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名臣大儒楊震:暮夜卻金被譽為「四知先生」
楊震(?—124年),字伯起。弘農華陰(今陝西華陰東)人。東漢時期名臣。從其父楊寶研習《歐陽尚書》,師從於太常桓郁。通曉經籍、博覽群書。眾儒生稱讚他道:「關西的孔子楊伯起。」不應州郡禮命數十年,五十歲時,才開始步入仕途。被大將軍鄧騭征辟,又舉茂才,歷荊州刺史、東萊太守。
元初四年(117年),入朝為太僕,遷太常。永寧元年(120年),升為司徒。延光二年(123年),代劉愷為太尉。任內因正直不屈權貴,又屢次上疏直言時政之弊,為中常侍樊豐等所忌恨。延光三年(124年),被罷免。又被遣返回鄉,途中飲鴆而卒。順帝繼位,下詔平反。
隱居不仕
楊震字伯起,籍貫弘農華陰(今陝西華陰東)。八世祖楊喜,漢高祖時因功封赤泉侯。父親楊寶,研習《歐陽尚書》。
楊震少年時即好學,跟隨太常桓郁學習《歐陽尚書》,通曉經術,博覽群書,專心探究。當時的儒生稱讚他說:「關西孔子楊伯起。」楊震居住湖城,幾十年都不應州郡的禮聘。很多人認為他年紀大了,應該出去做官了,楊震不仕的志概,更加堅決。後來有冠雀銜了三條鱣魚,飛棲在講堂前面,主講之人拿著魚說:「蛇鱣,是卿大夫衣服的象徵。三是表示三台的意思,先生從此要高昇了。」
暮夜卻金
楊震直到五十歲時才在州郡任職。大將軍鄧騭聽說楊震是位賢人,於是舉其為茂才,四次陞遷後為荊州刺史、東萊太守。
當他前往郡裡路過昌邑時,從前他推舉的荊州茂才王密正任昌邑縣長,去看望楊震,晚上又送給楊震金十斤。楊震說:「老朋友知道你,你為什麼不知道老朋友呢?」王密說:「現在是深夜,沒有人會知道。」楊震說:「天知、神知、我知、你知,怎麼說沒有人知道呢。」王密慚愧地離開。
公正清廉
後來轉任涿郡太守。任內公正廉明,不接受私人的請托。他的子孫蔬食徒步,生活儉樸,他的一些老朋友或長輩,想要他為子孫佈置產業,楊震說:「讓後世的人稱他們為清白官吏的子孫,不是很好嗎?」
入朝任職
公元117年(元初四年),被朝廷徵召為太僕,又升任太常。以前的博士選舉大多名不副實,楊震推舉通曉經術的名士陳留人楊倫等,傳授學業,受到儒生們的稱讚。
屢陳時事
公元120年(永寧元年),代劉愷為司徒。
公元121年(永寧二年),鄧太后去世,安帝喜歡的一些后妃,開始驕橫起來。安帝的奶娘王聖,困為撫養安帝有功,依靠帝恩,無法無天。他的女兒伯榮出入宮中,貪贓枉法。
楊震上疏說:「臣聽說,君主自古以來施政,主要是選用德才兼備的賢能人士治理國家,管理主要是懲治去除違法亂紀行為,所以唐堯虞舜時代,賢能有德的人,都在朝中為官,而惡人則被流放監禁,天下百姓都心悅誠服,國家一派興旺發達的氣象。當今之世,古人推崇的忠、信、敬、剛、柔、和、固、貞、順等九種道德,未能發揚光大,而按幸小人卻充斥朝廷內外。阿母王聖,出身卑微,因遭千載難逢的機會,得以奉養聖上。雖然有推燥居濕撫養陛下的辛勤勞苦,但陛下對她前後所封賞的財富榮耀,已遠遠超過了她的功勞。然而她貪得無厭的心理無法得到滿足,經常交際朝臣,接受賄賂、請托,擾亂夭下,使朝廷清正的名聲受到損毀,如同日月蒙上灰塵一樣。《尚書》曾告誡說:母雞啼鳴是不祥之兆;《詩經》也諷諭奸詐多謀的女子參政是喪國的根源。過去鄭莊公屈從母親意願,任由弟弟叔段驕橫不法,結果,叔段準備謀反,鄭莊公不得不用暴力手段將其弟誅殺。《春秋》對此事持貶抑態度,認為鄭莊公'不教而誅',是不道德的。自古以來,奸詐的女子和小人都是很難相處的,親近她們,她們就會嬉鬧放縱;疏遠她們,她們又會心懷怨恨。《易經》上說:'無所遂其心願,只能在家中操持家務',說的就是奸詐的婦人不能千予政事。