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清明上河圖》真跡其實有兩幅
《清明上河圖》是我國北宋著名畫家張擇端所畫。該畫高255厘米,寬525厘米。描繪的是當時京城汴京近郊社會各階層生活景象,生動真實,是一幅有重要歷史價值的優秀風俗畫。
《清明上河圖》在870多年的流傳過程中,曾多次遭劫難。張擇端曾畫兩幅《清明上河圖》,今僅存一幅。張擇端在翰林院供職期間,首畫《清明上河圖》的時間約在公元1111年至1125年,此畫完成後獻給了徽宗皇帝趙佶。趙佶也是著名書法家,自稱其書為「瘦金書」。他還是位畫家,長於花鳥,對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極為珍視,並用瘦金書寫了「清明上河圖」五個字,還加蓋了雙龍印。到1126年,宋靖康元年十一月金國軍隊攻佔汴京,皇宮中的大量珍寶字畫等文物被搶掠,金人只識珍寶不懂字畫的價值,因此《清明上河圖》未被搶走,而流落到民間。數年後,金人張著得到此畫,並在畫面上撰寫了跋文,時人張公藥、王潤等人在畫面上留有題詠。
公元1260年元朝統一中原後,《清明上河圖》由臨安(今杭州市)被掠到大都(今北京),由著名書畫家趙孟(兆頁)收藏,不久他將此畫秘密送回老家湖州(今浙江吳興縣)。時過200年之後,《清明上河圖》又流落到蘇州,被明朝大理寺一位官員得到,不久該畫被一位名士徐賻花重金買去。徐賻死時將此畫交給了大學士李東陽,李在畫上撰寫了上篇跋文。到明嘉靖年間,權相嚴嵩得知《清明上河圖》落到蘇州員外郎王振齋手中,大臣王抒藉機用重金從王振齋手裡購得《清明上河圖》,交給了嚴嵩。嚴的裱師一看此畫是假的,因為他於15年前在蘇州一個叫陸治的家中見過真跡。嚴嵩又用強硬手段從陸治那裡得到《清明上河圖》真跡。後來嚴嵩將此畫交給了兒子嚴世藩保存。不久,嚴世藩獲罪被殺,在抄沒其家產時將《清明上河圖》請回皇宮。到明隆慶年間此畫落到成國公朱希手中,以後《清明上河圖》幾經輾轉落到皇宮內。皇宮一內臣將此畫竊到手,但一時無法帶出宮去,便將此畫藏在宮內的御河橋下石縫內,恰逢天降大雨,將畫污損得一塌糊塗。《清明上河圖》作者張擇端自從汴京被金人侵佔,便和家人南下避難,因思念家鄉,他又重新畫了一幅《清明上河圖》,就是流傳至今的真跡。
這幅《清明上河圖》流傳到清朝乾隆年間,被湖廣總督畢沆用重金買到手。清嘉慶四年畢沆因「剿匪不力」被朝廷處死,查抄其家產時得到《清明上河圖》,被送入皇宮中收藏。
1911年,清朝皇帝溥儀被迫退位後,從宮中盜走大批珍寶和字畫,其中就有《清明上河圖》。1934年溥儀在東北長春建立偽「滿洲國」時,將藏在天津的珍寶字畫等文物轉移到長春偽皇宮。1945年8月,日本投降,溥儀逃跑,偽皇宮內的珍寶字畫在混亂中流散民間。長春解放後,駐軍將流散在民間的珍寶字畫收回一批,其中就有《清明上河圖》真跡。1949年新中國誕生後,將《清明上河圖》收藏入故宮博物院。1966年,康生以鑒別文物為名竊得《清明上河圖》。1976年「四人幫」倒台之後,《清明上河圖》又回到人民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