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香港恐怖片縱覽:忽魂悸魄動 恍驚起長嗟 | 陽光歷史

 

A-A+

[圖文]香港恐怖片縱覽:忽魂悸魄動 恍驚起長嗟

2015年01月27日 真實恐怖事件 暫無評論 閱讀 911 次



 

自上世紀60年代末起,香港電影開始與世界接軌,注重感官刺激的商業娛樂片成為電影製作業的主流。由此逐漸衍生出門種齊全的類型片,香港電影的創作亦呈多元化發展。不過,與好萊塢的類型片之間有嚴格的區別界限相比,港產類型片則歷來元素駁雜,搞笑功夫煽情胡鬧血腥怪誕往往共冶一爐,以求滿足不同觀眾的口味。——唯因如此,儘管鬼怪殭屍題材的港片曾經風行一時,儘管很多類型港片中不乏驚悚元素,但真正純粹意義上的恐怖片在以前並不多見,直到90年代後期才漸呈蔚然成風之勢。


一、新浪潮集體「驚聲尖叫」


究竟驚悚片怎樣才能令觀眾感到恐怖?現在看來,或許也不外乎兩種,一是靠視覺特技引起的感官刺激,另一種則是通過情節鋪陳誘發的心理恐懼。而大多數恐怖片往往能在視覺效果方面嚇人一跳,卻在懸念鋪墊方面馬馬虎虎,相較而言,雖然兩者都對導演的掌控功力有極高要求,但後者似乎比前者要更加考驗導演的功力。


說到香港的驚悚類型片,由於大多與鬼怪沾邊,因此營造道具特技的恐怖視效早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便已發端,只可惜限於成本低廉及創作人員的因陋就簡,以致發展緩慢,少有佳作問世。而純以懸疑恐怖的情節鋪陳取勝的影片則更是鳳毛麟角,難得一見。這一時期,拍恐怖片的不少,但小有成就的只有邵氏的桂治洪、何夢華及稍後的牟敦芾,能拿得出手的作品大概也只有邵氏的《蛇殺手》(1974)、《香港奇案》(1976)、《邪》(1980)。


上世紀70年代末,由於香港電影「新浪潮」的出現,港產恐怖片的低稚水準才有所改觀,以許鞍華、徐克、嚴浩、余允抗為代表的一批受過高等教育專業訓練的弄潮兒集體亮相,為當時死氣沉沉的香港電影注入新鮮血液。他們在展現自己創作個性的同時,亦不忘照顧觀眾的娛樂需求,在商業類型片中皆有建樹。其中又以許鞍華、余允抗、於仁泰等人導演的恐怖片最受歡迎,他們運用先進的拍攝技巧、個性化的創作理念,營造出空前的恐怖氣氛,令本埠觀眾耳目一新,叫好叫座,反應熱烈。


《瘋劫》是女導演許鞍華的電影處女作,亦被公認為香港「新浪潮」電影代表作品。影片取材於香港龍虎山一件真實的兇殺案,不過編劇陳韻文在利用這個素材時卻做了巧妙的藝術改動,真正的兇手不是那個瘋傻(徐少強),而是男死者的未婚妻(趙雅芝)。這一加工,便由原本無意識的瘋子殺人事件衍變成濫情造成的人性悲劇,不僅令故事情節更加懸疑,而且豐富了影片的內涵。而許鞍華的導演才華亦在《瘋劫》中鋒芒畢露,無論是選景、取鏡、光影,還是攝影機位變化,都有力地掌握著懸疑趣味,創造了逼人的驚悚氣氛。更重要的是,許鞍華對當時香港的電影敘事模式進行了大膽的探索——打破了一般情節的單一視點的結構,採用多視點結構敘述故事,形成懸疑震慄的藝術效果。


1979年的《瘋劫》使得香港觀眾體會到本土電影空前的恐怖感覺,1980年的《山狗》則再度引發影院的陣陣驚叫聲。這部由另一位新浪潮導演余允抗執導的恐怖暴力片,其實情節平常,主要講述憤怒的父親(陳星)為給自己慘遭輪姦的女兒報仇,上山將四個兇手分別殺死的故事。《山狗》的最成功處是對陳星殺人情境的刻畫,叢林中的廝殺混戰,兇徒被誅的過程,導演借鑒了西方恐怖片的拍攝手法,在鏡頭的出色調度下,營造出令人窒息的驚悚感。儘管當年《山狗》在上映時由於太過血腥恐怖而遭到輿論抨擊,但日後抄襲該片叢林之中驚悚殺戮的拍攝手法的《魔圖》、《山狗1999》等香港電影層出不窮,足見《山狗》的恐怖魔力影響深遠。


