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馬王堆天書揭秘部分記載比史記更詳細 | 陽光歷史

 

A-A+

[圖文]馬王堆天書揭秘部分記載比史記更詳細

2015年09月17日 考古發現-長篇 暫無評論 閱讀 449 次

馬王堆天書揭秘 部分記載比史記更詳細





44個不同姿態的男女,模仿動物進行肢體運動、呼吸運動和器械運動。這是長沙馬王堆三號墓出土的《導引圖》描繪的畫面。《導引圖》是我國現存最早的氣功養生文獻,它認為通過呼吸吐納等方法,可起到強身健體作用。1973年12月長沙馬王堆三號墓出土了20餘萬字的帛書、竹簡,目前大部分內容已解讀完畢,其中有我國最古老的天文書、醫書,還記載了養生方、房中術等,堪稱「百科全書」。


部分記載比《史記》更詳細



馬王堆漢墓帛書《戰國縱橫家書》包括《蘇秦自趙獻書燕王章》、《蘇秦使韓山獻書燕王章》、《觸龍見趙太后章》等多個章節,為研究中國古代歷史提供了更多可靠依據。圖/湖南省博物館



《史記》被稱為「千古之絕作」。由於司馬遷當時條件所限,書中部分內容可能與史實存在偏差,今人限於資料缺乏,對《史記》部分內容的理解也可能有謬誤。



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春秋事語》、《戰國縱橫家書》,是專門記載歷史的書,還有一些歷史記載散見於其他帛書。《戰國縱橫家書》大部分內容以蘇秦為主,其記載的蘇秦及「觸龍見趙太后」等部分史實,比《史記》更詳細,其與《史記》不同或相左的內容,為史學家提供了一種參考。



《史記》:蘇秦、張儀同處一時



《史記》中,《張儀列傳》與《蘇秦列傳》堪稱姊妹篇。蘇秦、張儀均遊說六國;蘇秦合縱以燕為主,張儀連橫以魏為主,文法也一縱一橫。2000多年來,蘇秦和張儀一直被說成是戰國中期合縱連橫鬥爭中的對手,蘇秦大搞合縱,張儀堅持連橫。長沙馬王堆漢墓帛書《戰國縱橫家書》(下稱「帛書」)卻表明,蘇秦的年輩比張儀晚,蘇秦的主要活動均在張儀死後。



史料中關於蘇張二人的記載頗多。「始嘗與蘇秦俱事鬼谷先生,學術,蘇秦自以不及張儀。」(《史記·張儀列傳》)「蘇秦恐秦兵之至趙也,乃激怒張儀,入之於秦。」(《史記·蘇秦列傳》)此外,《戰國策》和《史記》中有關蘇、張遊說列國合縱連橫的大段說辭,這些都在告訴後人,蘇秦、張儀同處一時。



那麼,蘇張二人孰長孰幼?對此,「帛書」出土之前一直沒有定論。而當時的著名學者諸祖耿撰文指出,蘇秦長於張儀,論據之一是「荀卿在他所著的《臣道篇》裡說:『齊之蘇秦,楚之州侯,秦之張儀,可謂態臣者也。』荀卿說得非常清楚,次序是蘇秦在前,張儀在後。」



然而,諸祖耿的觀點卻引來反對之聲。學者周鵬飛就認為:「人名的項序並不一定反映人物年輩的先後。」



周指出,《戰國策·楚策四》中,莊辛曾對楚襄王說:「君王左州侯,右夏侯,輦從鄢陵君與壽陵君,專淫逸侈靡,不顧國政,郢都必危矣。」從此可見,州侯是楚襄王所信任的佞巨,所以荀子在《臣道篇》裡,才將蘇秦、張儀、州侯等同列為「態臣」,並說「用態臣者亡」。《楚策四》同章還提到:「秦果舉鄢、郢、巫、上蔡、陳之地,襄王流掩於城陽。」「這說明州侯起事是在白起破鄢、郢,襄王逃走之時,則荀子所謂『用態臣者亡』,亦指此秦破鄢、郢而言。按白起舉鄢、郢在公元前279年左右,那麼州侯的年輩必然晚於張儀。若系按時序排列,則州侯自應位於最後,而荀子沒有必要將其列於張儀之前。」



馬王堆帛書:蘇秦年輩晚於張儀



有關蘇張年代的考證,終於在「帛書」出土之後有了明確結論。



「按照『帛書』的記載,蘇秦和張儀的主要活動在同一個時期。」多年來一直研究馬王堆漢墓帛書的湖南省博物館研究員喻燕姣介紹,在「帛書四」中,有「齊勺(趙)遇於阿,王憂之。臣與於遇,約功(攻)秦去帝。」而據《史記·魏世家》載:「(昭王)八年,秦昭王為西帝,齊愍王為東帝,月餘,皆復稱王歸帝。」據此,則齊、秦去帝的時間是在公元前288年(秦昭王八年)。「帛書」本章又提到「臣秦拜辭事,王怒而不敢強」,則參與阿之會,「約功秦去帝」之「臣」,自當是蘇秦無疑。而此時,張儀已經死去22年了,蘇秦卻正頻繁地奔走於齊、燕、趙、魏之間,積極進行縱橫活動。由此而言,蘇秦年輩晚於張儀。