因此,應當迅速送阿母出宮,讓她居住在外面,同時還要阻斷她女兒同宮內的往來,這樣就能使恩情和德行都繼續保持下來,對陛下和阿母都是好事。請陛下捨棄有礙大局的兒女私情,割除有害國家的仁愛優柔之心,把精力集中在日理萬機的朝政上,謹慎使用封賞拜爵的權力,減少下面的貢奉,減少百姓的賦役征發,使天下德能兼備的'鶴鳴之士'都群集在陛下周圍,為朝廷出力;讓正在朝廷做官的士大夫莫因朝政不清而懊悔出仕;對諸侯國不要橫徵暴斂,使他們心存不滿;讓百姓安居樂業而不抱怨朝廷。要循著先朝英明皇帝的治國法則而行,與英明偉大的哲王比德,這豈不是很美好的事嗎!」安帝將奏折給王聖等看,她們都因而懷恨在心。
乳母王聖的女兒伯榮,與已故的朝陽侯劉護的遠房堂兄劉瑰勾搭成奸,劉瑰為趨炎附勢,遂姿伯榮為妻。安帝因此而讓劉瑰承襲了劉護的爵位,官至侍中。對此,楊震堅決反對,再次向安帝上書說:"臣聽說過去高祖皇帝執政時曾與群臣相約,不是有功之臣不得封侯拜爵。在爵位的繼承上,自古以來都是父死子繼,兄亡弟及,以防別人篡奪爵位。臣見詔書賜劉護的遠房堂兄劉瑰承襲劉護爵位為侯,而劉護的同胞弟弟劉威如今還健在,為什麼不讓劉威襲其胞兄劉護的爵位而讓劉瑰承襲呢?臣聽說,天子只封有功之臣,諸侯靠德行獲得爵位。在劉瑰沒有任何功勞和德行,僅僅以匹配阿母之女的緣故一時間就位至侍中,又得以封侯,這既不符合高祖定下的老制度,又不合乎道義,以致滿朝文武議論紛紛,百姓迷惑不解。請陛下以歷史為鏡鑒,按照帝王應該遵循的規則辦事,得人心,安天下。"安帝沒有採納他的諫言。
公元123年(延光二年),代劉愷為太尉。安帝的舅舅大鴻臚耿寶推薦中常侍李閏的哥哥給楊震,楊震不接受。耿寶親自詢問楊震說:「李常侍是陛下親近的人,陛下想叫你推薦他的哥哥,我耿寶不過是傳達陛下的意見而已。」楊震說:「如果朝廷想令三府推舉,應該有尚書的命令。」於是拒絕了他,耿寶恨極而去。皇后兄長執金吾閻顯也向楊震推薦他的親友,楊震又不接受。而司空劉授聽說後,馬上舉薦這二個人,十天之內都被提拔。因此,楊震更加遭怨。
當時安帝下詔讓使者為阿母王聖大肆建造房屋,中常侍樊豐及侍中周廣、謝惲等更相鼓動,擾亂朝廷。楊震再次上疏說:「臣聽說耕種九年必有三年的儲備積蓄,所以堯帝遇到洪水災害時,人民照樣有飯吃,有衣穿,不受饑俄折磨。臣思慮,如今災害發生,且日見擴大,百姓儲備空虛,不能自足,再加上蝗蟲成災,羌虜侵掠,邊關震擾,戰事連年不息,兵馬糧草難以供應,大司農主管的國庫資財匱乏,恐怕國家到了難以安定的時候了。臣適才看到陛下下詔為阿母在津城門內大建府第,合兩坊為一坊,將街道都占完了,雕刻裝飾極其精緻。如今盛夏,正是草木旺長農業生產大忙的時候,在自然災害嚴重、國庫空虛、農業大忙的情況下,動用大量人力、財力、物力,開山取石,修建府第,不是很不合時宜嗎?特別是動用大匠、左校以及其它官員,建造衙門官署幾十處,相互攀比,費用過億,耗資特別巨大。周廣、謝惲兄弟,既不是皇上重要親戚,又不是皇室枝葉貴屬,僅僅依附皇上周圍親幸的奸債小人,與樊豐、王永等人共分權力,囑托遍佈州郡,威勢動搖大臣,宰相衙府想徵召人材,大多都要看他們的眼色行事,被招來的人差不多都是通過行賄買官的無能之輩,甚至一些過去因貪污納賄被禁錮不許做官的人,一些放浪形骸、胡作非為的人,也都通過行賄重新得到了高官顯位,以致黑白混淆,清濁不分,天下輿論嘩然,都說上流地位是用金錢買來的,使朝廷招來無數諷刺漫罵。臣曾聽老師說過:『國家向人民徵用賦役太多的話,百姓財盡就會埋怨,力盡就會叛亂。百姓同朝廷離心離德了,朝廷怎麼去依靠百姓?』所以,孔子說:'百姓不富足,君王又怎能富足呢?'請陛下斟酌考慮。"
樊豐、謝揮等人見安帝不聽楊震接二連三的苦諫,便更加肆無忌憚,進而假造詔書,調撥大司農所管國庫錢糧、將作大匠所管眾多現成材木,各自大肆建造家捨、園地、廬觀,花費人力、財力不計其數。