其實翻開香港恐怖片的歷史,余允抗及其作品絕對不能忽視。《山狗》雖然引發爭議,卻令他一舉成名。待到1981年,余允抗拍攝的《凶榜》更一度被認作有史以來香港最嚇人的電影,他運用大量攝影技巧及化妝特技增強驚悚視效,同時在情節鋪陳又極盡煽情恐怖之能事,比如三個管理員離奇之死和懷孕妻子惡魔上身幾段場景營造的氣氛足以令人毛骨悚然,而影片於守候在門外的丈夫突然舉斧劈向妻子懷中的魔嬰之際戛然收場,究竟誰才是魔?這種恐怖感相信令每位觀者毛骨悚然!另外,《凶榜》可算是一次香港恐怖片進行土洋結合的成功嘗試,惡魔借胎重生的恐怖情節很明顯是抄自西方同類經典《凶兆》,大廈管理員死後變成面目噁心的血腥造型更是借鑒歐美喪屍片而來,至於茅山師傅施展驅魔大法則是中國傳統神怪片的典型橋段。


現在看來,這部集合多種中西靈異恐怖元素及拍攝手法的《凶榜》雖然好評如潮,卻並未形成風潮。究其原因則是在80年代初,香港最受歡迎的是功夫片和喜劇片,所以大多數類型片中都加進了這兩樣元素,變得駁雜多趣,而像《凶榜》這樣認真的拍成一部純以恐怖取勝的類型片並不多見。


二、80年代各出奇招


鬼怪驚悚喜劇是上世紀八十年代香港最流行的片種之一。說到始作俑者,卻是那部新浪潮導演許鞍華導演的《撞到正》。影片直接向中國傳統民俗取經,戲班文化、敬鬼風俗,配合傳說中的陰陽眼,打通了人鬼世界,都說人鬼殊途,卻原來並無區別,皆有愛恨情仇,甚至還有插科打諢的幽默。《撞到正》雖然不乏重重鬼影的嚇人氣氛,但最令觀眾受落的卻是「鬼上身」、「鬼看戲」等驚悚搞笑的情節。


《撞到正》上映後叫座叫好,同時亦令著名電影人洪金寶受到啟發,開拍一系列靈異鬼怪題材的《鬼打鬼》、《人嚇人》、《人嚇鬼》。在這些影片中,洪金寶不僅沿襲了許鞍華《撞到正》中鬼上身、戲班見聞等情節元素,而且對中國傳統鬼神習俗趣味的挖掘更進一步,加進了大量的茅山術驅鬼以及避鬼延壽、鬼戲人的神奇橋段。不過,本應驚悚嚇人的《鬼打鬼》、《人嚇人》、《人嚇鬼》卻被編導處理得以功夫和搞笑為主,驚悚情節居然淪為點綴,最終形成融合功夫喜劇和鬼怪題材的新型片種——「靈幻功夫片」。至於後來林正英主演的一系列賣座的「功夫殭屍片」,其實與「靈幻功夫片」也是一脈相承。而劉鎮偉導演的《猛鬼差館》、《猛鬼學堂》、《猛鬼大廈》系列則結合了洪金寶的功夫殭屍片與余允抗的驚悚鬼片《凶榜》,開創出恐怖與喜劇「半斤八兩」的另一番特色。


另外,當年與洪金寶的靈幻功夫喜劇交相輝映的則是新藝城的都市鬼怪喜劇,比如《小生怕怕》(劉家榮導演)和《開心鬼》系列(高志森導演)中的鬼魂往往性格善良、樂於助人,自然用不著大玩恐怖情境。而事實上,在無論什麼港片都要加些搞笑和功夫噱頭的80年代,能稱得上純粹意義上的恐怖片確實少見。相比之下,能真正做到不趕潮流、堅持自我的,仍是掀起香港新浪潮電影的幾位導演,其中又以梁普智的《夜驚魂》、於仁泰的《靈氣逼人》、余允抗的《凶貓》最值一提。


