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為何要囚禁蘇武與張騫?為什麼不殺了他們 | 陽光歷史

 

A-A+

匈奴為何要囚禁蘇武與張騫?為什麼不殺了他們

2016年05月10日 歷史真相 暫無評論 閱讀 236 次

  張騫,絲綢之路的開拓者。被譽為「第一個睜開眼睛看世界的中國人」。他將中原文明傳播至西域,又從西域諸國引進了汗血馬、葡萄、苜蓿、石榴、胡麻等物種到中原,促進了東西方文明的交流。

  作為東西方文化的紐帶,匈奴曾經扣押他很久。扣押期間他曾出逃,但是逮到他之後匈奴單于並沒有殺他,原因一起來揭秘:

  為瓦解張騫鬥志 對其施美人計

  歷史學者告訴我們的是,張騫帶了一百多名士兵進入匈奴境內,並且想去聯合匈奴的仇敵月氏人,徹底打敗匈奴。

  但匈奴人沒有殺他,只把他扣留在匈奴境內,還讓他娶了貌美的匈奴貴族女子為妻。這在現在的一些人看來,是匈奴人對張騫實施美人計,為了瓦解他的鬥志。

  歷史真是這樣的嗎?更令人不解的是,十多年後張騫逃出,終於去了月氏,返回時又被匈奴捉住,這一次還沒有殺他,讓他再次逃出,回到漢朝,成為開通絲綢之路、傳播中華文明的第一位使者。

  神劇中 編劇們臆想的歷史

  解讀歷史有很多種方式,一種是相信專家學者的描述,不假思索,全部接受;一種是對專家學者的描述產生質疑,開動自己的腦筋,想些問題。

  還有一種,是影視歷史劇編劇們的專利,根據需要想像出當時的歷史並且表現出來。實際上,他們確實在作品裡寫到了匈奴人兩次不殺張騫的事情。

  看過長篇電視劇《漢武大帝》的人,會接受其中的一段情節:匈奴人首次捉獲張騫時要殺他,張騫口中大喊,「我是通商使者,殺我冤枉」。這是編劇們的歷史臆造。不要說匈奴單于不相信,就是相信了不殺他,按漢律張騫回國後也會被以「辱使命,喪國格」 處斬。因為像張騫那樣大呼小叫,會成為讓單于譏笑漢王朝的外交醜聞。

  在另一部影視劇中,有匈奴人第二次捉住張騫卻沒有殺他的一段對話。單于說,「寡人完全應當將你斬首。」張騫急忙跪伏在地:「兩國交戰,不斬來使,請大王開恩。」單于咳嗽了兩聲,氣喘吁吁地道,「我老了,活不了幾天了,這輩子殺人太多,現在不會輕易殺人了。念你臨去西域前還能給寡人留書謝罪,的確是個忠厚老實、誠實有信之人,朕今免你一死。」

  這當然也是編劇們臆造的歷史,還大膽編造出張騫第一次逃走時「留書謝罪」的故事,用第一個謊言彌補第二個謊言。好在現在的影視劇觀眾,有了許多年觀劇經驗,再也不會相信那些歷史神劇的情節了。

  問題是,對於「匈奴人為什麼不殺張騫」,歷史書籍不予記載,歷史學者不去研究,歷史影視劇不可相信,大家又有什麼辦法理解這件事情,作出正確解讀,哪怕僅僅是接近了正確?只要想,辦法還是有的。

  單于大怒 也沒敢殺他

  第一種辦法,我們來看看,匈奴都殺過哪些漢朝文武官員?這樣我們或許可以知道,張騫是不是在應該被匈奴殺掉的名單裡。

  匈奴第一次捉獲張騫是在公元前139年。此前歷史中,文獻中還沒有見到匈奴殺死被俘獲漢朝文官武將的記載。直到公元前110年,漢武帝陳兵十八萬,誇耀於匈奴邊境。使者郭吉進入匈奴,有匈奴官員為其指引,讓他見了單于。見面後,郭吉用刺激性的言語羞辱單于,單于大怒,將主管引見的匈奴官員殺掉,但也沒敢殺死漢朝使臣,只是把他扣留了,不放他回來。

  匈奴人確實殺死過一名漢朝使臣,已經是捉獲張騫九十多年後的事情了,那時候匈奴分裂為南北兩支,南匈奴歸附漢朝,北匈奴郅支單于逃到很遠的地方,斬殺了漢朝使節谷吉。後來,駐守邊境的漢朝將領陳湯和甘延壽,沒等奏請皇帝批准就發動攻擊,長途奔襲,殺死郅支單于,滅了北匈奴。他們給朝廷的捷報上寫有「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一句,後來作為表現漢民族氣勢的豪言壯語,廣為流傳。

  張勝參加密謀 蘇武、常惠被扣押

  第二種辦法,我們來看看,匈奴對他們捉獲的那些漢朝文武官員都怎樣處置,這樣我們或許可以知道,張騫沒有被匈奴殺掉,是不是屬於偶然和僥倖?

