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建成水下博物館
在長江上冬顯夏隱了1200多年的「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白鶴梁題刻,18日建成為中國首個水下博物館,人們可以隨時來此一睹其千古風姿。
位於長江江心的白鶴梁題刻石樑全長約1600米、寬約25米,共165段,18尾石魚雕刻記錄了1200多年來72個枯水年份長江水位資料,歷代文人墨客留下3萬多字真跡題刻,被譽為「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和「水下碑林」。
新建成的「無壓容器」水下博物館的建造方案,是由75歲的中國工程院院士葛修潤提出的。其核心是利用工程壓力原理,在白鶴梁題刻比較集中的中段東頭70米左右的上面,修建一個內外都有水的無壓力保護殼體,將長江水經過過濾後再注入保護殼體內。
水下博物館的建成使得三五年江水退潮時才得見一次的白鶴梁題刻可以隨時「歡迎」世人。遊客在長江岸邊的陳列館內可操縱水下28個攝像頭實時觀看題刻,還可通過約90米的隧道式自動扶梯,下到40米的江底,穿過140米的水平交通廊道,在保護體內長約77米的參觀廊道中,透過23個參觀窗口盡情欣賞。遊客甚至還可以在蛙人的陪伴下,通過減壓艙進入保護體內,與題刻「親密接觸」。
這一結果來之不易,10多年來,中國38家單位和機構參與了白鶴梁水下博物館的設計、施工等工作,總投資達1.89億元。
由於工程難度大和時間緊迫,為確保工程順利完成,白鶴梁水下博物館廣泛運用和創新了許多中國乃至國際上的高新技術,包括第一次採用LED光芯照明系統、第一次在基本建設中採用不燃電纜、第一次採用水下循環水系統,以及水下施工中的諸多創新技術。
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榮譽館長、三峽重慶庫區文物保護領導小組組長王川平說,白鶴梁題刻水下博物館是三峽庫區文物中工程最複雜、科技含量最高、投資最大、涉及學科最多、參加院士最多的保護工程,在中國乃至全世界而言也有重要創新和借鑒意義。
1974年巴黎召開的國際水文工作會議上,白鶴梁的科學價值得到世界公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稱其是「保存完好的世界唯一古代水文站」。2006年底,白鶴梁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現已列入中國預備申報名錄。
葛修潤院士說,白鶴梁題刻是長江水文、區域及全球氣候變化的重要歷史水文資料,也是中國乃至世界上目前所發現的時間最早、延續時間最長、數量最多的枯水水文題刻,只有原址水下保護才能最大限度地保存其各方價值。而且白鶴梁題刻還有很多謎尚未解開,應該原樣保存下去,留待後人去研究。
白鶴梁水下博物館的建成開放,標誌著三峽庫區大規模文物保護工作進入尾聲。四大「國寶」中的張飛廟、大昌古鎮和石寶寨已於白鶴梁之前陸續建成開放,庫區各區縣博物館也大多完工,三峽博物館群雛形初現。
在地下文物保護方面,截至目前,發掘面積已超過126萬平方米,出土文物超過15萬件,其中珍貴文物1萬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