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大唐盛世的茶文化!大唐的茶事你知道嗎?
范爺的《武媚娘傳奇》熱播,讓大家的目光又聚焦到這段大唐盛世的歷史。大唐是中華民族的鼎盛時期,在我國的飲茶史上,向來有「茶興於唐,盛於宋」之說。馬上就帶你一起來解密大唐盛世的茶文化!
複雜的唐朝宮廷茶藝
唐人飲茶成風,上起天子,下迄黎民,幾乎所有的人都程度不同地喜歡飲茶,尤其是宮廷飲茶頗具特色。皇帝和臣子們文會時,令宮女隨時以茶湯伺候,君臣在吟詩作對、切磋學問之餘,茶用來解渴潤喉、明目益思。君臣一同品茶,使得文會更加盡興。由於唐代宮廷「任土作貢」,規定將全國各地的名貴特茶以貢品的形式定期向朝廷交納,這就使得當時的宮廷飲茶集天下美茶佳茗於一體,極大地推動了唐代飲茶之風的進一步普及。
大唐君臣清平茶程序繁多,分為備器、鑒賞茶餅、炙茶、碾茶、篩茶、候湯、投鹽、舀湯、置茶兌湯、分茶、敬茶、聞茶、觀色、品茶、謝茶等十六個步驟,是盛唐時期的宮廷茶藝。著名的大唐君臣清平茶說的是唐明皇李隆基邀請大學士李白品嚐全國各地進貢的新茶貢品之事。李白詩性大發,揮毫寫下了千古名篇《清平調三首》。
文士茶道分為備器、淨手、焚香、禮拜、賞茶鑒茶、鑒水、烹茶、聞茶、觀色、謝茶等。受邀參加茶會的文士用彈琴、吹笛、舞劍烘托茶會氣氛和答謝主人。
唐朝後宮的「下午茶」
飲茶習慣在唐代宮廷生活中是不可或缺的一環,甚至是皇室和後宮嬪妃時髦重要的休閒活動,唐代開元以後,朝廷設立了專門生產皇室用茶的貢焙場所,每年春天特別派遣官吏監督製造,為趕上每年清明節的〝清明宴〞,日夜快馬加鞭的送上春茶,〈湖州貢焙新茶〉詩中,就有描述皇后剛出遊踏青回來,準備梳洗一番時,聽到〝急程〞的新茶已送到京城,皇后立即露出笑容,命宮女立刻取來烹茶。
1987年陝西法門寺地宮中,發掘了大量唐代宮廷金銀器,這些專供皇帝御用供佛器物中,有一套幾近完整、無損的金銀茶具十分引人矚目。這套金銀茶具有茶碗、碟、盤、淨水瓶共十六件;據專家考證,這套晚唐宮廷系列茶具,是迄今世界上發現最早、最完善而珍貴的〝銀金花〞茶器(鎏金銀器)。
任性!武則天「不愛」喝茶
武則天是否雅好飲茶,正史無有記載。但據明代屠隆《考盤餘事》說,武則天博學有著述之才,但是對茶卻生性討厭,曾低毀說:「釋滯消壅,一日之利暫佳;瘠氣侵精,終身之害斯大。獲益則收功茶力,貽患則不為茶災,豈非福近易知,禍遠難見。」從茶在短時間內對調理人體有益和長期飲茶可能導致耗損體質出發,來比喻福易見而禍難見,茶已不再停留在品飲的層次,而成為像武則天這樣的帝王者在政治上的鑒戒。武則天在論飲茶的利弊時,顯而易見認為弊大於利,這是她的局限之處,但從飲茶利弊之論引申到對禍福隱顯的理解,這卻是她的過人之處,讓人領略到一個政治家的思辨。
神馬,抹茶唐朝就有了!
抹茶起源於中國的隋朝,在唐朝、宋朝達到頂峰,抹茶是用天然石磨碾磨成微粉狀的覆蓋蒸青綠茶。唐朝時就發明了蒸青散茶(碾茶),還審訂了評茶色香味的方法,並成為人們不可或缺的日常飲料。目前在世界上頗有盛名的日本茶道和日本抹茶,就是通過當年的遣唐使榮西在中國學成後帶回日本。清朝茹敦和在越言釋中說,古者茶必有點,其磑茶(抹茶)為撮泡茶,必擇一二佳果點心,謂之點心,謂之點茶。這裡所指的抹茶沖飲之道即為唐宋年間的中國茶道,由此可見,中國茶道(抹茶)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了。
七碗茶詩與《茶經》
唐代飲茶詩中最著名的要算是盧仝《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詩中所論述的七碗茶了:「一碗喉吻潤。二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惟有文章五千卷,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碗肌骨輕。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腑習習清風生。蓬萊山,在何處,玉川子乘此清風欲歸去。」喝了七碗茶就能變成神仙,盧仝的茶歌所表達的飲茶感受,不僅僅是口腹之慾,而是將「竹串子茶」的藥理、藥效溶入其中,醒神益體,淨化靈魂,激發文思,凝聚萬象,製造了一個妙不可言的境界。
《茶經》是中國乃至世界現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紹茶的第一部專著,被譽為茶葉百科全書,唐代陸羽所著。《茶經》分三卷十節,約7000字,十分詳盡地闡述了唐代飲茶方式的主流,總結了當時的茶葉采制和飲用經驗,全面論述了有關茶葉起源、生產、飲用等各方面的問題,開中國茶道的先河。且《茶經》是中國古代最完備的茶書,除茶法外,凡與茶有關的各種內容,都有敘述,以後茶書皆本於此。陸羽被後人稱為中國的茶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