及完成。另有文集二十卷。很可惜,除《玉篇》外都散佚了。
《玉篇》唐代抄本現身日本
顧野王一生最大成就即受梁武帝之托編撰字書。六朝時期因事物日繁,言語日增等原因造成了文字增加和分化,社會用字混亂,文字變異,編撰字書一事變得尤為重要。顧野王當時是太學博士(太學是漢代設在京師的全國最高教育機構),學問過人,因而受到梁武帝的器重。
吳江市文聯主席俞前在他的《顧野王傳略》一文中介紹,顧野王非常看重漢字在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在《玉篇》序言中開門見山地表明了自己的看法:「文遺百代,則禮樂可知;驛宣萬里,則心言可述。」就是說文字可以克服語言交際在時間和空間上的局限。大同九年(公元543年),《玉篇》著成。
《玉篇》一共30卷,是我國繼許慎《說文解字》後的一部重要字典,也是我國最早的楷書字典。然而顧氏的原本《玉篇》在宋代就已亡佚,國內現存《大廣益會玉篇》已不是顧野王編著的原本,收字共22561字,為唐代上元元年(公元760年)由孫強等後人重修增加的。而顧野王版本的《玉篇》在消失多年後,於前兩年現身日本。其第九卷的唐代抄本在京都國立博物館進行展出,據稱,在日本流傳的唐代《玉篇》的抄本現存數卷,已被指定為國寶及重要文物。
去年,國內顧氏後人在澳門托人輾轉拿到了此段《玉篇》殘卷的影印版,據在野王第42代後人顧建新介紹,這段珍貴的資料不應只在國外展出,目前他們正著手將這些影印件出版。
墓地上的巨石傳說是隕石,故稱「落星墳」
顧野王死後葬在蘇州石湖南,上方山楞伽寺塔南偏東的方向上,現位於蘇州國際教育園內致能大道北端,在蘇州職業技術大學校園內。2006年起,蘇州市文保部門就已經著手啟動顧野王墓的保護修復工作,但綜合野王墓所處的校園環境等因素,保護方案被反覆討論直至近日才得以確定。
顧野王墓保護修復工程開工在即,蘇州太湖園林古典建築有限公司的施工隊伍已經進駐。昨天,記者再次來到野王墓,荒草和雜樹已不復存在,被覆蓋著的五塊巨石也得以重見天日。東北角一塊長約6米的巨石相當駭人,結結實實地壓在墓地上。據現場施工人員介紹,根據密度和體積測算,這塊巨石起碼有30噸。根據歷代地方志記載,顧野王墓地上散佈著五塊大石,其中最大的那塊巨石傳為隕石,因此又稱「落星墳」。「落星墳」的說法讓野王墓多了幾分神秘色彩。
毋庸置疑的是,「落星墳」對後人來說有著很大的魅力。施工方面工作人員透露,在這次修復工程中,野王墓的墓塚現狀將原封不動保護起來,周圍鋪就一條26米的石子路,而在這範圍以外近千平方米的空地將建成以綠化和古典園林建築為主的墓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