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揭秘新中國電影史上第一吻
新中國於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成立,至一九八零年的三十一年中,中國大陸的電影,沒有一個「接吻」的鏡頭,因為那時期認為接吻是有傷風化的流氓行為,是大逆不道的。
一九五七年,電影《護士日記》因一個醫療站長親了護士臉蛋的鏡頭,而受到批判;一九五九年,趙丹在電影《聶耳》中,即興添上的一個接吻鏡頭,也被刪掉。
一九七九年,電影《生活的顫音》中,一對情侶在告別時本有「接吻」的意圖,後卻被刻意改為女方的母親推門而入,硬生生地將這一吻「扼殺」。
一直到改革、開放的一九八零年,電影《不是為了愛情》中,北京大學哲學系的義大利留學生裴蘭?尼克萊達,在影片裡出現被剪剩的三秒鐘的接吻鏡頭,才終於結束了新中國電影此前三十一年沒有接吻鏡頭的歷史。
一九七九年春天,峨眉電影製片廠導演向霖,在北京聽到一位在鐵路文工團的朋友,講起當時轟動北京的一則新聞:
「一個女子,丈夫被『四人幫』迫害致死,她在絕望中想自殺,一個工人把她從河裡救起,並且一直關心照顧她,讓她恢復了生存的勇氣。」
「……兩人也開始相愛,並準備結婚,但就在結婚前夕,『四人幫』垮台,她那早已被宣佈死亡的丈夫,竟突然出現在他們面前,……」
向霖導演聽了這個故事後,感動不已,當即約請講故事的那位朋友,把劇本盡快寫出來。
劇本出來後,峨眉電影製片廠決定拍攝。因為這個電影是一個愛情故事,在此之前,愛情題材是「禁區」,在漫長的三十一年中,誰也不敢越過雷池半步。鑒於這種情況,為了保證影片能夠安全出籠,就不得不另闢蹊徑。
幾經討論,最後決定將女主角定調為一個有「外國元素」的人,「新中國電影的第一個吻」,就由這個外國女孩子來完成,用以攀越「禁區」。
新中國成立後,有很長一段時間實行封閉政策,當時在中國的外國人非常少,峨眉電影製片廠經多次挑選,仍沒有找到合適的人來演。最後,有人建議在外國留學生之中去挑選。
就在這幾近絕望的時候,向霖借一次留學生集體組織看電影的機會,終於發現了後來在電影中扮演女主角的義大利留學生裴蘭?尼克萊達,她當時在北京大學哲學系留學。
經過漫長的調查、審批,最後才獲得了外交部、北京大學、四川省委外事辦、文化部等十多個部門的同意,影片終於在一九七九年夏末初秋開始拍攝。
由一個真正的外國人參與拍攝中國電影,而此人又是來自資本主義國家,真可謂「如臨大敵」。
有關部門對此做了嚴格的規定:北大必須派一名老師隨同女主角拍攝,名義是照顧生活,更重要的是監督和管束;女主角住在成都指定的涉外飯店,除拍戲外,不能自由外出;另外,除了導演外,女主角不能與影劇組其他任何人交談。
就連《不是為了愛情》影片殺青後的慶功宴,也沒讓尼克萊達參加,她當即提出抗議。中方以她是義大利人,「不習慣中國飲食」為由,進行了「搪塞」。
那場吻戲是在北京香山拍攝的,整個過程約半分鐘。電影拍攝完畢,接著送審。按照審片的慣例,導演是要參加的,目的是聽取意見,按上級指示進行修改。可是這一次卻讓人感到意外,取消了導演參加審片的資格,原因是上方已獲悉這部電影中有接吻鏡頭,導演的「思想意識」有問題。
看了樣片後,果然出現了激烈的爭論。一部分人為影片叫好,認為其中的接吻鏡頭打破了多年的禁區,導演的勇氣應當受到支持和稱讚;另一部分人則認為這是一部有「嚴重問題」的電影,應當禁演,而且還要追究有關人員的相關責任。
兩派意見相持不下,最後決定先在電影界內部試映,聽取業內人士的意見。試演地點選在北京電影製片廠的放映大廳,影片試演結束後,同行們竟全體起立報以熱烈的掌聲,正是這一片掌聲,救了它的命。
更萬幸的是當時最高層正提出改革開放措施,因而上方也沒有堅持己見、一意孤行,最後決定把接吻鏡頭從半分鐘剪為三秒鐘,在一九八零年的春天「低調」上映。《不是為了愛情》上映後,受到全國觀眾的一致好評,同時也創造了峨眉電影製片廠建廠以來的最高票房價值。
對於今天中國大陸的電影觀眾來說,擁抱、親吻鏡頭早已司空見慣。但要結束「新中國」電影三十一年來沒有接吻鏡頭的歷史,當年的導演向霖和攝制組全體人員曾經承擔了多大的風險,才終於衝破禁區,邁出了「新中國」電影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