講述變態殺人狂連環勒死女性故事的《夜驚魂》,其實是新藝城公司換掉先前導演,梁普智才臨危受命。在公司規定只許導演照劇本宣科的情況下,梁普智的導演才華同樣有出色發揮,心理變態者殺人前後的驚悚氣氛營造,最後一場警察判斷失誤導致疑犯潛入電視台再次行兇的緊張節奏都能達到令觀眾心跳屏息的效果,因此上映後票房列入當年十大賣座影片之列。而《夜驚魂》十幾年後又有翻拍本《狼吻夜驚魂》問世,不過反響卻遠不如梁普智的原版了。


《靈氣逼人》是闖蕩好萊塢當紅恐怖鬼片導演於仁泰的早期代表作,本來講述女鬼冤魂不滅附在人身復仇的故事並不稀奇,難得的是於仁泰對影片節奏的控制,情節如剝細絲般的有條不紊,影片開始還有些喜劇元素,但不久便籠罩著驚悚懸疑氣氛,導演在這方面最見功力,尤其女鬼上葉倩文身後的陰森表情及動作被拍得攝人心魄,而結尾處周潤發、黃百鳴以重演昔日案件來平息女鬼怨氣並令觀眾瞭解驚人真相的情節設置更顯巧妙——於仁泰駕馭恐怖片的功力從《靈氣逼人》中已見一斑,日後揚名國際自是意料中事。


至於1987年上映的《凶貓》則是恐怖片大導演余允抗的又一部用心之作。影片請了著名動作指導兼演員劉家良主演,加進了大量的功夫打鬥噱頭,還有九命凶貓連番附人肉身的驚悚情節,似乎都迎合了當時潮流。然而在這個簡單的故事架構中,余允抗要做的仍是繼續揮灑自己擅長的對恐怖情境的渲染本事,鏡頭、機位、動作、特技、表演配合得精彩淋漓,貓妖附在鄭浩南情侶身上等情節更是極盡煽情恐怖。待到最後觀眾以為他大義滅親殺死凶貓時,生還者之一(王晶)卻又以凶貓形態趴在鐵網上,原來……影片至此定格,雖然有照抄美國《異形》等片結尾的嫌疑,卻再次表露了余允抗恐怖電影一貫的「罪惡循環不息」理論,令人回味。

三、港片低谷恐怖片抬頭


上世紀90年代前期,正值香港電影迴光返照的黃金時代。由武俠片、警匪槍戰、賭片和搞笑片共同造就的空前輝煌,令香港電影人見獵心喜,蜂擁而上拍攝這幾種類型片。當然,其中倒也不乏一些渲染恐怖元素的電影,比如藍乃才(《力王》)導演作品展現的恐怖暴力和李修賢(《羔羊醫生》、《人肉叉燒包》)、孫敬安(《弱殺》、《烏鼠》)製作電影實錄的殘忍殺戮同樣能令觀眾心驚肉跳,可惜還只停留於低級暴力血腥引起的視覺恐怖。


可惜好景不長,由於盜版和港片賣埠要價過高等因素,令香港電影漸漸失去了本地以及台灣、東南亞市場,這才令低成本製作的恐怖電影在90年代中期又開始抬頭,稍後竟形成潮流。而說到這掀起90年代至今香港恐怖片第一浪的,則當屬錢升偉鄺文偉的「數字」鬼片系列、錢永強的「夜半幾點鐘」系列以及南燕的「陰陽路」系列。


從1993年到1999年,錢升偉幾乎以每年一部的速度拍攝製作了《七月十四》、《正月十五之一生一世》、《二月三十》、《七月十三之龍婆》、《四月四日》、《七月又十四之信不信由你》等驚悚鬼片,這些影片不僅情節皆與日期有關,而且除了《二月三十》外,都是以警察辦案時發現離奇鬼怪事件為故事框架,通過主人公漸漸瞭解真相,延展出一段或關友情、或關愛情、或關家庭的煽情怪談來。其間夾雜著驚悚的調查過程,扣人心弦,煞是好看。


