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古代名人的後裔現在還能從基因上確定嗎
圖:電影《孔子》中「子見南子」的段落讓一些孔子後人感到不快。
中西方文化不同,對待婚姻、生子這樣的人生要事的態度也不同。西方的婚姻要在教堂註冊,生下孩子也要在教堂受洗禮,所以教堂存有教區所有人口的詳盡記錄,西方人自己往往無須修訂家譜,只要到教堂查查就能瞭解自己的身世。而中國的婚姻和生子純粹是一個家族內部的事情。只要這個家族自己不修譜,或是族譜毀滅,那麼其後人一旦零落,身世恐怕就要永遠成謎了。
好在有些時候,科學可以助我們一臂之力。比如,利用男性特有、父子相傳的Y染色體進行遺傳分析,雖然不能明白無誤地重建一個人的父系家譜,卻可以大致指出他和哪些人在幾百幾千年前是一家。這個分析的原理很簡單:平均來說,每傳一定的代數,Y染色體上一些不太重要的片段就會發生一次突變,所以傳的代數越多,Y染色體上積累的變異也越多,同一祖先的不同後裔的Y染色體遺傳差異也越大。由此就可以確定男性之間的親疏關係,進而根據他們Y染色體片段的突變數目算出他們的最近共同男性祖先的大致生存年代。
假設我們有其他可靠的證據證明今天某些男性是某位古人的父系後裔,那麼我們就可以大致知曉這位古人Y染色體的本來面貌,然後就可以用它來檢驗今天其他男性是不是這位古人的後代了。2006年,一位叫羅賓遜(Tom Robinson)的美國教授就通過這個方法意外發現自己是成吉思汗的後裔,一時轟動世界。
在華夏民族中,最能媲美蒙古「黃金家族」的要算孔氏家族了。如今的聖裔已有100多萬人,從理論上講,只要取樣合理,應該也能據此推出孔子的Y染色體圖譜,進而有效地判定譜系不明之人是否聖裔。然而,孔家卻有後人婉拒了任何形式的測定。這是可以理解的,畢竟誰也不能保證名人的基因在傳遞過程中從沒出現過些許異常。如果通過現代技術居然發現某些後裔存在問題,豈不令人尷尬?與其冒這樣的風險,還不如恪守傳統的尋根方式;哪怕是像上世紀70年代台灣發生的韓愈39代孫訴他人「誹謗韓愈」案一樣對以孔子為主角的影視作品指指戳戳,引來旁人的質疑呢。
不過請不要忘記,人類的核基因組含有多達3萬個基因,而Y染色體上只有不到80個基因,連零頭都算不上。控制膚色、身高、毛髮數量等主要外表性狀的基因,全都不在Y染色體上。基礎遺傳學告訴我們,每個人身上的基因都有一半來自父親,一半來自母親,所以那些沒有孔子Y染色體基因的男性和全部女性未必就沒有孔子的基因,只不過這基因並非通過純粹的父系傳遞、中間經過了至少一位女性罷了。
實際上,經過兩千多年的生生不息,孔子的基因很有可能已經在中國人群中擴散開來,就好像我們呼吸的每一口空氣裡都可能有當年曾穿過秦始皇或忽必烈身體的氧原子一樣。完全可能出現這樣的情況:一個非聖裔人士體內來自孔子的基因,多於一個正牌聖裔———只不過這些基因都不在Y染色體上罷了。再想遠一些,黑皮膚、白皮膚當中,也完全可能出現生物學意義上的「聖裔」,就像長相完全是白種人的羅賓遜教授竟然是黃種人鐵木真的後代一樣。其實,一切基因都是平等的,雖然有些基因要比其他基因更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