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是如何過元宵節的?揭秘古代元宵節習俗 | 陽光歷史

 

A-A+

古人是如何過元宵節的?揭秘古代元宵節習俗

2016年05月27日 演義趣聞 暫無評論 閱讀 516 次

  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古代稱夜為宵,故稱「元宵」。由於正月十五日、七月十五日、十月十五日又分別是春、秋、冬三季的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並稱「三元」,即上元、中元、下元。正月十五日為上元,有張燈之俗,所以又名為「燈節」。《歲時節日裡的中國》一書娓娓講述從皇宮帝苑到市井閭巷的悠悠往事,逼真再現傳統中國人生活百態,為我們展現了一個豐富全面的元宵節,多樣的習俗可以帶領我們更加全面地認識這個我們熟悉的節日。

  一、 上元節"走百病":古人如何去除疾病?

  從元代起,上元開始出現了「走百病」的風俗。周用有《走百病》詩:「都城燈市由來盛,大家小家共節令。諸姨新婦及小姑,相約梳妝走百病。」(轉自光緒《寧津縣志》)明清時代在正月十六日傍晚盛行「走百病」活動,走百病又叫散百病、遊百病、遣百病、除百病等,一般是登高走橋,赴廟行香,說是可以去除疾病。參加者在一些地區是男婦結伴,也有相當多的地區是女人甚至病婦進行。清人褚人獲認為:「正月十六日,古謂之耗磨日,官私不開倉庫。唐張說詩云『上月今朝減,流傳耗磨辰。還將不事事,同醉俗中人』。金與元國俗,正月十六日謂之放偷,契丹呼為鶻裡叵,華言偷時也……而燕地正月十六夜之走街,恐亦遺俗也。」(《堅瓠續集》卷二)聊作此俗起源之一說。

  到了明代,放煙火成了上元節的又一重要景觀,也增加了節日的熱鬧氣氛。正德《瓊台志》記載了海南的煙火:「官衙燒火樹銀花,巧藏故事、生禽,炮杖聲震不絕。鄉落男婦二三十里者入城聚觀,名曰放煙火。」煙火的種類豐富。江蘇高郵的煙花爆竹有名,萬曆《揚州府志》說:「高郵州火炮製作淫巧,尤為糜費,或數百為團,或徑尺為筒,遠近爭詫為奇。」

  除此之外,正月十五日還是中國古代的祈蠶日。《荊楚歲時記》記載:「正月十五日,作豆糜,加油膏其上,以祠門戶。」從字面看,似乎這是祭祀門戶之俗。不過該書注引梁時吳均《續齊諧記》說:「吳縣張成夜起,忽見一婦人立於宅東南角,謂成曰:「此地是君家蠶室,我即此地之神。明年正月半,宜作白粥,泛膏其上以祭我,當令君蠶桑百倍。」言絕而失之。成如言作膏粥。自此後大得蠶。」細讀此文,可知作膏粥是為了祭蠶神以宜蠶,並無置膏粥於門之事。後世在門上置粥,也是表示祀蠶。祀蠶桑是祀門戶的本義。

  《荊楚歲時記》還記載:「今州里風俗,望日祭門,先以楊枝插門,隨楊枝所指,仍以酒脯飲食及豆粥插箸而祭之。」(《初學記》卷四引)又說:「世人正月半作粥禱之,加肉覆其上,登屋食之。咒曰:『登高糜,挾鼠腦,欲來不來,待我三蠶老。』則是為蠶逐鼠矣。」這兩則史料均出自北朝系統杜公瞻的注,逐鼠的祈蠶是咒逐使蠶繭大亂的老鼠,祝福多豐。用粥糜可能是受到南方影響,而以肉代替油膏與南方有異。前一則是於門戶迎陽氣的活動。這種祀門以迎陽氣,在東漢末的《獨斷》、《四民月令》中均有記載。而《四民月令》記述華北風俗。杜公瞻注很可能繼承了這個系統,以楊枝所指祭祀,意味著在福祥來的方向祭祀。

