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是如何由平民所有變成帝王專用?
眾所周知,在中國封建社會裡,龍是帝王與皇權的象徵,直到今天我們的國人還以「龍的傳人」而自豪。那麼龍這一物象究竟是如何逐漸演變的呢?提到龍,分不開的就要提到水。龍是中華民族進入農業社會後創造的一種虛擬動物,屬於水物,它的產生與農業對水的需求有關。《說文》:龍,鱗蟲之長,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鱗蟲」即水蛇、鱷魚之類。龍平時住在水裡,春分時節登天化雨滋潤禾苗。龍的形象相當泛化,但標準的龍形體現在帝王身上:伏羲女媧人首蛇身。「蛇身」即蛇形紋身,是古越族習俗。後世帝王不再紋身,但黃袍上的龍還是細長蟠曲的蛇形之身。《說文》:南蠻、東南越,蛇種。《路史》:三皇蛇身。《乙巳占》:越雲如龍。這些記載表明帝王身上的龍紋來源於越文化的蛇。自古龍鳳連稱。龍為雨,鳳即風。
龍,作為一種崇拜現象,一種對不可思議的自然力的一種「理解」,也就從這個時候起,開始了它的「模糊集合」。氏族社會中,人們往往相信自己的祖先是一種特定的動物、植物或其它無生命的東西,這種物種就成為氏族祖先的象徵和保護神。據古代文獻記載,中國不少氏族曾以龍為圖騰,如遠古的黃帝、炎帝的氏族,共工氏、祝融氏、堯、舜、禹的氏族,以及吳、越等氏族。但是,這些文獻成書較晚,屬後人的追述,文獻產生時,龍的觀念已經形成,因而不可避免地在記述上有附會和渲染加工的可能性,古代氏族的圖騰傳說往往變成了神話故事,不過還是留下了一些蛛絲馬跡。據專家考證,這些所謂的龍圖騰,實際上是與後來的龍形象相近的蛇、鱷、蜥蜴等動物。在漫長的遠古歲月中,動物圖騰形象與其它原始宗教中動物崇拜形象融和在一起,形成了原始的龍形象。
約公元前21世紀,中國產生了第一個國家政權——夏王朝。夏之後是商王朝。商的國勢強大,空前繁榮,推動了不同區域問的文化交流,如百川歸海,文化在商代出現了空前的融和。商王朝非常重視宗教與巫術,也就十分重視宗教活動中必不可少的禮器——青銅器的鑄造。青銅器作為溝通天他的禮器,本身就有宗教的意義,青銅器上的紋飾則有更濃郁的宗教色彩,即通過各種象徵性的紋飾,向人們展示應崇拜的神靈,求其保護,免受怪物的侵害。這種紋飾中,原龍紋成為主要的部分「龍」在商代形成的一個突出標誌是龍開始有了角。當然這時龍角的形狀還不固定,有的如長頸鹿,角呈錐形;有的如綿羊,角向後卷;也有的如花冠,還有的似羚羊,此外還有前卷型、虎耳型、螺旋形等各種形狀。
商以前的龍形象中並沒有角,在商代龍卻生出角來,其中原因,在於商代對角的崇拜。商人給本來無角的原龍加上各種角,是因為他們認為角有神性,有了角,龍就更有了溝通天地的神性了。漢代以後,龍就逐漸代表皇帝了。那時候,皇帝的身體叫「龍體」,臉叫「龍顏」,穿的衣服叫「龍袍」,坐的椅子叫「龍椅」,睡的床叫「龍床」,就連皇帝的子孫也叫「龍子龍孫」。到了元、明、清時期,皇帝龍袍上和宮殿中龍都成為五爪大龍。綜上所述,龍自然而然地被當做是中國古代帝王的象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