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歲老爺爺推倒82歲老奶奶 一舉改寫唐朝歷史
中國有句俗語,叫做薑還是老的辣。老年人,吃的虧多,走的路遠,見多識廣,閱歷豐富,老於世故,精明遠慮,老謀深算,辦事老練,在對手不屑一顧、嗤之以鼻的時候,往往會出其不意,一招制敵,做成大事。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曹操這話,讚的是自己,激勵的卻是天下人。三國時期,老爺爺發威的例子不勝枚舉,如黃忠斬夏侯淵,司馬懿賺曹爽,丁奉滅孫琳,等等,可謂老將出馬,一個頂倆。唐朝時,也出了個厲害的老爺爺,此人名叫張柬之。張柬之要對付的人是武則天,即大名鼎鼎的女皇帝。
張柬之是湖北襄陽人,生於武德八年(625年),比武則天小一歲。張柬之年輕時在長安太學讀過書,經人舉薦做了郇王府的倉曹參軍,管理王府倉庫物資。後來,他考中進士,到清源縣做了一名縣丞,輔佐縣令做些文書、倉獄之類的事情。在這個崗位上,張柬之一幹就是幾十年,政績卓著,被譽為賢良。
永昌元年(689年),也就是女皇革唐命的前一年,武則天搞了一次天下賢良大擂台,「同時策者千餘人,柬之獨為當時第一」。這一年,武則天六十六歲,張柬之六十五歲。成名後,武則天破格提拔張柬之做了監察御史。幾年下來,張柬之幹得不錯,女皇很滿意。聖歷元年(698年)初,武則天提拔張柬之為鳳閣舍人,也就是中書舍人,在中書省掌管皇帝的制誥,貼近權力中樞。
不久,突厥可汗默啜要求和親,想把女人嫁給武則天的兒子,武則天同意了,但張柬之說了一句「自古未有中國親王娶夷狄女者」,一下得罪了女皇,被調離神都,歷任合州刺史、蜀州刺史、荊州長史。久視元年(700年),宰相狄仁傑身子骨不行了,便向武則天舉薦了張柬之,「張柬之,其人雖老,宰相才也」。武則天嫌張柬之年齡太大,且之前有過忤旨行為,只擢升其為洛州司馬。
狄仁傑舉薦張柬之,在於他們在匡復李唐問題上志同道合,狄仁傑未竟之事業,寄希望於沉穩有謀、意志堅定的張柬之。張柬之「涉獵經史,猶精三禮」,對武則天女主臨朝、越禮稱帝、任用酷吏等事歷來看不慣。再者,當年在做倉曹參軍時,他曾給蕭淑妃的兒子郇王李素節出過主意,不料被武則天獲悉,好心辦壞事,導致李素節再次被貶,為此耿耿於懷。總之,張柬之煩透了武則天。
推倒皇帝,談何容易?張柬之一直在找幫手。長安年間(701年—704年),張柬之與原荊州長史楊元琰「泛江中流,言及則天革命,議諸武擅權之狀」,二人談得很投機,這是在狄仁傑死後,張柬之為匡復李唐拉攏的第一個人。江面上的談話,天知、水知、張知、楊知,事情極為隱秘,武則天不知道。
狄仁傑沒辦到的事情,他的得意門生姚崇辦到了。長安四年(704年),姚崇向武則天舉薦張柬之為相,「柬之沉厚有謀,能斷大事,且其人已老。惟陛下急用之」。這次,武則天同意了,十月,張柬之拜相,時年八十歲。
張柬之上任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奏引元琰為右羽林將軍」,讓盟友楊元琰掌握了一定的兵權。不久,武則天染病,身邊只留下張昌宗、張易之兄弟伺候,太子倒被她涼到一邊,連宰相張柬之也一個多月見不到女皇,這個信號很不好。
武則天稱帝以來,在立太子的問題上一直猶豫不決,她不想把事情做得太絕。她想立兒子李顯、李旦為繼承人,卻不甘心自己一手締造的大周帝國被顛覆;她想立侄子武承嗣、武三思為繼承人,又擔心百年後沒人祭祀。在狄仁傑等人的勸諫下,武則天打消了立武氏子弟的念頭,最終立李顯為太子。如今,武則天病重,二張弄權,且跟武三思打得火熱,李顯坐了冷板凳。這就表明,武則天在接班人問題上又開始舉棋不定,武三思的優勢和可能性,已經遠遠蓋過了李顯。
此前,張柬之還對武則天抱有幻想,如今,到了非動手不可的地步了。張柬之,這個倔強而強硬的宰相,不得不繼續他謀劃已久的匡復事業。隨即,他又拉攏了崔玄暐、敬暉、桓彥范、袁恕己等要害人物,做通了玄武門守將李多祚的工作,太子李顯的女婿王同皎等人也紛紛擁護,一場政變呼之欲出。
神龍元年(705年)正月,張柬之帶領眾人,挾持李顯,武力闖入神都宮城,先殺二張,接著逼迫武則天退位。發生在長生殿的這一幕,一個八十一歲的老爺爺,政變推倒一個八十二歲的老奶奶,非常滑稽可笑。不過,這事可不簡單,不僅粉碎了武則天傳位武三思的想法,還一舉改寫了中國歷史的走向,史稱「神龍革命」。當年十一月,武則天在失意中病逝;次年,張柬之受到武三思排擠,也忿忿而死。這對冤家都活了八十二歲,殊途同歸,成為歷史的巧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