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澳科學家發現印尼小矮人並非新人種 | 陽光歷史

 

A-A+

[圖文]澳科學家發現印尼小矮人並非新人種

2015年12月14日 考古發現-短篇 暫無評論 閱讀 478 次


科學家證實印尼小矮人患有先天甲狀腺發育不全或功能低下的克汀病



印尼小矮人復原圖

據美國每日科學網3月7日報道,近日來自澳洲的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研究人員發表文章稱:科學家對印尼小矮人的結論存在重大錯誤,印尼小矮人並不是新人種,而是明顯的嚴重缺碘,及患有先天甲狀腺發育不全或功能低下的克汀病(呆小症)。


2004年,一支由澳洲和印尼研究人員組成的研究小組宣佈了此項人類進化史上的重大發現,並將這種原始人類(印尼小矮人)命名為「弗洛裡斯人」,以支持這是原始人類的新物種。他們的觀點認為,一批智人在近100萬年前到達弗洛裡斯島定居下來,但是現代人類中卻沒有這支原始人類的後代。它們似乎被世界所拋棄,為了適應獲得食物,它們在進化歷程中逐漸變得矮小,石製工具和動物骨骼殘骸表明它們懂得捕獵、製造工具和屠殺獵物。


化石發現之後澳洲的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研究人員進行了一項全球範圍內的課題討論,該課題是關於印度尼西亞弗洛裡斯小島矮人化石的來源問題。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的研究人員在經過細緻分析後,認為這種身材矮小的洞穴居住人類可能是智人的一種,但是由於懷孕期間缺少碘導致智力呆滯行動遲緩。皮特·奧伯豪森(Peter Obendorf)博士和本·科福爾德(Ben Kefford)博士與西澳大學的查爾斯·奧赫納德(Charles Oxnard)教授共同在英國皇家學會會報的生物科學上發表了相關文章稱:印尼矮人就是智人,並不是人類進化的新人種,但是它們出生時沒有先天甲狀腺,由於懷孕期間缺少碘導致患上了先天性「克汀病」。因此造成化石明顯小於正常人。


據悉,在2004年發現的小矮人化石在科學界看來代表著一種全新的物種。奧伯豪森博士則提出了反對意見,他認為從化石上擁有的現代人骨骼來看,它實際上就屬於人類,而體形的矮小則是嚴重碘缺乏的症狀。奧伯豪森博士還表示,「矮小症的症狀和這些化石的特徵非常接近」。「這樣嚴重的呆小症是因為在胚胎在母體時碘的攝入量嚴重不足,加上各種環境因素所導致,例如食物中含有氰化物,還有血清中硫氰酸鹽成份的增加」「呆小症患者的身高不會超過1米,他們的骨骼同正常人相比也有明顯的區別。」「我們的研究結果顯示,這些化石並非是一個新的物種,他們應該是患有碘缺乏症的人類」。奧伯豪森博士和奧赫納德博士是參加過澳洲人類生物學會議後開始這項研究工作的,會議中來自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的研究人員注意到這些在印尼弗洛裡斯發現的矮人化石圖片和呆小症患者的圖片有相似之處。科福爾德博士在一年後也加入了該課題的討論,他主要從事研究環境和氣候對人類進化影響的多變量分析方面的工作。


呆小症又稱「克汀病」。是一種先天甲狀腺發育不全或功能低下造成幼兒發育障礙的代謝性疾病。通過提高食物中的碘含量,呆小症這一病例在西方社會中已經被大面積的消除了。不過在發展中國家,因為環境所導致的人體碘缺乏病例仍時有發生。奧赫納德博士說,大多數研究人員在分析弗洛裡斯的小矮人化石時,都側重從遺傳學上來解釋該化石的明顯特徵。「他們都是從進化的角度來審視這些化石。」,「我們的看法是,這些特徵是由環境因素造成的。」奧伯豪森博士還表示,這同弗洛裡斯當地居民世代相傳的說法不謀而合,他們口中的「小矮人」具有和呆小症患者明顯相同的特徵。




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的研究人員在經過細緻分析後,認為這種身材矮小的洞穴居住人類可能是智人的一種,但是由於懷孕期間缺少碘導致智力呆滯行動遲緩。


標籤: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