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考古專家在康巴古戰場挖出火藥槍
精美絕倫的明朝壁畫
清朝手槍
第一次金川之役,從乾隆十二年三月起到十四年二月止,清政府調動了七省兵力,前後有八萬餘人的軍隊採用火攻、碉攻等辦法,歷時兩年,傷亡很大,最後以清政府妥協告終。
歷時25天,行程2000多公里,由北京故宮博物院、四川考古研究院聯合舉行的康巴地區民族與考古考察活動,近日告一段落。昨日,參加活動的近十位考古專家返回成都並接受了記者採訪。據介紹,此次考察取得重大突破,不僅發現了精美絕倫的明清壁畫,他們還根據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平定兩金川戰圖冊」,找到了乾隆時期金川戰役的發生地及大量清軍兵器。
明代壁畫
令考古學家興奮得跳
2005年考古學家曾在丹巴中路鄉經堂碉中首次發現了康巴地區的明代壁畫,但當時只發現一個孤例,無法進行系統的研究和作出結論。所以,在這次考察中,考古學家尤其注意收集壁畫信息,果然功夫不負有心人。「佛像大小間隔、整體紅色佈局、蓮花瓣底……這些都是明代壁畫的標誌。」四川省考古研究院考古學家姚軍回憶說,大家在康定縣新都橋鄉沙德村民居經堂發現壁畫時,所有人都興奮地跳了起來。隨後在近一個月時間中,考古學家又先後在丹巴中路鄉、阿壩州小金縣兩河鄉及金川縣馬爾邦鄉總共發現了7處明代壁畫,且部分壁畫保存較好,尤其是丹巴中路鄉壁畫,陰刻佛像色彩艷麗、線條清晰,甚至連面部微笑都清晰可辨。
「藏傳佛教藝術在明朝時相當繁榮,隨即便開始出現了本土化和漢化的趨勢,但考古界一直都缺乏記載藏傳佛教的明代史料,此次發現的明代壁畫對這一時期藝術風格的基本面貌以及演變軌跡作了最好的詮釋。」姚軍表示,這次在康巴地區發現的明代壁畫必將對康巴藏傳佛教的研究產生積極的影響;但需要引起嚴重關注的是,這些壁畫大部分保存狀況不容樂觀,其中部分還面臨著消失的危險,希望有關部門能採取有效的緊急應對措施,進行搶救性保護。
戰爭遺址
記錄乾隆舉兵平亂
乾隆三十六年,金川地區土司與周邊土司發生糾紛,乾隆發兵平亂,歷時5年終以沉重代價換來勝利,乾隆將平定大小金川作為自己一生極為自得的「十全武功」之一。而金川戰役向來是專家學者非常感興趣的一個重要課題,但一直以來,專家的研究都只停留在文獻資料上,此次考古調查則改變了迄今為止完全依靠文獻研究金川戰役的局面,考古學家們以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平定兩金川戰圖冊」為參照,在丹巴、小金、金川縣展開了乾隆時期金川戰役的實地調查。
在當地縣文化局的積極支持下,考古學家初步完成了戰圖冊涉及地名的古今考證,明確了戰圖所記錄的日旁、甲索等戰役的發生地,「12幅戰圖中有10幅甚至找到了戰場所在地,當時我們腳下的土地就是當年雙方血拼的戰場!」故宮博物院專家羅文華表示,在半個多月的時間裡,他們依據文獻記載,通過古今地名對照實地走訪,將戰圖冊上描繪的地形與實地進行了比照,發現戰圖上描繪的地形、水系與實地完全吻合,由此得出結論:戰圖冊應是完全依據阿桂等前線指揮官奏報的地形圖,以寫實的手法繪製的!戰圖冊上記錄的戰役發生地的確認,對研究乾隆關於兩金川戰役的真實想法和感情也具有重要的意義。
此外,考察組還對金川戰役的遺址、遺物保存狀況進行了調查,發現鉛子、炮彈、劈山炮、槍、三角釘、箭頭、箭等清軍進攻大小金川時的兵器等遺物。除遺物外,還有部分遺址、遺跡留存,如古碉、碑、營盤、清軍運送大炮的道路等。專家們還對金川戰役後大小金川地區的移民情況做了調查,「在金川戰役的主戰場金川縣裡,很多村子已很難找到原住民,原有的文化保存已很少,不過由於移民來源很雜,此地文化非常具有個性,是研究移民文化、多文化交融的重要案例」。
鏈接
金川之戰
第一次金川之役,從乾隆十二年三月起到十四年二月止,清政府調動了七省兵力,前後有八萬餘人的軍隊採用火攻、碉攻等辦法,歷時兩年,傷亡很大,最後以清政府妥協告終。第二次金川之役,從乾隆三十六年六月到四十一年二月結束,下定決心平亂的清政府此番共調兵十二萬五千五百餘人,調派民夫四十六萬二千多名,耗費白銀六千一百六十萬兩、米二百九十六萬三千五百多石、火藥四百二十萬一千四百多斤、鉛鐵炮子三百多萬斤。溫福、桂林、阿桂等名將率兵以不惜一切代價,不滅金川土司勢力誓不罷休的決心浴血奮戰,歷時近五年終獲勝利,清政府隨即廢除了兩金川的土司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