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師爺行業潛規則:為何極其樂意借錢給僱主
清代流行這樣一句諺語:「無幕不成衙。」這裡的「幕」就是指幕友、幕賓,即俗稱的師爺,「衙」就是衙門,這裡是指地方衙門。意思是說,一個地方衙門如果沒有幕友,也就不成其為衙門。按照清代從總督巡撫到州縣大小幾千個衙門,每個衙門有五個幕友計算,全國的幕友至少有數萬人之多。如此龐大的幕友隊伍,加上他們事實上影響甚至左右著清朝各級衙門的運轉,因此他們的地位與作用在當時就是一個廣受關注的話題。乾隆時期史學家邵晉涵說:「今之吏治,三種人為之,官擁虛名而已。三種人者,幕賓、書吏、長隨。」曾做過34年幕友的汪輝祖對此深表贊同,並說「官之為治,必不能離此三種人,而此三種人者,邪正相錯」。他還說,到乾隆中葉,就幕友而言,要尋找正派的,十人中已找不到四五人了。
幕友又稱幕賓、西賓、賓師等。據鄭天挺《清代的幕府》的研究,秦朝張耳少年為客,李斯曾做呂不韋的舍人,以及東漢時的門生故吏,都是幕友的原始稱呼。師爺雖然出現得早,但只有到清代才真正發達起來,因而形成專門的「幕道」或「幕學」,《幕學舉要》、《入幕須知》、《辦案要略》、《佐治藥言》之類幕學書成為學幕者的必讀書。學幕必須拜師,學成才能行幕。學習的內容也以審理裁決民刑案件,徵收錢糧賦稅,開支各種費用,往來文件,繕寫公私函件,考核徵收田賦為主。這五方面的知識,成為日後從幕的專業資本。相應地,幕友也分為刑名、錢谷、掛號、書啟、徵收等五大類。品德修養方面的學習,包括盡心、盡言、不合則去等內容。據清代名幕汪輝祖講,他學刑名一幕,就用了整整六年的時間。
幕友以通曉刑名律例、錢糧會計、文書案牘等專門知識服務於官府,他們不食國家俸祿,接受主人的束脩(即薪金),其行為對幕主負責,有時也代主官查核胥吏,在官場上起著「代官出治」的作用。清人韓振說:「掌守令司道督撫之事,以代十七省出治者,幕友也。」(《清經世文編》卷二十五《幕友論》)地方官尤其是州縣官的事務繁雜,但可以歸結為兩大項,即刑名和錢谷,這兩項也直接關係到地方官的「考成」,與他們的仕途前程息息相關。紹興師爺龔萼所謂「刑名、錢谷之事,實為官聲、民命所關」(《雪鴻軒尺牘》),就是這個意思。清代當過刑錢師爺的陳天錫說,師爺對於主官,猶如「飢渴之於食飲,寒暑之於裘葛,而不可離矣」!
儘管清代制定了許多嚴格規範幕友的法律條規,多數幕友自我約束也比較強,也不乏為人稱道的名幕,而且,許多大員或名流學者往往是從做幕開始其仕宦生涯的,如趙翼、戴震、章學誠、左宗棠、劉蓉等。但劣幕之多,清代堪稱其最。幕友之間不但呼朋引類,暗通信息,上下交結,甚至形成一種令主官都難以控制的社會勢力。《歧路燈》第七十九回說:「大凡世上莫不言官為主,幕為客。其實可套用李謫仙(李白)兩句云:『夫幕友者,官長之逆旅;官長者,幕友之過客』。」逆旅即旅店,幕友成為旅店主人,官長反而成為旅店客人,這就是清代衙門頗為盛行而又屢禁不止的「官轉幕不轉」的獨特「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