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得寵愛的大唐公主何兩度出家 | 陽光歷史

 

A-A+

深得寵愛的大唐公主何兩度出家

2017年01月13日 唐朝歷史 暫無評論 閱讀 61 次

  唐高宗李治的女兒太平公主也算是中國歷史上的名人了。她十六歲的時候就結婚了,說實話,僅那奢華隆重的婚禮場面就夠你瞧上半輩子的了。哇唔,即使是照明用的火把,也將道路兩旁的樹給烤糊了。因沒有那麼寬的路供龐大的婚車隊經過,當地縣政府只好拆除了婚慶地點的圍牆。可見,在眾多的兒女中,唐高宗是多麼重視這個女兒了。

  太平公主是李治與武則天的小女兒,雖說長得不怎麼樣吧,「豐碩,方額廣頤」,但她生來機靈乖巧,見什麼人說什麼話,所以深受父母及其哥哥們的喜愛。尤其是武則天更對她寵愛有加。因為在武後看來,也只有這個小女兒,無論是從長相,還是從性格上來看,都是自己的翻版。她甚至常常在暗地裡和女兒談一些有關政治的話題,並與之約定必須保守秘密。那麼,如此一個心肝寶貝及幕後的儲備幹部,又怎麼捨得讓她出家呢?說起這件事呀,還真有點貓膩兒呢。

  就拿太平公主第一次出家來說吧。那是在她的外婆去世以後,為了給故去的人祈福,武後就別出心裁地讓八歲的公主出家當了女道士。太平這個名字,便由此而來,也就是她的道號。

u=1475205051,4211686985&fm=21&gp=0_副本.jpg

  有朋友該說了,這出家與為先人祈福有什麼關係?按道理說是沒有多大的關係。不過,在唐代是很流行這種做法的。一般掌權者動輒便拿死人說事兒,往往以「孝順」為借口,其實呢,是想謀自己的私利,或是達到某種政治目的。像後來的唐玄宗也用過這一招兒,他為了將漂亮兒媳楊玉環搞到手,就假借為母親竇德妃祈福的名義,下令讓楊出家做女道士,並親賜道號「太真」。但時間不長,他就把那份兒「盤中餐」據為己有了。

  因此,出家只是掩人耳目的一種形式而已。單從小公主的道號「太平」二字上就不難看出,這其一,李治夫妻是希望上天能保佑大唐有個太平盛世,不再飽受大唐的「光榮」傳統之苦——兄弟相殘,大肆殺戮。而且,更主要的是他們自己能過個安穩、高枕無憂的享樂日子。其二,當然他們也希望最寵愛的小女兒能平安的長大成人。他們篤定,只有道觀這個人人信奉而又敬畏的地方,才能使女兒得到更好地庇護,才能給其一個安全和平安的護身符。

  那麼,前者自然是他們的一種精神寄托和慰藉罷了,後者呢,則是二人為避免出現兄弟相殘將會給女兒帶來巨大傷害的一種政治策略。從名義上來講,太平公主是出家了,但事實上,她卻一直住在宮中,從未離開過父母的視線半步。這樣一來,太平公主小小的年紀,也便有了雙重身份和兩個接受單位,用幾個字慨括起來就是,披著仁慈外衣的公主。

  咱再看看她的第二次出家。當時,吐蕃為了緩和戰爭給雙方帶來的緊張氣氛,就派使者到長安來求婚。由於之前,他們早就聽說高宗的小女兒很得寵,又很有政治智慧,於是點名要娶走這個太平公主。這下子可給武則天出了個難題,那可是她的心肝啊,哪能忍心叫女兒遠嫁他鄉呢?但話又說回來,跨國通婚可是政治問題,直接關乎到大唐的切身利益,求婚的目的,是為了拉手和好。難道人家吐蕃人在本土就找不出美人兒了,非要千里迢迢來長安娶一個大寬下巴的女子,呵呵,有這樣賣萌的嗎?所以,這無形之中就把問題上升了一個高度,誰拒絕了聯姻,就意味著誰拒絕了和平。

u=2150969942,3485961792&fm=21&gp=0.jpg

  無奈,武後只好又穿新鞋走老路,決定把女兒再次送到道觀。但這次要有模有樣,不能太山寨了。於是,傳下一道命令,調動大量人力物力抓緊時間修建道觀——太平觀。好嘛,這邊兒等著排便呢,那邊卻在緊鑼密鼓地搶挖茅坑兒。但不管怎樣,待吐蕃來人了,太平公主也早入「罐兒」了,正式出家成為道姑。即使你吐蕃人再怎麼野蠻,也不能強迫人家一個無心於紅塵的出家人吧?就這樣,武後高明地利用公主出家,便巧妙地把吐蕃給政治潛規則了。

  月色以為,兩次出家皆是假,為自家祈福,躲避和親才是真。何況公主本人又根本沒有出家的意向,只是必要的時候,搞一搞形式,走一走過場,以後還俗還不是一句話的事兒?


標籤: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