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玉祥一生變節8次:揭秘軍閥馮玉祥的倒戈人生
馮玉祥(1882.11.6—1948.9.1),中華民國高級將領,西北系軍閥首領。譜名基善,表字煥章。原籍安徽省巢縣(今巢湖市)夏閣鎮竹柯村,生於直隸保定府(今河北省保定市)。中華民國北京政府陸軍上將,國民革命軍陸軍一級上將軍銜。一生八次倒戈,被稱為「倒戈將軍」。
馮玉祥的父親馮有茂,1845年生於安徽巢縣竹柯村,家庭赤貧,馮玉祥的父親做了一個泥瓦匠,馮玉祥的伯父與三叔做了裁縫,馮玉祥的四叔是佃農。太平天國運動席捲到安徽時,馮玉祥的父親外出逃荒,投靠一家地主做傭工,陪著地主家的少爺學武學,考武舉,結果馮玉祥的父親考中了武庠(官辦武學),畢業於投身淮軍將領劉銘傳的「銘軍」,在差遣隊當差,後來慢慢地升到哨長和哨官,參加了平定陝甘回亂,之後隨左宗棠進軍新疆。隨軍從新疆調防內地進駐山東濟寧。
馮有茂在濟寧與當地婦女遊氏結婚,次年生長子馮基道,後來一共生了七個兒子,其中馮玉祥是次子。長子出世次年,銘軍解散,當時因為生活艱難,營養不足,七個兒子死了五個。文盲的馮有茂南下回老家,考武舉未成,不得已,又重新入伍,隨淮軍至直隸青縣興集鎮。1882年,即光緒八年秋天,生下了馮玉祥,當時按族譜起名為馮基善。這時李鴻章為直隸總督,淮軍在保定府「五營練軍」,馮有茂攜家到保定府,因此保定成了馮玉祥兒童時代的養育之地,第二故鄉。馮玉祥一生都是保定府口音。馮玉祥的父母早年都染有鴉片的嗜好。這在清末,已成為一種最普遍的風氣,尤其是軍政界,簡直無人不吸。
1891年農曆九月,馮玉祥的哥哥補上一份綠營的馬兵的空缺從軍,馮玉祥接替其哥哥的位子進入村裡的私塾讀書,本來馮家只打算供養長子讀書。馮玉祥開蒙後練習寫字,家貧買不起紙筆,於是就用一根細竹管,頂端扎上一束麻,蘸著稀薄的黃泥,在方磚上練習寫字。馮有茂千方百計想把次子也補上一個兵額,以緩解家庭經濟窘迫。
光緒18年(1892年),營裡有一個兵額,苗管帶決定補給馮有茂的次子,當時怕耽誤了時刻,被別人搶去兵額,來不及問馮有茂次子的名字,就給直接編造了一個名字「馮玉祥」登記入冊。從此,馮基善就更名為馮玉祥,11歲,不用隨營操練,發餉時到營中應名領餉外(步兵,每月3兩6錢銀子),其餘時間仍在家中過活。這在保定府的淮軍,叫做「恩餉」。
12歲時,結束了1年零3個月的私塾教育,入保定練軍營拿槍操練。後來馮玉祥的父親因傷丟了差事,斷了經濟來源。馮玉祥為了多掙一點銀子,就四年如一日在教場練喊隊列口令想成為傳令教習,結果練出一副驚人的大嗓門。
馮玉祥清末1896年加入淮軍,1902年改投袁世凱的武衛右軍。1911年擔任由武衛右軍改編而成的新編陸軍第二十鎮第八十標第三營管帶,曾參與灤州起義。
1891年農曆九月,馮玉祥的哥哥補上一份綠營的馬兵的空缺從軍,馮玉祥接替其哥哥的位子進入村裡的私塾讀書,本來馮家只打算供養長子讀書。馮玉祥開蒙後練習寫字,家貧買不起紙筆,於是就用一根細竹管,頂端扎上一束麻,蘸著稀薄的黃泥,在方磚上練習寫字。馮有茂千方百計想把次子也補上一個兵額,以緩解家庭經濟窘迫。