或許是受了日本分段式怪談電影的影響,在90年代中期,香港突然開始盛行以《夜半一點鐘》、《怪談協會》和《陰陽路》為代表的三段式故事結構的鬼片。這類影片因為有葉偉信、錢永強、南燕、邱禮濤、譚朗昌、馬偉豪等電影人集體創作、分頭導演而顯得靈活便利,並且非常有利於並且非常適於低成本拍攝。現在看來,一部電影講三個故事雖然略嫌簡短卻盡顯精悍精巧,每段故事大多能在短短30分鐘內做到跌宕起伏,懸念叢生,通篇籠罩驚悚氣氛。而結局亦能出人意料之外,心生暗鬼,癡心情鬼、索命冤鬼,花樣百出;恐怖與搞笑並存,煽情和靈異齊飛,陰風陣陣,驚叫連連,好一通現代版的《聊齋誌異》!於是,觀眾看得過癮,編導拍得上癮,《夜半一點鐘》之後,就有了《夜半二點鐘》和《夜半三點鐘》兩部續集;王晶監製了《怪談協會》之後,近來又有《辦公室有鬼》問世;而《陰陽路》則從1997年開始共拍了19集——不過,「陰陽路」系列只有邱禮濤執導的前六集值得一看,七集以後作品不僅放棄了三段式結構,而且也粗製濫作為不忍卒看的垃圾電影。


一位資深的香港電影人曾經說過,每逢電影業蕭條低迷之際,三級片和恐怖片便會大行其道。其實這話未必準確,因為迄今為止香港三級片的輝煌仍是在香港電影鼎盛的90年代前中期。不過,香港後來又掀起恐怖片熱潮,倒是真的形成於香港電影陷入前所未有低谷的上世紀90年代末期。當然,這其中我們也絕對不能忽視日本恐怖鬼片《午夜凶鈴》起到的推波助瀾作用。


1999年在香港熱映的《午夜凶鈴》對港產恐怖片的拍攝產生了強烈的刺激,但即便如此,仍並不能改變偷懶的抄襲遠多過探索的原創的事實。一個明顯的例子是,僅僅在《午夜凶鈴》上映後幾個月,香港便有一部模仿照抄該片的《山村老屍》問世。儘管編導梁鴻華在開頭似模似樣的加進了些港產傳統鬼片特色的扶乩遊戲,但《山村老屍》的人物設計、情節發展、多數恐怖情境拍攝手法以及怨氣女鬼造型卻都抄足了《午夜凶鈴》,甚至包括《山村老屍》中「凡喝過浸了女屍溫泉水的人必死」這一最重要的細節,也只是翻拍自《午夜凶鈴》的「凡看過那盤錄像帶的人必死」而已。——其實借鑒其他影片的題材創意本來無可厚非,若是在此基礎上注入新的元素、形成自己的特色,同樣不失為一條明路,只可惜像《山村老屍》抄得這麼明目張膽毫無新意的,卻著實令香港電影蒙羞了。


四、新丁老將玩轉驚悚類型


無恥的抄襲絕不能掀起香港恐怖片的長久潮流,真正的探索原創作品才是維持觀眾信心之所在。那幾年,香港恐怖電影確實也湧現出不少誠意創新之作,其中既有成名導演的發韌之作,又有新銳導演初試鋒芒之作,總能令我等不斷感到驚喜。


同樣在《午夜凶鈴》席捲香港的1999年,著名導演林嶺東以完全跳出從前港片套路的《目露凶光》為香港恐怖片掙回些面子。影片沿用林嶺東擅長的警匪片結構,混入驚悚震慄的元素,前半部顯然是劉青雲撞邪超乎常態,後半部卻發現原來是匪徒預謀綁架搶劫,但結尾處劉青雲死後鬼魂離身的驚悚視覺表現卻又混淆了我們的判斷,到底劉青雲的嫉恨心理和犯罪行為是撞邪作祟,還是心魔人為?編導似乎是在故弄玄虛,而評論亦是褒貶不一,不過如《目露凶光》這般試圖將鬼片與警匪片進行拼湊的新奇嘗試,無疑值得肯定。最值一提的是,影片開場梁家輝夜探空蕩蕩凶屋的五分鐘獨角戲盡顯名導演的場面調度功力,影像音效及鏡頭轉換的完美配合拍出十足驚悚效果,令人印象深刻。


或許成名成腕兒的大導演,都喜歡對自己擅長的電影元素反覆把玩。正如林嶺東拍驚悚鬼片玩的仍是自己拿手的警匪舊橋一樣,許鞍華導演的《幽靈人間》和陳可辛導演的《三更之回家》同樣有兩位名導以前拍攝手法和主題內涵的重複體現。


