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善孝為先:如何看待漢朝史上流行的孝道?
在中國各個朝代中,漢朝最講究孝道。原因很多,關鍵原因是朝廷官員的選拔制度。無論是在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前,還是在之後,孝道都是朝廷大力宣揚的選拔人才的重要標準。到了東漢時期,更是明確把察舉製作為官員選拔的主要方式。查什麼又舉什麼呢?考察士人的言行,然後向朝廷推薦兩個方面的人才。一個是秀才,一個是孝廉。秀才主要是對於儒家的經典有一定造詣者。在東漢中後期,以秀才出仕的人很少。一個是因為風氣使然,大家都過於看重孝道。另一個原因,恐怕就是秀才需要博學,並且調查可以比較簡單直接的看到結果。一個目不識丁的人也當上秀才,實在是說不過去。而孝廉就不一樣了,主要就是對父母的孝順。可是孝順父母就能當官的話,那麼,沒有什麼才學,沒有什麼能力的也都可以參與選拔。簡單來說,孝廉的考察門檻比較低。這可能是東漢中後期孝廉盛行,而秀才式微的一個原因。
於是,關於孝順,在漢代的民間和官場就留下了許多很有意思的故事,有的讓人吃驚,有的讓人讚歎,有的讓人疑惑,有的讓人憤慨。形形色色的孝,形形色色的人。
在《後漢書》中關於孝子的記述很多,比較有名的像趙咨,強盜來家裡搶劫,趙咨為了不打擾生病的八十老母,主動請盜賊吃飯,並且表示,除了給老娘留下一點衣服和口糧之外,其他的妻子兒女錢財物品,盜賊隨便挑,自己絕不阻攔。搞的盜賊一愣一愣的。後來盜賊不敢下手,覺得趙咨好的過頭,轉身撒腿就跑,可是趙咨卻拿著錢財追趕出去。遙想趙咨邊追邊喊:「盜賊兄,給你錢……」。在傳記中對趙咨的評價是很高的,世人也很敬仰趙咨。可是隨著時代的變化,許多觀念也跟著變化。如果現代有這麼一個人,對盜賊如是做,估計大家就只會笑話趙咨傻帽了,而女性朋友們也必然高喊口號,呼籲趙咨的老婆一腳把沒有良心的老公給踹掉。
可是,漢朝確實就是那樣一個朝代,父母如天地,妻子兒女不過如衣服物品,對妻兒看得越淡,越顯得有德行。於是像高官京兆尹張敞,給老婆畫了個眉毛,補了個妝,也會被中央紀檢部門狠批——實在太丟士大夫的臉了。千百年來,人們對一個官員的評價標準和對一個士(君子)的標準有不同。我們現在說,一個官員能夠為官一任,造福一方,那就是好官。在古代呢,能夠以德行教化治理百姓,雖然談不上給百姓富裕,但是能夠保持安定,不騷擾百姓,那也就算是好官。也就是說,現代評價官員,多看重能,而古代評價官員多看重德。至於對於士,能夠出將入相,報效國家,讓人敬仰;但是一生布衣,隱居山林,志趣高潔,也是士林楷模。
但是,歷代真正能夠做到孝順,做到志趣高潔的人少之又少,大多數還是打著各種旗號,謀求名利之實的偽君子。當然,如果一個人能夠一輩子作偽,假孝子做一輩子,那也就是真孝子了。可讓人遺憾的是,朝廷的審核制度也好,民間的輿論也好,更多的還是講究實際。一個人貧窮但是孝順,遠不如一個人富裕但是忤逆讓人羨慕。世道延續至今,就更是笑貧不笑娼了。你現在要講什麼清高節義,非讓人以為是腦殘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