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紙貴的主人公左思太沖的簡介與資料 | 陽光歷史

 

A-A+

洛陽紙貴的主人公左思太沖的簡介與資料

2017年02月02日 成語典故 暫無評論 閱讀 75 次

  洛陽紙貴的主人公是誰呢?洛陽紙貴的主人公是左思,字太沖,生於250年,死於305年,齊國臨淄(今山東淄博)人。是西晉當時著名的文學家,其作品《三都賦》頗被當時稱頌,造成「洛陽紙貴」。左思自幼其貌不揚卻才華出眾。晉武帝時,因妹左棻被選入宮,舉家遷居洛陽,任秘書郎。晉惠帝時,依附權貴賈謐,為文人集團「二十四友」的重要成員。永康元年(300年),因賈謐被誅,遂退居宜春裡,專心著述。後齊王司馬冏召為記室督,不就。太安二年(303年),因張方進攻洛陽而移居冀州,不久病逝。

  洛陽紙貴,中國古代成語,原指西晉都城洛陽之紙,因大家爭相傳抄左思的作品《三都賦》,以至一時供不應求,貨缺而貴。後喻作品為世所重,風行一時,流傳甚廣。出自《晉書·左思傳》:「於是豪貴之家競相傳寫,洛陽為之紙貴。」

  

洛陽紙貴的主人公左思太沖的簡介與資料


  出處:《晉書·文苑·左思傳》:「於是豪貴之家競相傳寫,洛陽為之紙貴。」

  釋義:比喻作品有價值,廣為流傳。洛陽紙貴,我國古代成語,原指洛陽之紙,一時求多於供,貨缺而貴。後喻作品為世所重,風行一時,流傳甚廣,常用此語。

  近義:有口皆碑、交口稱譽、有目共賞。

  反義:敬而遠之、棄之敝屣、無人問津

  示例:◎人說「洛陽紙貴」,誰知今日鬧到「長安扇貴」。此時畫的手也酸了,眼也花了。(清·李汝珍《鏡花緣》第七十七回)

  ◎《孽海花》第二回:非不洛陽紙貴,名震一時,總嫌帶著江湖氣。

  ◎宋之問《范陽王輓詞二首》之一:「洛陽今紙貴,猶寫太沖詞。」

  ◎元稹《和王侍郎觀放榜後相賀》:「都中紙貴流傳後,海外金填姓字時。」

  ◎清 柯巖《奇異的書簡》:「自古以來,詩人唱和,贈友明志,常有洛陽紙貴之說。」

  ◎《崑崙》甫一問世,便洛陽紙貴,鳳歌被「鳳迷」們尊稱為「鳳大」。

  歷史典故

  在西晉太康年間出了位很有名的文學家叫左思,他曾做一首《三都賦》在京城洛陽廣為流傳。

  然而,左思寫成《三都賦》卻是歷經很多曲折才得到重視的;沒有伯樂識才,也許這篇《三都賦》便成為一堆廢紙,不得流傳。

  


  在左思小時候,他父親就一直看不起他。父親左雍從一個小官吏慢慢做到御史,他見兒子身材矮小,貌不驚人,說話結巴,倒顯出一副癡癡呆呆的樣子,常常對外人說後悔生了這個兒子。他父親請人教他書法、彈琴,成績都不太好。及至左思成年,左雍還對朋友們說:「左思雖然成年了,可是他掌握的知識和道理,還不如我小時呢。」

  左思不甘心受到這種鄙視,開始發憤學習。當他讀過東漢班固寫的《兩都賦》和張衡寫的《西京賦》,雖然很佩服文中的宏大氣魄,華麗的文辭,寫出了東京洛陽和西京長安的京城氣派,可是也看出了其中虛而不實、大而無當的弊病。從此,他決心依據事實和歷史的發展,寫一篇《三都賦》,把三國時魏都鄴城、蜀都成都、吳都南京寫入賦中。

  為寫《三都賦》,使得筆筆有著落有根據,左思開始收集大量的歷史、地理、物產、風俗人情的資料,大量的書、資料、堆滿了屋子。收集好後,他閉門謝客,開始苦寫。他在一個書紙鋪天蓋地的屋子裡晝夜冥思苦想,常常是好久才推敲出一個滿意的句子。經過十年,這篇凝結著左思甘苦心血的《三都賦》終於寫成了!

  可是,當左思把自己的文章交給別人看時,他卻受到了譏諷。當時一位著名文學家陸機也曾起過寫《三都賦》的念頭,他聽說名不見經傳的左思寫《三都賦》,就挖苦道:「不知天高地厚的小子,竟想超過班固、張衡,太自不量力了!」他還給弟弟陸雲寫信說:「京城裡有位狂妄的傢伙寫《三都賦》,我看他寫成的東西只配給我用來蓋酒罈子!」

  左思的《三都賦》在文學界品評時,那些文人們一見作者是位無名小卒,就根本不予細看,搖頭擺手,把一篇《三都賦》說得一無是處。左思不甘心自己的心血遭到埋沒,找到了著名文學家張華。

  張華先是逐句閱讀了《三都賦》,然後細問了左思的創作動機和經過,當他再回頭來體察句子中的含義和韻味時,不由得為文中的句子深深感動了。他越讀越愛,到後來竟不忍釋手了。他稱讚道:「文章非常好!那些世俗文人只重名氣不重文章,他們的話是不值一提的。皇甫謐先生很有名氣,而且為人正直,讓我和他一起把你的文章推薦給世人!」

  皇甫謐看過《三都賦》以後也是感慨萬千,他對文章予以高度評價,並且欣然提筆為這篇文章寫了序言。他還請來著作郎張載為《三都賦》中的魏都賦做注,請朱中書郎劉逵為蜀都賦和吳都賦做注。劉逵在說明中說道:「世人常常重視古代的東西,而輕視新事物、新成就,這就是《三都賦》開始不傳於世人原因啊!」

  


  在名人作序推薦下,《三都賦》很快風靡了京都,懂得文學之人無一不對它稱讚不已。甚至以前譏笑左思之人--陸機聽說後,也細細閱讀一番,他點頭稱是,連聲說;「寫得太好了,真想不到。」他斷定若自己再寫《三都賦》決不會超過左思,便停筆不寫了。

  同是一篇文章,有人將它貶得一錢不值,有人使之名噪一時。這其中當然有鑒別力高低的區別,可是更重要的是反映了人們是否重視新生力量,能不能慧眼識英才的問題。


標籤: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