光緒18年(1892年),營裡有一個兵額,苗管帶決定補給馮有茂的次子,當時怕耽誤了時刻,被別人搶去兵額,來不及問馮有茂次子的名字,就給直接編造了一個名字「馮玉祥」登記入冊。從此,馮基善就更名為馮玉祥,11歲,不用隨營操練,發餉時到營中應名領餉外(步兵,每月3兩6錢銀子),其餘時間仍在家中過活。這在保定府的淮軍,叫做「恩餉」。
12歲時,結束了1年零3個月的私塾教育,入保定練軍營拿槍操練。後來馮玉祥的父親因傷丟了差事,斷了經濟來源。馮玉祥為了多掙一點銀子,就四年如一日在教場練喊隊列口令想成為傳令教習,結果練出一副驚人的大嗓門。
馮玉祥清末1896年加入淮軍,1902年改投袁世凱的武衛右軍。1911年擔任由武衛右軍改編而成的新編陸軍第二十鎮第八十標第三營管帶,曾參與灤州起義。
1914年7月馮玉祥任陸軍第7師第14旅旅長,參加鎮壓白朗起義。9月任陸軍第16混成旅旅長。1915年奉令率部入川與討袁的蔡鍔所部護國軍作戰,曾一度擊敗蔡鍔,獲袁世凱頒發三等男爵。後暗中與蔡鍔聯絡,於1916年3月議和停戰。1917年4月被免去第16混成旅旅長職,7月率舊部響應段祺瑞的討伐張勳復辟,復任第16混成旅旅長。1918年2月率部南下攻打孫中山的護法軍,在湖北武穴通電主和,被免職留任。6月率部攻佔湖南常德後,被撤銷免職處分,11月任湘西鎮守使。
1921年8月任陸軍第11師師長,從屬直系軍閥,率其部隊入陝西,在陝西督軍閻相文自殺之後,接任陝西督軍,並以此地為地盤擴充,受到蘇聯大力支持壯大,其軍隊因此被稱為「西北軍」。1922年第一次直奉戰爭中,出潼關,擊敗河南督軍趙倜,任河南督軍,因殺降將寶德全,被撤河南督軍,赴京改任陸軍檢閱使。
1924年10月第二次直奉戰爭時,負責在熱河一路抵抗奉軍,在參戰途中,接受張學良50萬銀元的賄賂,率軍返回北京,發動北京政變,囚禁總統曹錕,推翻北洋政府,脫離北洋軍系,改編所部為「國民軍」,電請孫文北上。導致山海關一路的吳佩孚失敗。於11月5日逐溥儀出宮。因無法抗拒直、奉系軍閥的壓力請來段祺瑞主政,遭到排擠。
馮玉祥1925年底馮玉祥參加反奉戰爭,1926年1月1日通電下野,赴包頭。4月9日國民軍再度發動政變,逼走段祺瑞,釋放曹錕,但軍事上失利,不得不撤出北京,在南口堅守。5月馮赴蘇聯考察,同年8月回國。國民軍在南口堅守四個月後,於8月退回西北,9月17日馮在綏遠五原誓師,任國民革命軍聯軍(後改國民革命軍第二集團軍)司令,宣佈所部加入國民黨。在擊潰劉鎮華的鎮嵩軍之後,率領西北軍出潼關參加北伐,為國民革命軍指揮官之一。1927年4月寧漢分裂之後,先在鄭州與汪精衛會面,後在徐州與蔣中正會面,最後選擇與南京蔣中正合作,清除內部的中國共產黨人。
1927年,篤信基督教的馮玉祥在河南廢寺逐僧,將大相國寺改成市場。並發動全省毀佛運動,所有比丘、比丘尼一律驅逐。所有寺產沒收,寺院改為學校,或作救濟院、圖書館,或成為娛樂場所。繼河南之後,直、魯、秦等地,也都紛紛跟從,華北佛教因此幾乎衰絕。
1929年4月,馮玉祥不滿國軍編遣會議比例式裁兵原則的決議,稱病離開南京。5月14日於潼關出任「護黨救國軍西北軍」總司令,但迅速被南京方面內外夾攻而失敗,被迫離職前往山西。
1930年,聯同閻錫山、李宗仁等與蔣中正對抗,引發中原大戰,兵敗後隱居山東泰山。10月,馮玉祥通電下野。
