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宮四大奇案背後的真相:順治出家沒有直接證據
一、太后下嫁
太后下嫁就是太后下嫁攝政王。太后是指清太宗皇太極之妃、世祖福臨的生母,卒於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被謚為孝莊文皇后;攝政王即指攝政睿親王多爾袞。孝莊文皇后系多爾袞之兄嫂,弟妻兄嫂,按照漢人道德觀念來看,是一件太不光彩也太不文明的事。有清一代,對此諱莫如深,求其明文記載則無有也。
但清末才刊行的《蒼水詩集》有句云「上壽稱為合巹樽,慈寧宮裡爛盈門;春宮昨進新儀注,大禮躬逢太后婚」,即是指太后下嫁這件事說的。詩作者張煌言是清初人,與多爾袞同時,所說當有所本。另據《朝鮮李朝實錄》仁祖二十七年(1649年,清順治六年)二月壬寅,亦有「皇父攝政王多爾袞」這樣去「叔」字改稱「皇父」的記載,它間接地透露了多爾袞稱皇父「已為太上」與太后相對稱,正是太后下嫁的一個旁證。何況多爾袞之改稱「皇父」不但明載於《清實錄》與蔣良驥《東華錄》等書中,即當時流傳到今的許多檔冊和文告中,於抬寫皇上處,一併抬寫攝政王,而攝政王之上,或冠以「皇叔父」,或冠以「皇父」字樣。
我們也不要忘了另一個事實:滿洲入關以前的社會性質雖已由奴隸制迅速向封建制過渡,但很早很早以前女真人的落後習俗,如弟娶兄妻、妻姑侄媳的一些群婚制的殘餘,延續到入關初年,也是不足為怪的。那麼,太后下嫁這件事是可以相信確有其事的。
二、順治出家
史載順治十七年(1660年)八月十九日,皇貴妃董鄂氏薨。世祖福臨哀悼殊甚,為之輟朝者五日。旋即下諭追封為皇后。董鄂氏僅僅是個貴妃,為什麼要這樣濫加謚號,並晉封她為皇后呢?
有的人於是以訛傳訛,說這個妃子是明末人冒辟疆的姬人董小宛,當清軍入關之初,被掠至京師,後入宮,賜姓董鄂氏,跟著又冊立為貴妃。誰知董氏入宮之後,竟以不壽卒。然世祖之於董貴妃,寵冠六宮,莫與倫比,乃紅顏薄命,惹得世祖終日悶悶不樂,不數月,遂棄皇帝不為,遁入山西五台山,削髮披緇,皈依淨土。上述就是順治出家的由來,歷來故老相傳如此,是否真有其事呢?
首先我們應該承認清世祖福臨好佛,宮中延有木陳 、玉琳王秀二禪師,尊禮備至。世祖鈐章有「塵隱道人」、「懶翁」、「癡道人」等稱號,又諭旨對木陳有「願老和尚勿以天子視朕,當如門弟子旅庵相待」云云。世祖信佛是事實,誰也否認不了的。
其次要說,世祖死去前幾個月,適值孝獻皇后董鄂氏之喪,世祖哀痛過情,為世所歎異。因而就有人認為世祖是由悼亡而厭世,終於脫離塵網,遁入空門。從此傳為「萬古鐘情天子」的一段佳話。這是與歷史事實不符合的。不錯,由於世祖好佛,他死前確實有過要求祝發為僧的念頭。但事實上在他死去的前幾天,只是叫他最寵任的內監吳良輔去憫忠寺(今北京市廣安門內法源寺)削髮,他本人也曾親自前往觀看過。這裡還說明世祖當時並無大病。那麼,世祖是怎樣死的呢?據當事人王熙《王文靖集·自撰年譜》載:「奉召入養心殿,諭:朕患痘,勢將不起。」張宸《青王周集》亦稱:「傳諭民間毋炒豆,毋燃燈,毋潑水,始知上疾為出痘。」兩人所記完全相合,可以互相印證。這就很清楚地告訴我們,世祖既死於出痘,那麼,遁入五台山祝發為僧的說法,就並不可信了。
二、順治出家
史載順治十七年(1660年)八月十九日,皇貴妃董鄂氏薨。世祖福臨哀悼殊甚,為之輟朝者五日。旋即下諭追封為皇后。董鄂氏僅僅是個貴妃,為什麼要這樣濫加謚號,並晉封她為皇后呢?