  蘇武牧羊的傳說流傳了兩千多年,並且比較可信。

  據說,漢朝與匈奴雙方都多次派使節互相偵察。匈奴扣留了十餘批漢朝使節,漢朝也扣留匈奴使節作為回報。但在公元前100年,新一任單于即位,送還了之前扣押的漢使。漢武帝也派人送還被扣留的匈奴使者,蘇武、張勝與常惠就是一路護送的漢朝使臣。

  正當他們完成使命準備歸國之際,匈奴國內發生了密謀綁架單于母親前往漢朝的謀反事件。由於張勝積極參與了密謀,蘇武、常惠就被匈奴扣押。後來,又有漢朝使臣到達,常惠悄悄見了漢使,還編了一個故事,說漢朝射得一隻大雁,腳上系有帛書,上面寫著蘇武等人被放逐北方湖澤之中,讓漢使以此責問單于。這樣一來,蘇武和常惠終於在被扣押十九年後回到故國。

  最初引起我們注意的,是司馬遷因為替李陵辯護了幾句就被施以宮刑那件事,他寧可忍受宮刑也要寫完《史記》,寧可受到宮刑也要替李陵仗義執言,這其中會有什麼樣的歷史真相?

  深入匈奴境內 李陵被俘

  李陵有勇有謀,率領五千步兵深入匈奴境內,大戰單于主力部隊。在單于被打得狼狽不堪,正想率軍撤退之前,有漢軍叛變士兵說出李陵即將弓箭用盡,軍糧斷絕的內情,於是單于又將李陵官兵層層圍困起來。後來,李陵殺了他的戰馬,把馬肉分給四百多個士兵,讓他們突圍,自己帶十幾個人從相反方向引開敵軍。再後來,那十幾個人大部分戰死,李陵被俘。

  那時候,匈奴與漢朝的關係比較奇妙,交戰雙方的被俘者一般不會殺掉。有了機會,被俘的人還會逃回故國,再被俘也不殺掉,還有再次逃回的機會。即使是投降受到重用的雙方將官,已經得到對方重用,也有以後逃回的。當年說李陵投降的消息傳到朝廷,與李陵沒見過面的司馬遷,從李陵先前為人稱頌的個人品質,推斷出一點,即使李陵投降,也不過是權宜之計。

  但李陵的命運很慘,一直到二十多年後死去,不能回到故國。這有幾個原因,一是耽誤了為他運送糧食和弓箭的趙廣利是皇帝的大舅哥,不能承擔罪責;二是有人故意造謠李陵投降匈奴,還說他訓練匈奴軍隊與漢朝打仗;三是漢朝皇帝因為以上兩個原因,殺了李陵的母親、妻子、兒子,李陵已經無國可返,無家可歸。

  唱別歌 李陵、蘇武頭髮已白

  算起來,李陵兵敗被俘的前一年,蘇武扣押於匈奴,他們都娶了匈奴女子為妻,嫁給李陵的是單于的女兒。李陵沒有蘇武那樣餐風宿露的辛苦,但一直講究民族氣節,不肯為匈奴訓練軍隊,也不肯帶兵進犯漢朝。蘇武被扣押十九年後就要回國了,李陵為蘇武置酒餞行時,唱了一首《別歌》,「徑萬里兮度沙漠,為君將兮奮匈奴。路窮絕兮矢刃摧,士眾滅兮名已頹。老母已死,雖欲報恩將安歸!」

  他與蘇武的頭髮都已經白了,唱了以後就一齊流淚。

  這樣看來,又有了一個問題:匈奴對他們捉獲的那些漢朝文武官員,不管是否投降都沒有殺掉,最嚴重的就是扣押,怎麼會殺掉張騫呢?

  答案很簡單,簡單得超出我們的意料。張騫被匈奴捉獲的公元前139年,漢王朝與匈奴國仍然是友邦關係,雙方實行和親政策,互通關市,互派使者,維持著至少表面上友好的局面。所以,匈奴人根本就不會殺掉張騫。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