20年後再拍鬼片的許鞍華,繼續在《幽靈人間》中大玩昔日《撞到正》中的「陰陽眼」、「鬼上身」噱頭,黃大仙的舊式屋村、西環舊區從來是傳統敬鬼習俗的集中地,但導演又通過迪廳、捷運等現代景觀進行對比,再帶出真假、對錯、今昔的對比變化,故事情節也由此懸疑驚悚,無頭鬼黃秋生索命到最後才發現找錯了仇家,最意外的是結局,舒淇原來早被女鬼上身……許鞍華拍鬼片的本事果然不讓當年,除了拍出《幽靈人間》令人不寒而慄甚至嘩然的恐怖效果外,還能借紛雜線索解讀出父子、情人、冤仇的多重感情含義,於近期香港鬼片中已屬難得佳作。


作為2002年最有口碑的香港驚悚鬼片《三更之回家》,有很多人樂意將其視作陳可辛經典之作《甜蜜蜜》的靈異版,究其原因主要是黎明與原子淇那對癡情夫妻的大陸身份,還有《回家》表面看雖然也是靈異題材,但實質上卻仍是其擅長的如《甜蜜蜜》的文藝愛情拍法。陳可辛在故事開始或許還通過小孩的眼睛刻意營造了些驚悚的氣氛,但到得黎明出場則完全演變為古怪的情感戲——在警察曾志偉的眼中,黎明飾演的中醫師用盡各種辦法企圖使三年前植物人妻子醒來的做法,簡直是變態行徑!至於黎明幫植物人妻子每天洗澡,和與其在想像中喃喃對話等情節絕對是文藝片的手法,顯得既生活化又令人震撼。而曾志偉與黎明的對手戲則有些黑色幽默的味道,並以此巧妙地闡釋了該段故事的情感本質。因此,當故事結尾處,曾志偉發現原來黎明當年也曾昏迷卻被妻子醫活的事實從而理解黎明的古怪做法,但此際黎妻已裝棺、黎明已進監,什麼都難挽回之時,那種歎息中帶著驚喟的情感會油然而生。據說,拍驚悚片非常有利於發揮演員的演技。在香港,除了拍鬼片的專業戶「龍婆」羅蘭是以嚇人見長,其他演員出色的表現則多是詮釋遭遇恐怖事件的驚悚心理過程。正如2003年的第22屆香港金像獎,張國榮、黎明(此時已憑驚悚片《三更之回家》獲得金馬影帝)、林嘉欣(曾憑《異度空間》、《救命》、《怪物》三部恐怖片三獲金像獎影后提名)、李心潔皆憑借驚悚片分別獲得最佳男女演員提名。不過,這四人中最終只有「新人」李心潔獲得最佳女主角獎項。而令她得獎的電影、由彭氏兄弟執導的《見鬼》,與黎明主演的《三更之回家》卻都是陳可辛創立的「Applause Pictures」電影公司作品。


其實若單以演技論,李心潔當然算不上最出色者,幸運的是她扮演的角色與其他嘩驚鬼片不同,非常有難度,令她有得發揮。由失明到復明的心理和外部表情都極到位,後來不斷見到鬼魂出現的表情動作也能帶動觀眾的恐怖情緒。至於《見鬼》本片亦有值得稱道之處,李心潔換上的陰陽眼有見鬼和預知未來的雙重功能,由此引出泰國少女因擁有預知能力卻無法阻止災禍而無望自殺的悲劇,這一頗有前世今生意味的詭異故事,被初執導筒的彭氏兄弟拍得層層推進、如剝細絲,還算及格。另外,該片雖然文戲的拍攝技巧欠奉,但出身剪接的兩位導演對恐怖情境的渲染卻極見功力,比如通過李心潔的主觀視點拍出許多古怪鬼靈和最後大災難的電腦特技,都有很強的驚悚效果。


五、驚悚片近期「新意誠」佳作


香港的恐怖片發展到2000年之後,還能有什麼變化新意?或許羅志良的《異度空間》和鄭保瑞的《熱血青年》還能給觀眾帶來些希望。這兩位新銳都以驚悚片獲得香港金像獎最佳青年導演獎的提名,結果羅志良憑借《異度空間》得獎。


其實《異度空間》雖然拍得頗有恐怖效果,可惜卻未見新意,以陰森靜寂的氣氛營造鬼魂突現的驚嚇畫面以及女學生鬼魂糾纏張國榮的造型動作,都能從日本鬼片中找出淵源。不過,《異度空間》的創新高明處在於探討了人、鬼和精神錯亂三者之間的關係。正如心理醫生張國榮所講,世間根本無鬼,皆是心魔作祟。因此,影片前半段林嘉欣被鬼嚇,張國榮後半段被鬼逼的驚悚畫面皆是人心理受傷世界的投射,鬼的鮮明形象只是人不快心事的偽裝而已,這似乎又來源於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學說,而我們亦可將《異度空間》看作是「疑心生暗鬼」的一次形象示範作品。