有的人於是以訛傳訛,說這個妃子是明末人冒辟疆的姬人董小宛,當清軍入關之初,被掠至京師,後入宮,賜姓董鄂氏,跟著又冊立為貴妃。誰知董氏入宮之後,竟以不壽卒。然世祖之於董貴妃,寵冠六宮,莫與倫比,乃紅顏薄命,惹得世祖終日悶悶不樂,不數月,遂棄皇帝不為,遁入山西五台山,削髮披緇,皈依淨土。上述就是順治出家的由來,歷來故老相傳如此,是否真有其事呢?
首先我們應該承認清世祖福臨好佛,宮中延有木陳 、玉琳王秀二禪師,尊禮備至。世祖鈐章有「塵隱道人」、「懶翁」、「癡道人」等稱號,又諭旨對木陳有「願老和尚勿以天子視朕,當如門弟子旅庵相待」云云。世祖信佛是事實,誰也否認不了的。
其次要說,世祖死去前幾個月,適值孝獻皇后董鄂氏之喪,世祖哀痛過情,為世所歎異。因而就有人認為世祖是由悼亡而厭世,終於脫離塵網,遁入空門。從此傳為「萬古鐘情天子」的一段佳話。這是與歷史事實不符合的。不錯,由於世祖好佛,他死前確實有過要求祝發為僧的念頭。但事實上在他死去的前幾天,只是叫他最寵任的內監吳良輔去憫忠寺(今北京市廣安門內法源寺)削髮,他本人也曾親自前往觀看過。這裡還說明世祖當時並無大病。那麼,世祖是怎樣死的呢?據當事人王熙《王文靖集·自撰年譜》載:「奉召入養心殿,諭:朕患痘,勢將不起。」張宸《青王周集》亦稱:「傳諭民間毋炒豆,毋燃燈,毋潑水,始知上疾為出痘。」兩人所記完全相合,可以互相印證。這就很清楚地告訴我們,世祖既死於出痘,那麼,遁入五台山祝發為僧的說法,就並不可信了。
三、雍正被刺
世傳清世宗胤禛暴崩的原因,說法不一,有說是被刺而死的,振振有詞。這一說法究竟可信嗎?
說來話長,它起因於雍正七年(1729年)曾靜、張熙一案。曾靜慕明末人呂留良的為人,以排滿復明為職志,因遣其徒張熙詭名投書川陝總督岳鍾琪,勸他為祖先(岳飛)舉義,不成,獄興、辭連呂留良。世宗嚴加處治,戮留良屍,留良子葆中,時為編修,亦論斬。傳說呂留良有一個倖存的孫女,名叫呂四娘,她的劍術之精,冠絕儕輩,立志要為父祖報仇。後來她潛入宮內,終於刺死了世宗,並把世宗的腦袋割下,提著逃走了。
好事的人說是根據鄂爾泰傳記的記載,說世宗暴崩的那一天,上午還「視朝如恆,並無所苦」,就在那天下午,忽召鄂爾泰入宮,而外間喧傳世宗暴崩的消息已滿城風雨了。鄂立刻「入朝,馬不及被鞍,亟跨驏馬行,髀骨被磨損,流血不止。既入宮,留宿三日夜,始出,尚未及一餐也」。人們認為,當時天下承平,長君繼統(清高宗弘歷二十五歲登位),沒有什麼大不了的事情要搞得這般驚慌失措的。這就只能說明世宗被刺的說法並非沒有道理。
這裡需要將真人真事與野史傳聞區別開來,曾靜、張熙一案牽連的呂留良等人都是真人真事,是歷史真實;但提到呂留良的一個孫女,是傳說,不是歷史事實。世宗死的年月日是事實,但說他是暴崩,並不見明文記載,也只是傳說,目前尚不能證實其事。此其一。
上述鄂爾泰傳記所描述的鄂倉皇上朝一段情節,寫得惟妙惟肖,好像真有其事似的。但至少在正史記載裡,如《清實錄》、《清史列傳》、《清史稿》等書並沒有這類的記載。當然,沒有文字記載,不等於沒有這件事;而且直到今天仍無法得到證實,也就不可能確認有這件事;即使鄂爾泰的倉皇上朝是事實,也不能證明世宗一定就是被刺,因為二者並沒有必然的內在聯繫。此其二。
世宗本人好佛好道,「所交多劍客力士」,傳說「結兄弟十三人」。皇帝與人結為兄弟之事,未必可信;但既好佛好道,多交劍客俠士,則煉丹求長生之術,容或有之。求長生吞丹藥,以致暴崩,也有可能。秦皇、漢武之事,早有先例在。此其三。
