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曆十五年有一件值得注意的事情,就是當年的「京察」,加劇了因國本之爭引發的君臣關係緊張,以及文臣之間的門戶爭鬥。後來興辦東林書院、成為士人意見領袖的顧憲成這一年浮出水面。
所謂京察,是明朝對在京官員的一種考核制度。京官六年一考察,逢巳、亥年進行,京外官員三年一考察,萬曆十五年的京察史稱「丁亥大計」。考察由吏部和都察院共同主持。五品以下由有司考察,不稱職的降罰有差;四...
宋石男:東林黨人分權運動與明朝滅亡
晚明黨社之風甚盛,舉凡東林黨、浙黨、復社、幾社、山左大社、望社、武林讀書社、南園詩社等,大小數十家,延綿數十年。本文單取東林黨及有小東林黨之稱的復社,二者均為當時影響力最巨之「士人共同體」,其成員也有淵源相承之勢。 通常學者研究晚明黨社,主要集中在其黨爭情勢、組織架構、人員生平,間及其言論行為對當時後世之影響,本文只想集矢一點,那就是晚明黨社實質上乃是一種士人對中央集...
兩分鐘讀懂明朝黨爭的來龍去脈 如何評價東林黨?
明神宗時期,神宗長時間不上朝理政,久居深宮過著"每夕必飲,每飲必醉,每醉必怒」的生活,身邊的侍者辦事稍不稱意"輒斃杖下"。且又極其貪婪,恨不得把天下財貨都搜刮進宮中供其揮霍。把大批太監派作"礦使」、"稅監」前往各地橫徵暴斂,搞得民怨沸騰。他把朝廷官員的任免都丟在一邊,使在職的官吏無法得到陞遷,空缺的職位難以及時補充。最糟糕的時候,六部的尚書只有一位,都御史10年不補。當時有一...
東林黨誤遼事:一味的掣肘熊廷弼和袁應泰兵敗
1,熊廷弼的前期作為
萬曆四十七年,在與後金軍的薩爾滸之戰中,經略楊鎬指揮的大軍慘敗,從此明朝力量大衰,在遼東失去優勢,不得不由進攻轉為防禦。戰後,經廷議,擢升熊廷弼為兵部右侍郎兼右僉都御史,代楊鎬為遼東經略,至此熊廷弼便開始了在遼東的軍事生涯。
其時開原、鐵嶺相繼失陷,瀋陽軍民紛紛逃奔。熊廷弼到任後,逮捕了準備逃跑的知州李尚皓,斬殺逃將劉遇節等,以求穩定軍心。...
天啟六君子案:魏忠賢剷除楊漣為解決東林黨首戰
天啟五年(1625)四月的某一天,司禮監秉筆太監魏忠賢將大理寺丞徐大化找到自己的值房面授機宜。要他借熊廷弼案,對楊漣、左光斗等六人實行栽贓。當天晚上,徐大化就寫出彈劾楊漣等六人的奏章,第二天送至御前。
魏忠賢本是河北肅寧縣一個混混,在當地小有名氣,後來因賭博輸得精光,竟到了上無片瓦下無寸土的地步。萬般無奈,只得自閹,托人走後門,入宮當了一名小火者。現在,我們將淨身入宮服務的人,...
大明朝亡於所謂正人君子之手:東林黨誤國
大明朝之亡,除了慣常說的政治、軍事、經濟等原因之外,還有很大一個原因是亡於一個字,便是那個正人君子的「正」字。
自明成祖作序頒布理學之《五經大全》、《四書大全》、《性理大全》起,大明朝開始「家孔孟而戶程朱」,「八股行而古學棄,《大全》出而經學亡」。到明中葉和明季,一群腐儒更是走火入魔,不斷地推波助瀾,幾乎完全屏棄了中國自秦漢以來「內聖...
東林黨愛國?其作為只是排斥一切非東林黨勢力
東林黨一貫的鬥爭策略就是把所有異己都貶斥為奸佞,東林黨的大哥大左光斗有句名言:「若非同道即為仇敵!」——看看這就是那個被大肆歌頌的左光斗,顯然是對人不對事,不僅如此還自以為是。一開始魏忠賢懾於東林黨地威勢還曾給左、楊送儀金但也被東林黨傲饅地回絕了。接下來齊、楚、浙黨和不少騎牆派官員都被東林黨整了個半死,他們為了保住前程就統統投奔魏忠賢去了。等東林黨衝著魏忠賢亮出刀後,所謂...
東林黨和三黨及閹黨之爭:亡國的明朝政治鬥爭
在萬曆「爭國本」事件中,和萬曆帝抗爭得最強硬的那批名儒士大夫們,後來大多成了赫赫有名的東林黨人,並且多是其中的中堅分子。
這「東林黨」在明季政治格局中,乃是不可不書的重要一筆。
關於東林黨形成的時間,一直有兩說,一說是萬曆二十二年(1594年),一說是萬曆三十二年(1604年),兩說的年份差距比較大。其實這兩說都有各自的道理,區別只在於看以什麼標準來區分而已。
事實上東...
趙丹陽:東林黨爭是隱沒的明亡真相
東林黨爭概指明末東林黨(及其骨血——復社)與宦黨、浙黨、齊黨、楚黨、昆黨、宣黨之爭。明萬歷時起,朝政日趨腐敗,黨派林立,黨爭迭起。在這些黨派中,最先以浙黨勢力較大,浙黨首領沈一貫、方從哲都先後出任內閣首輔,在朝當政。後經「梃擊」、「紅丸、「移宮」三案之後,光宗朱常洛即位,東林黨因擁立有功而勢力大盛。浙黨落敗,轉而投效閹宦首腦魏忠賢。 說起魏忠賢這個人,在羽翼未豐、初得恩寵...
誰搞亡了明朝?東林黨瘋狂的「偷稅漏稅」
1644年農曆甲申年三月,闖王李自成的大軍攻破北京,三十五歲的崇禎皇帝讓太監敲響緊急狀態下召集官兵勤王的大鐘。可平時那些在朝廷上慷慨激昂的東林黨,無一人出現,早就作鳥獸散了。只有太監王承恩陪在旁邊。真正成了孤家寡人吊死在紫禁城北面煤山一棵槐樹上。
崇禎吊死的時候,太監的評價是「若魏忠賢還在,天下本不會如此的。」文官的評價是:「獨夫授首,何足道哉!」
崇禎皇帝對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