楊震因為發生地震,又上疏說:「臣蒙聖恩得以供職於台府,卻不能宣揚政化,調和陰陽,去年十二月四日,京師地動。臣聽老師說:『地屬陰精,當安靜承陽。』現在動搖,是陰道太盛的緣故。那天戊干辰支並地動,三者皆土,位在中宮,這是內臣近官操權用事的象徵。臣想陛下因邊境不寧,自己非常刻苦,官殿垣屋傾斜,也只用一根支柱撐撐罷了。土木不興,想使遠近都知道政化清廉,京師莊嚴雄偉,不在乎崇樓高閣。而一些諂媚之徒,不能與陛下同心,驕奢越法,浪用勞役,大修房屋,作威作福。道路議論紛紛,大家耳聞目睹。地動的異變,就在京城附近,大概就是因此發生。又冬無宿雪,春節未雨,百官焦急,而修建不止,真是致旱的先兆。《尚書》說:『僭恆陽若,臣無作威作福玉公。』就是說:只有君王得專威福,為美食。請陛下發揚剛健中正的精神,拋棄那些驕奢之徒,杜塞妖言的來源,秉承皇天的警戒,莫令威福久移在下,大權旁落。」
楊震前後多次上疏,言詞激切,安帝已經不高興,樊豐等又都更加對他側目憎怨,只是因為他是名儒,而不敢加害。
不久,河間郡有一名叫趙騰的男子到宮門上書,批評朝政。安帝閱後非常生氣,下詔將趙騰收捕人獄,嚴刑拷問,最後以誣惘安帝的罪名結案。楊震知道後,立即上書營救趙騰。他說:"臣聽說堯舜時代,在朝廷置放敢於直諫的鼓,標立敢於誹諦的木,用以鼓勵官吏和百姓給皇帝提批評意見;殷周時代的英明君主,特別注意傾聽百姓的怨憤謾罵和不滿,用以修正自己治國中的缺點和錯誤,用德行去教育感化人民。之所以這樣做,就是為了讓下情盡數上達,使人民無所忌諱地暢所欲言,讓最下層人都能把意見講出來,以便廣泛採納眾議擴集思廣益。如今趙騰雖因言語激烈攻擊朝政而獲罪,但這與那些殺人放火的犯罪分子是有明顯差別的,臣請陛下減免已經定下的罪名,保全趙騰的性命,並以此鼓勵最下層的廣大人民坦率直言,以求廣開言路,獲取教益。"安帝看了楊震奏章,仍不醒悟,將趙騰押赴都市斬首。
飲鴆而卒
公元124年(延光三年),安帝東巡泰山,樊豐等乘機修建房屋。楊震的掾屬高舒召將作大匠令史稽查這件事。獲得樊豐等的假詔書,楊震寫了奏書,要等安帝回來上奏。樊豐等聽說了,惶恐萬狀。正好太史說星變倒行,就一起誣陷楊震說:「自趙騰死後,楊震深為怨怒。並且為鄧騭的舊部,懷恨在心。」等安帝返回,在太學待吉日入宮,晚上派使者持節收楊震太尉印綬,楊震於是閉門不見賓客。樊豐等還是恨他,竟請大將軍耿寶上奏說楊震不服罪,心懷怨恨,安帝下令送歸原籍。
楊震走到洛陽城西的幾陽亭,慷慨地對他的兒子、門生們說:「死是一個人不可免的。我蒙聖恩居位,痛恨奸臣狡猾而不能誅殺,惡嬖女傾亂而不能禁止,還有什麼面目見天下人呢?我死之後,只用雜木為棺,布單被只要蓋住形體,不歸葬所,不設祭祠。」於是服毒而死,時年七十餘歲。弘農太守移良秉承樊豐等旨意,派官員在陝縣留停楊震喪,露棺道旁,責令楊震諸子代替郵差往來送信,路過的人,都為之流淚。
冤屈昭雪
公元125年(永建元年),漢順帝劉保即位,樊豐、周廣等伏誅,楊震的門生虞放、陳翼等人至朝廷申訴楊震的冤情。朝廷都稱讚楊震的忠誠,下詔任楊震的兩個兒子為郎,贈錢百萬,以禮改葬於華陰潼亭,遠近畢至。葬前十幾天,有大鳥高一丈多,飛到楊震喪前,俯仰悲鳴,淚流濕地,葬完,才飛去。
郡裡將這一情況上報。當時災異連續出現,順帝感悟到楊震的冤屈,於是下詔說:「已故太尉楊震,正直為懷,使他輔佐時政,而小人顛倒黑白,諂害忠良,上天降威,災害屢作,求神問卜,都說是楊震枉死之故。我的昏庸,加重了這種罪過。山嶽崩塌,棟樑折斷,是多麼危險啊!現在使太守丞用中牢祭祀,如果您的靈魂顯靈的話,請來享受這些祭品吧。」人們立石鳥像於楊震墓前,來紀念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