另外,「帛書十七」中無名氏謂起賈曰:「天下且功(攻)齊,且屬從(縱),為傳芬(焚)之約」,「天下齊(劑)齊不侍(待)及」;又《史記·魏世家》載:「(昭王)十二年,與秦、趙、韓、燕共伐齊,敗之濟西,愍王出亡。燕獨入臨菑。」這表明,「帛書」本章年代正是公元前284年樂毅率五國之師伐齊的前夕。本章篇末還提到:「此齊之以母質之時也,而武安君之棄禍存身之夬(訣)也」。「帛書」中的「武安君」只可能是被趙王封為武安君的蘇秦。這就是說,直到公元前284年五國伐齊之前,蘇秦還活在人間,並且希冀「棄禍存身」,而張儀其時已經死去了26年。它無可辯駁地說明,蘇秦的年輩是在張儀之後。



具體而言,《史記·燕世家》說:「(文公)二十八年,蘇秦始來見」;「燕噲既立,齊人殺蘇秦」。即是說,《史記》確認的年代為公元前334年-公元前320年。而根據「帛書」可知,蘇秦實際活動的真正年代應是公元前312-公元前284年。相對「帛書」,《史記》把蘇秦出現的年代提早了22年,把蘇秦的卒年提前36年。而「帛書」為史學家提供了另一種參考。



樊噲喝下的酒約為兩升



在《史記·項羽本紀》「鴻門宴」一節中有這麼一段話:「項王曰:『壯士!賜之卮酒。』則與斗卮酒。噲拜謝,起,立而飲之。」這段話描寫了劉邦手下大將樊噲的勇猛豪放。難道樊噲一口喝下了一鬥酒嗎?這讓人們困惑不已。



馬王堆帛書的釋讀就解決了這個長期以來困擾大家的疑問。據介紹,馬王堆漢墓簡帛中有一份記載陪葬物品的遣冊,它上面就記載了「斗卮」這種器物,人們還在漢墓中發現了實物。原來,秦漢時的一斗相當於現在的兩升左右,斗卮相當於兩升的啤酒杯,喝一鬥酒並非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確認陳勝國號為「張楚」



秦末陳勝(陳涉)領導的農民起義,建立了政權,《史記·陳涉世家》記載說:「號為張楚」。根據這一記載,一般都認為這「張楚」乃是這個政權的國號,但在學術界,卻一直有不承認「張楚」為國號的說法。究竟孰是孰非。在馬王堆漢墓帛書《五星占》中,用於紀年的「張楚」,給世人提供了新線索。



探討這個問題,必須以《史記·陳涉世家》的記載做依據:「(陳涉)乃入據陳。數日,號令召三老豪傑與皆來會計事。三老豪傑皆曰:將軍身被堅執銳,伐無道,誅暴秦,復立楚國之社稷,功宜為王。陳涉乃立為王,號為張楚。」陳勝建立政權的經過就是如此。《漢書·陳勝傳》也記載了這件事。注家作注,於「勝乃立為王,號張楚」句下寫道:「劉德曰:若雲張大楚國也。張晏曰:先是楚為秦滅,已弛。今立楚,為張也。」根據《漢書》註解,有人做出「張楚」不能是國號的論斷。



對此,已故著名學者張政烺指出,「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帛書《五星占》中的土星行度表,及帛書中關於刑德的一種古佚書中的干支表,皆是一種表格,列出秦漢紀年,而皆有『張楚。」張政烺認為,這個「張楚」,「既是國號,也可紀元」,並稱「我們今天稱陳涉所建政權為張楚政權、張楚國、張楚王,似無不可。」而張政烺的意見,也已為大多數學者認同。後來更有支持者在文章中影印了帛書《五星占》所記的「張楚」紀年,以為實證。



龍、言太近, 成了「讋」



在《古文觀止》中,有一篇選自《戰國策》的名文——「觸讋說趙太后」,講的是戰國時,趙國太后不肯讓她的幼子長安君去齊國做人質,大臣觸讋巧妙地說服了太后,讓她為了國家的利益把兒子送到了齊國。這個故事在 《史記·趙世家》中也有記載,但主人公不叫 「觸讋」,而是叫 「觸龍」。究竟是 《戰國策》對還是 《史記》對?



實際上,不少學者曾對這個問題有過爭論,比如,清代大學者王念孫就認為,《史記》中這個人名是正確的。 「看過 《戰國縱橫家書》後,就會知道王念孫的結論是對的,因為帛書上寫的也是『觸龍』。」對此,湖南省博物館研究員、原館長傅舉有說, 「中國幾千年來寫文章都是自上而下直書」,想必是古代的抄書人把 「觸龍言」 (意為觸龍說)中的「龍」和「言」寫得太近了,使後人誤以為是「觸讋」。



史志



馬王堆漢墓出土了兩本專門記載歷史的帛書《春秋事語》、《戰國縱橫家書》。《春秋事語》1973年出土於馬王堆三號漢墓,原無標題,其所記皆春秋時代史事,並重在有關議論。此帛書共十六章,每章各記一事,內容不連貫,既不分國,也不論年代先後。所記之事的時代上下限與《左傳》一致。《戰國縱橫家書》重點不在記人,而是記事,相當一部分內容為蘇秦與燕王、齊王交往的史實。這兩本文獻為研究中國歷史提供了更多的資料。


標籤: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