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石——唐朝宗室、宰相,襄邑恭王李神符五世孫
本 名:李石
字 號:字中玉
所處時代:唐朝
民族族群:漢人
出生地:隴西
主要作品:《開成承詔錄》
主要成就:甘露之變後穩定政局
官 職:中書侍郎、同平章事
爵 位:隴西縣伯
李石,字中玉,隴西人,唐朝宗室、宰相,襄邑恭王李神符五世孫。
李石是元和十三年(818年)進士,後成為涼國公李聽的幕僚,隨李聽歷任四鎮,擔任節度從事。他擅長辯論,精於吏術,常在李聽外出征伐時,主持後方事務。
太和三年(829年),李石擔任鄭滑行軍司馬,並奉李聽之命入朝奏事,因應對條理分明,得到唐文宗的賞識。後來,唐文宗擢升李石為工部郎中、判鹽鐵案。
太和五年(831年),李石改任刑部郎中。不久,令狐楚出任太原節度使,奏請李石為節度副使。
太和七年(833年),唐文宗又把李石征回朝中,授為給事中。
太和九年(835年),李石被拜為京兆尹,後又改任戶部侍郎、判度支。同年十一月,甘露之變失敗,宰相李訓等人被殺。李石被授為同平章事,成為宰相,又加朝議大夫,仍舊管理度支事務。
當時,宰相屬下的南衙吏卒多數都在甘露之變中被殺,江西、湖南兩道觀察使便進獻大量衣服、糧食,以便宰相招募吏卒。李石上奏道:“宰相輔佐天子、管理群臣,如果忠正無私,自有神靈庇佑,刀兵也難以傷害。如果心懷奸邪,即使有護衛在側,也會被鬼神誅殺。兩道所進獻的衣糧,請陛下退回,南衙只需金吾侍衛便可。”唐文宗採納。
同年十二月,中使田全操、劉行深巡邊返回,揚言要在回京後屠殺朝臣。百官驚駭惶恐,百姓也喧鬧不休,無賴之徒便趁機作亂。鄭覃勸李石出外暫避,李石道:“如今情勢尚未可知,宰相應坐鎮城中,或可平息事態。如果真有災禍,又怎能逃過?”他鎮靜自若,照常處理公務。長安亂狀最終在傍晚得以平息。
後來,唐文宗又問宰相鄭覃:“你認為我可以和漢朝哪位君主相比?”鄭覃稱其是漢文帝、漢宣帝一類的中興之主。唐文宗歎道:“我怎能與他們相比。”李石見文宗意志消沉,便激勵道:“陛下所問,鄭覃所答,都不正確。陛下坐擁四海,年富力強,應以堯舜為目標,怎能認為自己連文宣都不如呢?陛下只要立志高遠,國家興旺便大有希望。”
開成元年(836年),李石加拜中書侍郎、集賢殿大學士,並領鹽鐵轉運使。這時,昭義節度使劉從諫上表,彈劾宦官擅殺宰相之罪,仇士良等人這才有所收斂。同年四月,宰相在紫宸殿奏事,卻有謠言傳出,認為文宗準備讓宰相指揮軍隊對抗宦官。唐文宗在李石的建議下,召聚宦官、宰相,讓他們當面解釋事態,消除宦官的疑心。
甘露之變後,唐文宗受制於宦官。李石輔佐朝政,不顧自身安危,申張皇綱,欲收回威權,引起仇士良的嫉恨。開成三年(838年)正月初五,李石在上朝途中遇刺,被冷箭射傷,縱馬奔回府邸,在臨近坊門時又遇刺客伏擊。幸虧馬匹受驚逃逸,刺客砍中馬尾,李石這才得以倖免。唐文宗聞訊驚駭,遣中使慰問,並賜金瘡藥,又派六軍士卒三十人前往護衛。
李石遇刺的消息傳開,京師震動,百官都不敢上朝,最後入朝者只有九人,十餘日後方才恢復正常。李石恐懼,數次上表辭位。唐文宗無奈,只得改任他為金紫光祿大夫、中書侍郎、同平章事、江陵尹、荊南節度使。李石赴任時,唐文宗並未為他設宴餞行,京城士人都寒心不已。
李石到荊南後,辭讓中書侍郎之職,加拜檢校兵部尚書。開成五年(840年),唐武宗繼位,又加李石為檢校尚書右僕射。
會昌三年(843年),唐武宗征討昭義節度使劉稹。李石因曾任河東節度副使,熟諳北邊軍政,被任命為檢校司空、同平章事、太原尹、北都留守、河東節度使,封隴西縣伯。當時,王逢所部駐紮於榆社,奏請增兵,朝廷便命李石派河東軍赴援。李石只得召回橫水戍卒一千五百人,由別將楊弁統領,支援王逢。
十二月二十八日,橫水戍卒到達太原。李石因府庫不足,不能按慣例每人賞賜二匹絹帛,只得動用私產,但每人仍只得一匹。此時已近年關,士卒都欲正旦之後再行,但監軍呂義忠卻發牒文催促,引起士卒不滿。楊弁知道城中空虛,便欲趁機作亂。
會昌四年(844年)正月,河東軍亂,驅逐李石。朝廷只得改任河中節度使崔元式為河東節度使,並讓李石以太子少傅之職分司東都事務。
會昌五年(845年),李石被授為檢校司徒、東都留守、判東都尚書省事、畿汝都防禦使。
李石去世時,終年六十二歲,追贈尚書右僕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