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治為什麼要殺長孫無忌 | 陽光歷史

 

A-A+

李治為什麼要殺長孫無忌

2015年03月25日 唐朝皇帝, 風雲人物 暫無評論 閱讀 1,323 次

  李治對長孫無忌謀反一事最終同意許敬宗等人的話,將長孫無忌判為亂臣賊子,長孫無忌侍奉兩朝帝王,輔政三十年,最終被親侄子當作叛賊處死,原因很多,下面我簡單的分析一下。首先,長孫無忌遭到武則天的憎惡,原因在於長孫無忌雖深受皇室賞賜,但一直反對武則天攝政,成了武則天謀奪帝位的重大阻礙。另外在廢除皇后這件事上長孫無忌也中立不言,雖說許敬宗多次勸說他投奔武後,長孫無忌每次都不給許敬宗好臉色,這又使他樹下了另一個敵人——許敬宗。而在後來的一系列政治鬥爭中,許敬宗成了執行謀害長孫無忌陰謀的主要人物。武則天被封為皇后,長孫無忌自己也深感已處於危險境地,內心十分不安。而實際上,武則天已經秘密命令許敬宗尋找他的失誤而乘機陷害他。恰巧,此時有人告韋季芳、李巢成立朋黨,密謀造反,朝廷派遣許敬宗抓捕他們,季芳在這過程中不小心被傷,被許敬宗抓住機會,誣蔑說「季芳欲與無忌構陷忠良近戚,使權歸無忌,伺隙謀反。李治聽了大驚,認為親舅舅絕對不會顛覆朝廷的,於是「舅為小人所間」,這個時候的李治還心念對舅舅的信任,但經過許敬宗的一番雄辯,李治就相信了讒言。從這可以看出是許敬宗的強勢的辯駁使李治不得不相信他的話。但從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李治缺乏自主判斷能力,他不能很好地根據事實以及他對一個人的理解來看待事實,在這也就是他缺乏對舅舅長孫無忌的信任,缺乏主觀判斷能力,雖說許敬宗擁有強勢的口才,旁徵博引,令旁人不得不相信他說的話。

  另外我認為許敬宗之所以能說服李治處置長孫無忌,是因為他抓住了李治的弱點,即容易受他人影響,這也是武則天得以順利地剷除王皇后和蕭淑妃的原因,李治聽完許敬宗的辯駁後,心驚膽戰,竟然「泣曰:我家不幸,親戚間屢有異志,往年高陽公主與房遺愛謀反」,一個皇帝聽完臣子的話,竟然哭泣,這足以看出李治是多麼的軟弱,內心軟弱容易受他人影響,許敬宗充分利用了這一點,舉了一系列的例子,故意恐嚇李治,讓他因害怕盡快處置長孫無忌,除去心頭一恨。許敬宗舉例宇文化及顛覆隋朝;薄昭因犯殺人罪,漢文帝穿素服泣而殺之;王莽、司馬懿權大位重,威脅朝政。這三個例子從正反兩方面威脅李治,另他知道不處罰長孫無忌的後果多麼嚴重。

  實際上,在這點上,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李治身為一代帝王,不可避免的會十分注重權位,所有帝王最不能容忍的就是謀反篡權之徒,篡權就意味著自己的切身利益遭到破壞,此時即使是親兄弟也會毫不留情地殺害的。李治雖說是軟弱之人,但一旦涉及到切身利益,他會變得十分清醒與明智,加上許敬宗「當斷不斷,反受其亂。安危之機,間不容髮」的威脅,李治這個軟弱的皇帝也就相信了許敬宗的話。可能我們會產生這樣一種懷疑,也許李治本身就想剷除無忌,但出於倫理的約束以及李治尚未掌握無忌的罪證,李治此時同意許敬宗的話事實上是因為許敬宗的誣蔑恰好符合李治的意願所以他就將計就計,正好利用這次機會剷除眼中釘。如果這可能的話,也許是因為無忌掌握國家大權手握兵權,威脅到他的統治。我認為,在這點上,我不太同意。因為首先從李治的性格上講,李治生性軟弱,缺乏帝王的風範,缺乏那種狠勁與果敢,他不是武則天,也許武則天在對待政敵上決不手軟,但