1933年5月26日,與吉鴻昌、方振武、佟麟閣在察哈爾張家口建立察哈爾民眾抗日同盟軍,任總司令,時任察省主席的部將宋哲元並不支持,但又不便反對,因而離職,之後馮率軍攻下由親日軍隊佔領的多倫,引起一陣騷動。惟因實力不足且北平軍事委員會分會方面也派遣涂思宗及徐思賢先生,策反馮系將領與給予番號,因此,馮玉祥忖於大勢已去,遂電請北平軍分會派員整編,願意將抗日同盟軍旗幟放下,1933年6月9日北平軍分會代表涂思宗及徐思賢抵張家口,馮玉祥親迎並請自圖書館由塗將軍擔任主席舉行整編會議,商討善後事宜後返魯。
抗日戰爭時任國防最高委員會常委,第三、第六戰區司令長官,不久被蔣中正撤職。1946年赴美國考察水利,並發表反蔣言論。1948年參加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任中央政治委員會主任。最終與以蔣介石為總裁及主席(總統)的國民黨中央及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徹底決裂。
1948年接受中國共產黨的邀請,搭蘇聯輪船「勝利」號,由美返國參加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8月22日,不幸中途因輪船出事而於黑海遇難,「勝利」號正向敖德薩港口進發時,輪上失火,馮玉祥被煙熏窒息致死,與女兒馮曉達一起罹難,享年66歲,其墓位於泰山西麓。
馮玉祥曾多次謀害政敵,張建功、郭堅、馬廷勷、徐樹錚等人均為其所暗殺。
1917年馮氏皈依基督教並受洗,還利用宗教力量來控制軍隊,故有「基督將軍」的稱號。
馮玉祥,蔣介石和閻錫山的合影
1953年時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總理的周恩來在馮玉祥骨灰安放儀式上評價:「馮玉祥將軍是一位從舊軍人轉變而成的堅定的民主主義戰士;雖然和所有的歷史人物一樣,由於政治視野的局限,在他身上不可避免地存在這樣那樣的缺陷,但是,瑕不掩瑜,馮玉祥將軍為中國民主事業的貢獻,將是永垂不朽的。」
1959年的廬山會議上,林彪稱彭德懷「是野心家、陰謀家、偽君子、是馮玉祥式的人物。」
1982年烏蘭夫(次年擔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副主席)在馮玉祥誕辰100週年紀念大會上評價:「馮玉祥將軍是一位傑出的愛國主義者,可敬的民主鬥士,著名的軍事家和政治家,中國共產黨的真摯朋友。」
馮玉祥雖身材魁梧,但膽子極小。曾在抗戰中與其共同作戰的張發奎、白崇禧等人,均在回憶錄中敘述馮因過度懼怕日本空軍空襲而鬧出笑話之事。
由於馮氏一生中時常背主倒戈,因此有人將其字「煥章」改為「換章」(換章意即打麻將換牌之意),以諷刺其經常倒戈的行為。他還有「倒戈將軍」和「植樹將軍」的稱號。
對於馮玉祥的倒戈次數,目前已經有很多歷史學家和研究者進行更正,馮玉祥一生倒戈的次數準確的應該是八次,依次為:
第一次 灤州起義 倒滿清
第二次 護國運動 倒袁世凱
第三次 武穴停兵 倒段祺瑞
第四次 北京政變 倒吳佩孚
第五次 反奉戰爭 倒張作霖
第六次 五原誓師 倒北洋
第七次 國共分裂 倒共產黨
第八次 中原大戰 倒蔣介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