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不以為然的誤讀:其實表示的是對事情不同意 | 陽光歷史

 

A-A+

成語不以為然的誤讀:其實表示的是對事情不同意

2016年02月25日 成語典故 暫無評論 閱讀 171 次

  人們經常誤解,將「不以為然」與「漫不經心」、「粗心大意」列為一組,視為同義詞。

  「不以為然」的「然」,意為「正確」。「不以為然」正確的解釋應該是:不認為正確,表示不同意。並不是「不當一回事」、「粗心大意」、「漫不經心」的意思,其實這是不對的。

  《漢語大詞典》對「不以為然」的解釋是:「不認為是正確的。多用於表示不同意。」

  《漢語小詞典》(商務印書館)對「不以為然」的解釋是:「然:對,不錯。不認為是對的。表示不同意。」

  請看下面的正確用例:

  我說,我們在農村裡經過長期鬥爭的鍛煉,有了毛澤東同志的領導,完全可以無產階級化。共產國際的一些同志聽了之後大嘩,不以為然。(周恩來《關於黨的「六大」的研究》)

  雖是這樣說,但是你這個考古的見解,卻只是一個想像,恐怕真正的考古專家一定不以為然。(郭沫若《月蝕》)

  (張獻忠)心中不以為然,笑著罵道:「……老子從沒有聽說過成大事立大業的人還必須臉皮子厚。」(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二十九章)

  「你也擔心魯拉把他賣掉麼?」巴曲不以為然地搖搖頭說,「我看不會……」(高纓《雲崖初暖》)

  再看古代漢語中正確的用例:

  宣和初,徽宗有意征遼,蔡元長、鄭達夫不以為然。(宋王明清《揮麈後錄》)

  見他的行徑如此,心裡不以為然。(《二刻拍案驚奇》二十二)

  另有一個成語「不以為意」,《漢語大詞典》的解釋是「不把事情放在心上」。「不以為意」與「不以為然」是一字之差,總是有人愛將這兩個成語搞混。


標籤: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