與《異度空間》強調對鬼進行科學的心理分析不同,鄭保瑞的《熱血青年》則是純粹的驚悚鬼片,該片出現的心理醫生甚至是被否定的反面角色。再者,與鄭保瑞上一部大受好評的《恐怖熱線之大頭怪嬰》主要靠渲染恐怖氣氛和有意模仿西片《女巫布萊爾》相比,成本相對較高的《熱血青年》除了能繼續大玩恐怖氣氛外,更加注重了對視覺效果的經營,令觀眾神經始終無法鬆懈。至於情節,雖然仍是冤魂、厲鬼、害人的傳統鬼片套路,但主題意念卻完全突破傳統世俗因果報應的價值觀,影片中三位青年好心捐血救人,誰知竟招致被救人女友鬼魂的忌恨,怨他們多管閒事,令自己與男友陰陽分隔。結果任何人都對那女鬼束手無策,她的陰謀亦最終得逞——怨氣無法化解,好人最終喪命,如此偏執冷酷,自然令觀眾感受到絕望的恐怖,難怪《熱血青年》被人稱作近年來最驚悚的鬼片了。


至於2003年的《古宅心慌慌》,則是鄭保瑞迎合觀眾拍出的一部「裝神弄鬼」的驚悚喜劇。儘管導演動用了幾乎所有恐怖片的驚悚元素及噱頭,氣氛營造得相當嚇人(足以羞煞《凶宅幽靈》的內地導演阿甘),但終究給充斥影片的輕鬆笑料沖淡了許多,更何況電影最終只是個「人嚇人」的鬧劇呢?


這兩年,羅志良和鄭保瑞繼續出擊,先後拍了《救命》和《怪物》。兩部影片題材與神鬼無涉,故事均佔個「奇」字,一個「偷腎」,一個「偷子」,但若論導演風格轉變,又以鄭保瑞變化最大。《怪物》對社會的控訴,直面「怪物」的悲慘遭遇,最後驚悚氣氛反被煽情弱化,與鄭保瑞之前《大頭怪嬰》、《熱血青年》的冷酷無情大相逕庭。


六、彭氏兄弟獨木難支


算起來,近年香港恐怖片真正的代表人物應該是以《見鬼》系列聲名鵲起的彭氏兄弟。其實,無論《見鬼》、《見鬼2》,還是《見鬼10》,共同之處只在於講述的都是「見鬼」這一故事母題。按照影片編導的解釋,原來「見鬼」亦需特定條件,《見鬼》中的盲人李心潔由於換上了自殺而死的泰國少女「陰陽眼角膜」才頻頻見鬼;《見鬼2》裡的舒淇則因自殺和懷孕變成可以「見鬼」的陰陽眼。至於《見鬼10》,則一口氣講了10種可以見鬼的方法,但這部頗有遊戲風格和幽默元素的「鬼片」,顯然不及前兩部純以恐怖取勝的《見鬼》來得討巧受歡迎。


曾有一段時間,彭氏兄弟打算暫時分開,暫時遠離鬼片。於是,彭順拍了《死亡寫真》,彭發導了《阿孖有難》,可惜反響不盡如人意,而且恐怖片《死亡寫真》明顯又比喜劇片《阿孖有難》口碑好些。正因如此,雖然彭氏兄弟相當不滿老派影評人石琪那句「還是拍恐怖片有前途」的忠告,卻依舊回到老路,又合拍了一部《鬼域》。結果本片入圍坎城電影節「特別關注」單元,不僅視覺效果驚艷異域,涉及墮胎輪迴的社會問題亦觸目驚心,基本保持彭氏以往鬼片水準。


2008年以來,港產恐怖片愈發少見。屈指一數,僅有邱禮濤的《降頭》、《頭七》寥寥幾部。彭氏兄弟剛剛忙完漫畫巨製《風雲2》,《C+偵探》、《B+偵探》又轉攻懸疑片,重回恐怖片陣營恐怕尚需時日。當然,香港的恐怖片也不能只靠彭氏兄弟支撐,恐怖片考驗的是創意,如《女巫布萊爾》、《靈動:鬼影實錄》,起碼驚悚題材在香港仍有生存空間,急需新鮮血液補充……


標籤: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