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眉山城區出土宋代蓋碗茶具等文物
宋代蓋碗茶具
3月9日,眉山城區某建築工地發現一宋代遺址,出土陶虎頭等文物(成都商報3月10日曾作報道)。昨日,眉山市第三次文物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張志剛稱,遺址清理已經結束,出土了盞、碗、壺、瓶等兩千餘件宋代陶器,其中省油燈、帶盞托的蓋碗茶盞、裝酒的玉春壺等均是眉山首次發現。
由於這些陶器大多殘缺或有損壞,眉山三蘇祠博物館陳列研究部技術工作室組長徐剛等人已陸續對這些文物進行修復,修復後,將放置在三蘇祠博物館內。
說陶器 很多器物為眉山首次發現
眉山市第三次文物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張志剛稱,清理已經結束,出土了香爐、盞、碗、壺、瓶等兩千餘件宋代陶器,除了上次發現的陶虎頭,還有許多器物均是眉山首次發現。
眉山首現省油燈夾層注水可省油
昨日,三蘇祠博物館陳列研究部技術工作室,徐剛小心翼翼地拿出一個褐釉盞,「這是眉山首次出土的一個省油燈,表明人們口頭上常說的『省油燈』並非無稽之詞。」這個省油燈通體施褐釉,初看與普通油盞一樣,但它的碟壁是一個中空的夾層、碟壁側面有一個小孔,用來向夾層中注水。
「將水從小孔注入到燈具腹內,這樣可以降低燈油的溫度,減少油料的揮發,達到省油的目的。」徐剛說,這盞省油燈和陸遊描述的情形完全一樣:「書燈勿用銅盞,惟瓷盞最省油。蜀中有夾瓷盞,注水於盞唇竅中,可省油之半。」
「根據一些測試表明,使用省油燈能夠節省燈油約20%。」徐剛說,這盞省油燈,不但能反映出當時條件較為艱苦,也是一種節約的表現。徐剛還向成都商報記者展示了一塊寫有「施大悲閣」字樣的琉璃瓦,據推測,出土器物的地方可能是一處宋代寺廟遺址。
宋代就喝蓋碗茶眉山日子很悠閒
在桌上的眾多陶器中,張志剛對一件殘缺的黑釉茶盞愛不釋手。「別看它模樣古樸,它的來頭大著呢。」
張志剛手裡的黑釉茶盞沒有蓋,與現在的蓋碗茶十分相似,但殘缺的杯和托連為一體。「這是現在蓋碗茶的前身。」張志剛稱,現在的蓋碗茶上有蓋、下有托,中有杯,又稱「三才碗」,寓意蓋為天、托為地、杯為人,品蓋碗茶,韻味無窮。
「這個眉山首次發現的宋代蓋碗茶盞表明,以前川人喝的蓋碗茶的托和杯是連在一起的,後來經過改良,杯和托才分開了。」張志剛說,「這也證明,眉山人在宋代就喝上了蓋碗茶,可見,當時人的日子過得十分悠閒。」
說修復 修好文物等於還原了歷史
由於這些文物大多殘缺或有損壞,徐剛等人已陸續對這些文物進行修復。徐剛表示,修復工作需要的不僅是技術,還要有足夠的耐心。「這是用藝術還原歷史的過程。」「這次出土的器物大概要半年多的時間才能修復完,隨後將放在博物館裡保管。」徐剛說,「就現在的情況來看,能夠完整地修復上百件文物。而不能夠修復的,就將作為學習、研究之用。」
重塑一完整器物就像玩拼圖遊戲
41歲的徐剛2001年進入眉山市三蘇祠博物館,至今,他已經「玩了10年的拼圖遊戲。」「修復這個工作,不但要求安靜的環境,還要求你坐得住,對陶瓷器原來的的形狀有所瞭解,這是一個長期的積累過程。」徐剛說。
徐剛稱,文物修復大體可分為三類,即研究修復、展覽修復和商業修復。三種修復雖在目的、方法上存在差別,但在保持文物的原質、原味上仍是相同的。
研究修復一般需要經過檢測、清潔、加固、粘接、補配等十多道工序;展出修復不但需要需把破損的器物恢復成原來的形狀和顏色,還要使其色彩、紋飾和質感呈現出完好的視覺效果。所以在徐剛看來,修復者需有較高的藝術修養和美術功力作為支撐,否則會失掉文物的古韻。在這其中,尋找文物碎片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項,「首先要從這些碎片中挑選『原材料』,然後再將可以配對的碎片重塑出一件完整的器物。形象點說,就像在玩一個沒有參照模板的高級拼圖遊戲。」徐剛說。
古舊字畫挑雜質 43歲男干針線活
相比「玩拼圖遊戲」的徐剛,其43歲的同事劉良勇的「主攻」方向是字畫、裝裱修復。「字畫修復更加小心,為了挑出裡面的雜質,很多時候都要用上針線活。」劉良勇說。
劉良勇的父親當年也是三蘇祠內的字畫修復專家。從小,劉良勇就練就一手修裱古舊名畫技術。「急躁、投機取巧的人做不了這一行。」劉良勇說。「最基礎的打糨糊工作,不打個三年,也出不了師。」劉良勇說,傳統的裱畫忌用工業用膠,因為工業膠將對書畫的顏色等造成致命影響,所以,手工裱畫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用糨糊。
在修復古字畫上,污跡的清除、揭裱和修補全色則是修復的難點。劉良勇所要做的是,採用書畫修復的傳統工藝和現代文物保護的技術,對字畫進行清理、清洗、修復、裝裱、加固等,減緩文物的老化速度,經處理修復保護後,書畫能夠懸掛。
古舊字畫因其年代久遠、紙質變脆、色澤變深、污跡較多,除了經托裱處理可將污跡洗取,很多時候,劉良勇還要依賴於小小的繡花針。「紙上的雜質只能靠針一點一點地挑,才能去除污跡而不傷害畫意。」劉良勇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