  二、 正月十五祭廁神仙:因其可幫助農事生產

  正月十五日祈蠶風俗中,還有卜紫姑的活動。《荊楚歲時記》說:「迎紫姑,以卜將來蠶桑,並占眾事。」紫姑卜的故事出自南朝劉宋時期劉敬權的《異苑》:相傳紫姑神曾是妾,為正妻所嫉恨,經常讓她做穢事,紫姑在正月十五日氣憤而死,所以人們在這一天做成紫姑的形象,在廁所或豬欄邊迎接她,祝告說:「你丈夫不在家,曹夫人已回娘家了,紫姑你可出來。」紫姑神顯靈能佔眾事,卜未來蠶桑。這個故事說明劉宋時代已有迎紫姑占蠶桑眾事的風俗,紫姑是作為廁神發揮作用的。如同中國民間乞如願風俗一樣,廁所和生產有密切關係,廁所帶來的糞土對於農桑有重要作用。人們相信悲憤非常之死,其靈必強盛。如漢代戚夫人死於廁,後人也視之為戚姑神。關於祈蠶信仰和正月十五的聯繫,他認為正月十五日作為一歲中最初的滿月,具有特殊意義,有占月之俗。月是陰性,其神為嫦娥,而蠶桑也是女性的工作,如《續齊諧記》所說,蠶室之神也是女神,作為廁神的紫姑是女神,在初望之日,會有效用的。

  紫姑神在唐詩中有所反映。熊孺登《正月十五夜》:「紫姑神下月蒼蒼。」李商隱《上元夜聞京有燈恨不得觀》:「身閒不睹中興盛,羞逐鄉人賽紫姑。」唐代上元節的紫姑神信仰可見一斑。

  三、 揭秘古代元宵節美食:肉饅頭、煎粉餅、糯米丸

  正月十五日的飲食有特點。《續齊諧記》所講吳縣張成的故事裡,祈蠶所用「膏粥」是白米粥上放油脂而成。《荊楚歲時記》所載是豆粥上加油脂。隋杜公瞻註釋《荊楚歲時記》說北方迎陽氣活動中,在豆粥裡插箸而祭;而祈蠶之俗則是作粥,並在上面覆肉,沿襲了南朝正月十五日食粥傳統。

  唐宋時代興起吃麵繭。《開元天寶遺事》記載唐朝都城長安貴家造面繭,以官位帖子卜職務的高下。《歲時雜記》更詳細地反映了北宋首都汴京上元吃麵繭的風俗。可知面繭是肉餡或素餡的饅頭。餡中放入寫著官品的紙簽或木片,以占將來官位高低。或選取古今名人警句中可以占前途的吉祥詞句。南宋江西吉水楊萬里用《上元夜裡俗粉米為繭絲,書吉語置其中,以占一歲之禍福,謂之繭卜,因戲作長句》題詩,其中說:「小兒祝身取官早,小女只求蠶事好。」「心知繭卜未必然,醉中得卜喜欲癲」(《誠齋集》卷五)。上元日吃麵繭以像蠶繭,吃麵繭及繭卜源於祈蠶古俗。唐宋時代繭卜內容更廣,增加了卜官位和禍福內容。

  唐宋還有另外的上元食俗。《太平廣記》記載了一位唐代尚食局造 子手,從其技法中可知, 子用軟麵包棗餡油炸而成。吃起來「其味脆美」,即今天的炸元宵。《歲時雜記》記載北宋汴京上元節的兩種食物,一種是「焦 」,最為流行,其大者稱為「柏頭焦 」。當時賣 必鳴鼓,謂之「 鼓」。另一種是「圓子」,即煮糯米丸,以糖為臛,謂之圓子。南宋范成大《上元紀吳中節物俳諧體三十二韻》也記載了這兩種食物:「寶糖珍粔籹」;「捻粉團欒意」。可見糰子是實心米圓,即北宋時的圓子,團與圓意同,實為同一食品。寶糖 與北宋的焦 為一類,均是 ,就是唐代的油炸 。所以「脆美」是其特徵,而「焦 」之焦,是說它的皮因油炸而焦脆,應當有餡。從食品原料來看,圓子、糰子用糯米製成,主要流行於南方,而南北方都流行,可能北方用小麥粉製成,南方則是以米面為之。

