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位美國將軍葬送國軍八萬遠征軍?氣瘋了蔣介石
一意孤行,用遠征軍的巨大犧牲,換回一條近乎無用的公路。1944年美國政府曾極度粗暴地強迫國民政府任命史迪威為中國軍隊統帥。蔣介石一忍再忍終至忍無可忍,不惜冒與美國決裂單獨抗日之風險,誓要將史迪威從中國戰場徹底趕走。蔣此種決策背後,既有其本人與史迪威長期以來矛盾積累難以消融的關係,更有對史迪威其人不敢恭維之行徑的透徹理解。史迪威來華,名曰支援中國抗戰,實則多有破壞中國抗戰。
一、史迪威無理拒援陳納德,致使國軍在河南幾乎完全沒有空中掩護
以1944年4月—12月的豫湘桂會戰為例。此役被日軍稱為「一號作戰」,乃抗戰期間中日雙方投入兵力最大的一役。中國損失60餘萬軍隊、20多萬平方公里領土。中國的慘敗,固然是因國軍在兵員素質、武器裝備、情報搜集等各方面皆不如日軍所致,但如果作為中國戰區參謀長的史迪威,不在調撥物資和入緬作戰兩件事上一意孤行,中國敗績也當不至於此。
史迪威不僅與蔣介石存在矛盾,和他的美軍同僚陳納德同樣有著很深的積怨。為防止陳納德對蔣介石的有力支援,1944年4月12日,史迪威下令禁止陳納德與蔣介石直接來往,所有與蔣的交涉,必須通過史迪威處轉達。這一指令可謂相當蠻橫無理,因陳納德雖是美國第十四航空隊司令官,隸屬美國軍方;但同時也是中華民國空軍參謀長,直接對蔣介石負責,居然不能與蔣直接溝通,豈非奇哉怪也?但為大局計,陳納德默認了史迪威此項無理指令。
史迪威不但在行政上對陳納德掣肘,在具體戰役中更變本加厲。同樣是在4月初,鑒於日軍之攻勢,陳納德警告史迪威,「日本地面部隊在(河南)的部署是珍珠港(事件)以來最危險的。」因此,陳納德建議將十四航空隊的主要任務由守衛轟戰機,改為應對日軍即將發起的攻勢。此前的1943年12月,美國將一批轟炸機部署在中國,以攻擊日本本土的重要目標。為保護這批戰機,美國軍方將陳納德所屬的第十四航空隊的一半移防成都。原本給予十四航空隊的物資也因此少了2500噸。故此,陳納德希望史迪威能夠批准其使用已運抵中國的庫存油料,以增加其現有飛機的升空作戰時間。
陳的要求未能得到史迪威的積極反饋。陳納德等了一個多月未獲史迪威的回復,不得不再次去信催促,指出其庫存油料已降至最低限度,急需補充。但史迪威的回答是:除非英帕爾的的情形有所改善,他看不到向陳納德增加運送供應品的可能性。史迪威告訴陳納德:「你只得減少你的活動到一個程度。」
最終蔣介石亦不得不出面請求史迪威。尤其重要的,東南亞戰區司令官蒙巴頓支持陳納德的要求,亦對史迪威施壓。但史迪威卻寫信告訴妻子:根本不想理睬中國和印度的催促,只想留在緬甸叢林與士兵們在一起。史迪威此種行徑,除定性為其因個人私怨對蔣介石、陳納德的報復外,殊不可解。因為陳納德所要求的油料物資,早已存放在駐華美軍的倉庫之中,僅需史迪威點頭而已。
當史迪威終於同意陳納德的請求時,日軍已結束河南戰事。因無第十四航空隊的有力支持,中國軍隊在空戰中居於絕對劣勢。據日軍記述,在河南會戰中,「敵機出動共約400架次,我出動飛機共為2700架次,約為敵之7倍。」獲得物資補給的第十四航空隊隨即投入湖南作戰,而史迪威則此時,正要求其好友、美國陸軍參謀長馬歇爾免去陳納德的職務。
二、史迪威在緬北一意孤行,用遠征軍巨大犧牲換來無用的史迪威公路
史迪威並沒有因河南淪陷而有所改變。1944年6月,蔣介石兩次急召史迪威從緬甸返回重慶,商議軍情,史迪威都不為所動。最後迫不得已飛回重慶,也僅停留兩天,沒有給蔣介石任何協助。
作為中國戰區的參謀長,史迪威從未將注意力置於國內戰場,他在意的只是如何收復緬甸,洗刷第一次入緬作戰失敗的恥辱。從1942年開始,「兩年多以來所有運入雲南之租借物資,史迪威均裝備了遠征軍,對於國內部隊很少補給,精壯兵員又多補充遠征軍,國內部隊空額多未填補……」在這種情況下,史迪威訓練的中國駐印軍(代號「X部隊」)和滇西遠征軍(代號「Y部隊」)20萬人,成為中國最精銳的力量。
蔣介石在美國壓力下,被迫同意讓X部隊、Y部隊出兵緬北。至1944年9月,日軍威脅桂林美軍基地時,蔣介石召見史迪威,要求「將滇西衛立煌部隊之主力調回昆明,以備必要時轉用於桂林方面。」衛立煌部隊即Y部隊。史迪威憤怒地回答:「遠征軍調回昆明,緬甸作戰勢必陷於崩潰,則前功盡棄,加強桂林防守,應調胡宗南部隊出來,讓第十八集團軍也參加作戰。」中國面臨日軍空前強大的攻勢,保衛本土顯然是最重要的。如國民政府崩潰,收復緬甸,又有什麼意義呢?
圖註:1944年4月28日,蔣介石在白崇禧的陪同下視察廣西駐軍。
豫湘桂戰役的結果,國民政府撐了下來,但損失慘重,齊錫生的判斷或許是對的,「毫無疑問,假如中國能夠把Y部隊留在中國本土,則日軍『一號作戰』造成的破壞肯定會大幅降低。」以犧牲中國本土為代價,史迪威在緬北取得了重大勝利,只是「北緬之勝利,遠不足以抵國內東戰場之損失」。
史迪威執意在緬北作戰的重要理由是打通中印陸上交通。然而事實是,遠征軍付出巨大傷亡(X部隊傷亡1.8萬餘人、Y部隊傷亡67403人),又歷盡千辛修築好的所謂「史迪威公路」,並未產生多大的作用。其至抗戰結束前,運輸量最小的1945年2月,為中國輸送物資1111噸;運輸量最大的1945年5月,也僅僅輸送物資8435噸。這與史迪威預計的每月3萬噸目標相去甚遠。
相比之下,中印空運數量則不斷上升,1945年1月輸送物資44099噸,6月增加到55387噸。在戰爭結束前的1945年7月,一共有91183噸租借法案物資運到中國,其中空運部分為73682噸,輸油管為11061噸,而緬北的所謂「史迪威公路」,僅僅提供了5900噸的運量。8萬多遠征軍幾乎被白白犧牲。由此可見,史迪威反攻緬北的戰略是完全錯誤的,他要為中國在豫湘桂會戰中的慘敗負相當之責任。
圖註:史迪威公路運輸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