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玩味 揭秘古代官員「離任」的那些事
官場是「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兩千年過去了,官人換了一茬又一茬,但官場依然在。古代官員離任,曾上演了一幕幕五花八門的悲喜劇,有的依依不捨、哭聲震天,有的鞭炮歡送、歡呼雀躍,還有詛咒謾罵,送貪官石碑,簡直什麼趣事都有,且很有創意,值得玩味。
過去百姓對官員的腐敗貪婪極為不齒,但又無能為力,怒氣和怨恨只有在他們離任的時候才得以發洩,於是「遺臭匾」、「遺臭對聯」、「遺臭碑」等各色表達百姓不滿的東東便「粉墨登場」。
唐朝大歷年間,有一縣太爺離任,當地紳民送匾一塊,上書「天高三尺」。縣官不解其意,還以為是鄉紳對自己的頌揚,便滿心歡喜地接受下來。後來,還是比他有文化的老爹悟出其意:匾文乃詛咒之語,「天高三尺」者,並非「天高」,而是「地低」之故也———地皮被那貪官刮去了「三尺」,豈不等於「天」高了「三尺」?此等諷刺,可謂入木三分。
另有一個送匾的故事,可惜年代不詳。說的是某縣官在任期間對老百姓敲骨吸髓,把財物搜刮得一乾二淨。到離任之時,再沒什麼可搜刮的了。可他仍不甘心,便找來一把折扇,把當地優美的山水畫到了扇子上,恨不能帶走。就在貪官離任之時,百姓編了四句詩送給他。詩曰:「來時蕭索去時豐,官幣民財一掃空;好山好水移不去,臨行寫入畫圖中。」貪官的形象躍然詩中,真是惟妙惟肖。
五代後晉的宋州節度使趙在禮,在任上弄權牟利、強征苛斂,搞得民不聊生、怨聲載道。當他離任時,鄉民在衙門上貼了一副對聯,以示「歡送」。對聯云:「早去一天天有眼,遲去此地地無皮。」可見,百姓對貪官已經到了忍無可忍的地步。
更為有趣的當屬「貪官遺臭碑」。碑主許良安雖不是古人,但他填補了我國古代貪官離任被立碑的空白。1943年3月,國民黨軍統特務許良安被任命為雲南省路南縣縣長。一上任,許良安便鯨吞抗戰田賦,巧立名目徵收酒稅、巡查費,短短幾個月裡就搜刮民財數百萬元之多,從而激起民憤。在民眾的情緒和輿論的壓力下,雲南省政府撤銷了許良安的縣長職務。貪官離任,民眾並不止恨,紛紛要求為他立碑。此碑定名為《路南縣貪官許良安遺臭碑》。碑文寫道:「路南縣長許良安者,實我邑空前絕後之貪官。去不有跡,何以懲前,臭既永遺,允堪毖後……然其在縣一切卑污陰險劣跡,實有足以遺臭萬年者,若不為之刊碑勒石使垂永久,何以抒眾憤而戒後人也。爰為之記。」
「遺臭匾」、「遺臭對聯」、「遺臭碑」的發明,是對那些為政不廉的貪官污吏惟妙惟肖的刻畫。當然,歷史上有貪官,當然也有清官,對清官離任,老百姓也充分發揮聰明智慧,於是「德政碑」、「萬民傘」、「遺愛靴」、「廉池」、「門口擺清酒」等各種表達敬意的方式閃亮登場。
秦漢時期,清官離任時,鄉紳們就向草民攤派若干的錢糧,請人寫一篇花團錦簇的文字,刻在石頭上,立在顯要的地方,時間一長就變成了一種儀式,老百姓沒想到,自己的發明創造卻遇到了新問題———到後來即使是貪官,要走時也要看到德政碑立起來,不然就賴著不走,無法交接,後任就無法上班,影響官場運行。於是到唐朝,政府下令不許立德政碑,否則立的碑不僅要拆毀,責任人還要挨一百板子。如果實在愛民如子,老百姓哭天喊地要立,那麼還有一個救濟措施,地方可逐級上報給禮部,由禮部同意再立碑。
到後來,百姓覺得申請立碑程序複雜,有時中央批復下來,官員已離任多時,但老百姓的智慧是無窮的,面對困境,「萬民傘」應運而生。「萬民傘」其意是說這個離任官員,平時就像把巨傘一樣佑護著老百姓,是個愛民如子的好官。送的傘越多,表示這個官員越有面子,「萬民傘」既能表達對清官的敬意,又無需繁瑣的審批手續,於是很快就流行開來。清官離任自然有人送傘,但那些貪官離任時為了面子,也要設法弄把萬民傘裝點一下門面。
由鄭板橋離任「走得一身輕」,想到了米芾「臨行一身清」。北宋時期,著名書法家米芾曾主政於漣水(今屬江蘇漣水縣)。臨行時,特將筆端殘墨置於池水洗盡,以示「來清去白」。離任時,不僅百姓送的「萬民傘」就有上千把,而且後人還將他洗筆墨的水池整修一新,命名為「廉池」,引來無數遊客景仰。一位詩人觸景生情:「米公洗墨淨心靈,留得清氣滿乾坤」。
所謂「遺愛靴」,準確地說,非老百姓的發明創造,而是在送清官時意外的收穫。唐代崔戎任華州刺史時,做了許多好事,在他離任時,老百姓捨不得讓他走,攔在路上,沒想到可能用力過猛,竟拉脫掉了他的官靴,老百姓如獲至寶,稱此靴為「遺愛靴「。於是,「脫官靴」後來成為官員離任時的一種儀式,官員離任臨走時,如紳民攔路,官員就伸出臭腳丫子,主動讓紳民脫掉官靴。得到靴子的地方紳民再弄一個「靴匣」裝起來,油漆好後釘在城門上供著,讓人瞻仰參觀。康熙年間上海人民送別離任某知縣,百姓居民簇擁脫靴,把酒號慟,官亦大哭,無法成行,靴子被脫去四十餘隻,滿縣人如失父母云云。由此可見,當官的真的為百姓辦了事,老百姓還是很記情的。
明代清官海瑞,歷官無數,祛私戒貪,剛正不阿,被百姓譽為「包青天」。海瑞離任淳安縣縣令時,家家戶戶都在門前的供桌上擺放一碗碗清水和一面面明鏡,以此頌揚這位清官「清如水,明如鏡」的官德。可退休後的海瑞也沒把自己當外人,每天還外出視察民情,跟「人大代表」一樣主動監督當地官員工作,十六年如一日,還提出了若干意見和建議。對這個只認死理的人,地方官當然不會理他,但也不敢得罪他。
有道是:「功過是非,蓋棺定論」。其實,「定論」何須到「蓋棺」?「離任」猶如一面鏡。一個為官者的政績如何、名聲好壞,當他離任後,百姓看得最清,「論定」最真。正可謂:「政聲人去後,民意閒談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