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蠡與韓信的悲慘命運:忠臣為何都沒有好下場? | 陽光歷史

 

A-A+

范蠡與韓信的悲慘命運:忠臣為何都沒有好下場?

2015年09月28日 史海秘辛 暫無評論 閱讀 706 次

  范蠡與韓信:《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記載,范蠡為勾踐謀劃二十餘年,滅掉了吳國,報了會稽之恥,繼而稱霸中原。可勾踐復興越國後,因功封為上將軍的范蠡卻及時逃走了。他逃到齊國時寫了一封信給越國的宰相文仲,勸這位與范蠡一同輔佐勾踐的功臣趕快逃走。信上說:「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為人長頸鳥嘴,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子何不去?」

  文仲自覺滅吳功高,越王勾踐不會虧待他,故不聽范蠡勸告繼續留下侍奉勾踐。不久果然被勾踐不容,受賜劍自刎而死。這樣悲慘的下場,兩百五十年後,忠於劉邦、不肯謀反的韓信與之如出一轍。據此,後人創作了一副對聯紀念之:狡兔死,走狗烹,古往今來只韓信。飛鳥盡,良弓藏,激流勇退有范蠡。

  這副對聯也有另一種版本是:狡兔死,走狗烹,古往今來只韓信。功業成,身亦退,尋仙訪道有張良。對聯裡的韓信,就是指幫助劉邦奪得大漢天下的一代名將韓信。據說他在被劉邦妻子呂後誘殺之前,也發出了類似「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的浩歎。韓信的這種感歎世人都不難理解,因為劉邦如若沒有拜軍事天才韓信為大將軍,就不可能打敗兵強馬壯、實力遠遠大過自己的項羽,大漢政權也就無從建立。


  可功高震主的韓信卻被呂後、蕭何騙至長樂宮懸鐘室,吞下身首異處的苦果,也留下了「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的經典成語。請看司馬遷在《史記·淮陰侯列傳》的詳細記載:呂後欲召,恐其黨不就,乃與蕭相國謀,詐令人從上所來,言豨已得死,列侯腢臣皆賀。相國紿信曰:「雖疾,強入賀。」信入,呂後使武士縛信,斬之長樂鐘室。信方斬,曰:「吾悔不用蒯通之計,乃為兒女子所詐,豈非天哉!」遂夷信三族。

  如果當初韓信聽從謀士蒯通的計策,取劉邦而代之,中國的歷史將會出現怎樣一種全新篇章?韓信慘劇到此為止,我們回頭還來說識時務的范蠡。

  據民間傳說,范蠡當年逃走時,攜美女西施一起隱居齊國,改姓名為「鴟夷子皮」——指古代牛皮做的酒器。為安全計,范蠡又遷徙至陶——今山東省菏澤市定陶縣西北,繼續經商治產,「十九年中三致千金」,終成巨富,自號「陶朱公」,高壽而善終。因為范蠡足智多謀,經商有道,廣為世人知,後代許多生意人都供奉他的塑像,尊陶朱公為民間財神——中國商人的聖祖。已故作家沈從文老家鳳凰古城有一戶人家曾貼出一副對聯總結道:

  范蠡識務成巨賈悟空求佛得真經。

  本來,寫到這裡,可以畫上句號了。可是我轉念一想,還有話說。嚴格地說,范蠡、文仲、韓信三人,文仲和韓信是鐵心不二的忠臣,范蠡雖然不算叛臣,至少也不能算忠臣吧?可是作為「認死理」的忠臣的文仲、韓信,最終下場卻是身首異處;而「識時務」的范蠡中途脫逃,最終結果卻攜得美人歸,賺得是缽滿盆滿,千百年來受人景仰。再聯想到中國歷史上,似乎忠臣都沒有好結果,就連忠言都感覺逆耳,有時天下的道理真是說不通。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