  明清時代,自古以來的上元食品均有程度不同的存在。最流行的是元宵類食品,仍分為兩類。如正德《松江府志》記載上元夜「以油 、珍珠圓子」為節食。其製法:「簸米粉為丸,曰『圓子』。用粉下酵裹餡,制如餅式,油煎,曰『油 』。」(《清嘉錄》卷一)圓子類在江浙一帶流行,又稱為燈圓、燈團、團圓; 因方言的原因,又稱「堆」。嘉靖《太倉州志》說:「家和米粉為丸,又煎粉餅曰油堆,或相饋遺為節食。」廣東省「煎堆」,「以糯粉為大小圓,入油煎之,以祀先及饋親友」(屈大均《廣東新語》)。明代還出現了湯圓、元宵的名稱。明末《明宮史》記北京上元節「吃元宵,其製法,用糯米細面,內用核桃仁、白糖為果餡, 水滾成如核桃大,即江南所稱湯圓者」。湯圓此名至今盛行南方。而元宵之稱不僅流行北方,還廣及南方。早在正德《瓊台志》中就記載:「元夕於二、三日間以糯粉搓丸,小者煮浸糖水,大者裹以蔗糖,名元宵丸。」元宵丸,是因上元夜之名元宵而稱食品的,食品的形狀仿月為圓形,寓意家人團圓。元宵除自己食用外,也是祀神享先節物,人們還往往互相饋贈。明清時期安徽、山西、陝西、山東等地還保留了上元吃麵繭的食俗。

  四、元宵節的來源:佛教徒為宣傳教義故意」炒作」

  上元節形成中還有另一重要因素,即佛教的影響。隋煬帝《上元夜於通衢建燈夜升南樓》詩中說:「法輪天上轉,梵聲天上來。燈樹千光照,花焰六枝開。」使我們看到「燈樹」是佈置在「法輪」、「梵聲」的佛教活動中的。佛教自東漢傳入中國,在魏晉南北朝時代發展,隋煬帝燃燈受到佛教的影響,應當有一個歷史和民俗的基礎。就是說,上元燃燈隋代以前已經受到佛教影響了。

  關於燃燈與佛教的關係,古人已經指出。《事物紀原》卷八《放燈》條引北宋釋贊寧《僧史略》:「《漢法本傳》曰『西域十二月三十日,是此方正月望,謂之大神變,白漢明帝令燒燈,表佛法大明也』。一雲因漢武祭五 ,通夜設燎,取《周禮》,司烜燈燒燎照祭祀,東漢以為佛事。」文中所說漢明帝之事得不到證明,但佛教中大神變日即滿月正相當於漢族正月十五日,為漢族元宵的民俗融合佛教提供了基礎。

  《舊唐書睿宗本紀》先天二年(713年)條說:「初,有僧婆阤請夜開門燃燈百千炬,三日三夜。皇帝御延喜門觀燈縱樂,凡三日夜。左拾遺嚴挺之上疏諫之,乃止。」可見佛教是正月十五日燃燈的提倡者。現存唐代敦煌寺院文書中同燃燈節有關的記載很多,「由支出糧油的用途顯示,燈節的主要行事是在寺窟燃燈,有專設燃燈僧,寺主、僧官都上窟來賀節」。敦煌遺書中還保存多篇《燃燈文》,是供官民們祝節誦讀的。敦煌的燈節籌備,「運用傳統的民間社邑形式,組成燃燈社,則社眾捐助,支援燈節」(張弓《敦煌春月節俗探論》,《中國史研究》1989年第3期)。可見燃燈是佛教重要活動。

  那麼佛教燃燈的原因又是什麼呢?《涅槃經》說涅槃時,有八恆河沙的諸天女等,復以七寶而為燈樹,以種種寶珠為燈明。講釋迦圓寂時天女建燈樹。佛教是重視燃燈的,此事如與大神變日滿為正月十五的說法結合,對於在中國宣揚佛法爭取民眾是很適宜的,佛教不會不利用。在揚州,「十五日夜,東西街中,人宅燃燈」,「當寺佛殿前建燈樓;砌下、庭中及行廊側燃燈,其盞數不遑計」,「無量義寺設匙燈、竹燈,計此千燈。其匙、竹之燈樹,構作之貌如塔也,結絡之樣,極是精妙」(圓仁《入唐求法巡禮行記》卷一)。揚州民間和佛寺正月十五日燃燈既有普遍性,而且從燈制的高水平來看,燈節形成已為時不短。上元燈節在唐代正式形成了,佛教借助了中國古代正月十五日的傳統,巧妙地宣傳並融入佛教,並給節俗以很大的影響。也可以說,佛教促進了正月十五日張燈之俗的普遍化和正式形成。


標籤: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