  我們不能說李治有那種果敢與魄力迅速地對無忌採取措施。李治的性格軟弱可以從這句話中得出,李治聽完許敬宗的話,竟然「泣曰:我家不幸。」,從這句話我們可以看出李治並非一個十分強悍的帝王,面對困難,面對政敵,他表現出來的並不是要馬上解決問題,而是愚蠢地在那哭泣,這未免有點愚昧,換了武則天,她勢必會馬上將敵手擊敗,絲毫不拖沓。另外李治自小體質不好,體弱多病,一個體弱多病的人向來就是軟弱不決斷的人。另外,從廢除王皇后及蕭淑妃這件事上,也可以看出李治的軟弱。身為皇帝,他對皇后及妃子的廢除,竟然要看武則天的顏色,同時在兩人被關入暗室中後,李治雖想救兩人,但在武則天的一番痛罵後,竟然自認錯誤,不再提那事,悲哀啊,武則天的強悍程度遠超過了李治,從反面說明李治的軟弱無能。一個如此無能的人,又怎麼會一心一意地處理朝事呢?體弱多病本就使他將眾多事務交由武則天處理,而事實上,李治對政事並不是特別的感興趣,似乎他待在皇位就是為了那種生活。

  從心理方面講,許敬宗充分抓住了李治的弱點——沒有主見,易受他人影響。許敬宗以「臣昔見宇文化及父述為煬帝所親任,結以婚姻,委以朝政……一夕於江都作亂,……黎明遂傾覆隋朝」,借宇文化及顛覆隋朝為例威脅恐嚇李治,「前事不遠,願陛下速決之!」此時的李治還算清醒,命令許敬宗在沒有弄清事實之前不要亂講,並命令他將事實調查清楚,而準備充分的許敬宗真是為了剷除無忌,想盡辦法啊,他知道李治必會說無忌身為國舅應該不會做出叛逆之事的,就利用這一點,先下手為強,他先充當好人,假裝自己也認為無忌為國家元老,哪會做出如此大逆不道之事呢,這就讓李治無話好說,就只能聽許敬宗的一派胡言了。此時的李治還只是半信半疑,並作為一個孝子,他說即使舅舅做出這等事自己也不忍心殺他,而許敬宗是不達目的不罷休啊,他此後又靈活的運用史實,漢文帝的親舅舅只是犯了殺人罪,漢文帝便穿著孝服殺了薄昭,舉這個例子許敬宗是在暗示漢文帝一代明君在法律面前沒有親疏之分,一律按法律行事,

  自己身為一代君主也應該學習明君的做法,即使是舅舅犯了殺人罪也應該嚴懲,何況是謀逆罪,這在很大程度上給李治很大壓力,這就迫使李治不得不用平常人的態度對待親舅舅。倘若李治還是不聽許敬宗的話,也就說明李治跟歷史上的昏君沒什麼兩樣,這就可能使李治留下昏君的把柄。宇文化及與薄昭的例子從正反兩方面證明了許敬宗的觀點,在政權上不能有任何妥協,政治上沒有親情。同時也就達到了他的目的,迫使李治同意嚴懲無忌。

  長孫無忌的強大支撐李治就這樣慢慢地偏向許敬宗一方,此時的無忌已不能和武則天對抗了。而就在無忌被誣蔑為叛賊時,他的支持者褚遂良、韓瑗、柳塽也被誣蔑,三人均被免除官位,此外與這三人有牽連的官員都被貶謫,甚至殺害。可見武則天勢必要將無忌的勢力削除,斬草除根。此時的無忌已毫無援助,他對武則天的攻擊已經無力回擊,只能含淚等待死期。

  而又回到前面,李治為何要殺害無忌呢?除了許敬宗的強勢的辯駁外,還有沒有其他的原因呢?

  我認為,這裡牽涉到李治的自信問題。李治對無忌是否忠實於自己不自信,他對臣子瞭解不夠。倘若李治夠自信,他就不會相信許敬宗的讒言,相反他會調查許敬宗的動機。如果李治對自己的朝廷又足夠的把握程度,在亂臣賊子這件事上,便不會慌亂,而很明顯,在聽到許敬宗說無忌謀逆的時候,李治十分慌亂,只是一味地感慨為何會出現亂臣賊子,而且是皇室內部呢。這就很好的說明李治由於對朝廷的掌握程度不夠,缺乏自己在出現亂臣賊子的情況下必會取得勝利的自信。而且他也觀察到無忌在朝中的威望很高,又手握兵權,他確實十分擔心無忌會反叛,威脅到自己。而且事實上,倘若無忌真的叛亂,他是很有可能會成功的,這也就是李治所擔心的,所以在許敬宗誣蔑無忌的時候,李治也想到這一點,可能李治就是為了乘機剷除威脅統治的無忌。從這方面也可以說是李治和無忌兩人之間本身就存在利害關係導致了無忌後來的孤立無援,最終被迫自殺。

  李治這個人,軟弱、不果敢、缺乏作為政治家的暴力,但同時他又有平常人的孝順,平常人的心態,即遇到危害自己利益的事務會本能地做出反抗,這就使得他在對待無忌這件事上,猶豫不決,但最終還是選擇了保護自己,放棄無忌。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