有人建議發掘清西陵的泰陵(清世宗胤禛的陵墓),看看世宗到底有無頭顱,以證實被刺與否。後因發掘工作過忙,未果,當然,清世宗死於1735年,屍骨早寒,一旦發掘,果能得其一二遺骸,固可定案,但要付出的代價未免太大,也只好等待將來再說了。
這裡需要將真人真事與野史傳聞區別開來,曾靜、張熙一案牽連的呂留良等人都是真人真事,是歷史真實;但提到呂留良的一個孫女,是傳說,不是歷史事實。世宗死的年月日是事實,但說他是暴崩,並不見明文記載,也只是傳說,目前尚不能證實其事。此其一。
上述鄂爾泰傳記所描述的鄂倉皇上朝一段情節,寫得惟妙惟肖,好像真有其事似的。但至少在正史記載裡,如《清實錄》、《清史列傳》、《清史稿》等書並沒有這類的記載。當然,沒有文字記載,不等於沒有這件事;而且直到今天仍無法得到證實,也就不可能確認有這件事;即使鄂爾泰的倉皇上朝是事實,也不能證明世宗一定就是被刺,因為二者並沒有必然的內在聯繫。此其二。
世宗本人好佛好道,「所交多劍客力士」,傳說「結兄弟十三人」。皇帝與人結為兄弟之事,未必可信;但既好佛好道,多交劍客俠士,則煉丹求長生之術,容或有之。求長生吞丹藥,以致暴崩,也有可能。秦皇、漢武之事,早有先例在。此其三。
有人建議發掘清西陵的泰陵(清世宗胤禛的陵墓),看看世宗到底有無頭顱,以證實被刺與否。後因發掘工作過忙,未果,當然,清世宗死於1735年,屍骨早寒,一旦發掘,果能得其一二遺骸,固可定案,但要付出的代價未免太大,也只好等待將來再說了。
四、狸貓換太子
這裡指的是清世宗胤禛與海寧陳氏換子的傳說。浙江海寧陳氏,從明末起,累世簪纓。數傳至陳之遴,清初降於清,位至極品。稍後,陳氏一家,如陳說、陳世倌、陳元龍等父子叔侄,都是高官厚祿,尊寵備至。
康熙年間,世宗時為皇子,與陳世倌尤相親善。恰巧碰著兩家各生一子,年、月、日、時辰無一不同。世宗聽說,十分高興,命抱子入宮,過了許久,才送回去。陳氏發現,送還的已經不是自己的男孩,而且易男為女了。陳家萬分震怖,但又不敢出來剖白,只得隱秘其事。高宗嘗南巡至海寧,當天即去陳家,升堂垂詢家世甚詳。將出,至中門,命即封閉,並告以後不是皇帝臨幸,此門不得再開。所以此後陳氏家中永遠關閉其門,從未再開過一次。也有人說,清高宗弘歷對自己的身世懷有疑團,所以南巡到陳家,想親自打聽清楚。上述這些傳說,盛行於前清末年。當時革命排滿之風最盛,對清代諸帝極事醜詆。傳聞異辭,其中真偽夾雜,有必要為之剖辨。
海寧陳氏一家,如陳說、陳世倌、陳元龍父子叔侄,位極人臣,皆是事實:就是清高宗南巡去過陳家,也是事實。按清制,皇帝到過的人家,經過的大門是必須封閉,禁止再開的。但不能由於有這些歷史事實,就說清世宗與陳世倌有以女換子之事了。
清代旗人生子一定要報都統衙門,宗室生子一定要報宗人府,定制十分縝密。何況紫禁城內,門禁森嚴,怎麼能隨便抱子出入宮內?顯而易見,這些都是清末漢人在排滿的革命浪潮中,無中生有地編造出來的。
自古朝堂無父子,不論關係多親的骨肉,還是一母同胞的兄弟,一旦染指皇權,自然是有你無我,勢不兩立。君不見楊廣毒死隋文帝,玄武門害死親弟兄。君不見曹丕七步難子建,康熙膝下骨肉殘。廟堂之上唯有爭名逐利,背後耍黑槍,儘管表面上都是些冠冕堂皇的大道理,背後的故事誰也不曉得,你與我都不是當事人。聯想到清朝入關的歷史,頗有相類似的情節。
相關閱讀
孝莊下嫁之謎
導讀:(順治六年)十二月,王妃博爾濟吉特氏薨,以玉冊寶,追封為敬孝忠恭正宮元妃。
七年正月,納肅親王妃博爾濟吉特氏,並遣官選女子於朝鮮;二月,令部不需題奏者,付親王滿達海,及端重親王、敬謹親王料理;五月,率諸王貝勒獵山海關,令親王多尼、順承郡王勒克德渾、貝子務達海、錫翰、鎮國公漢岱並議政。是月,朝鮮送女至,王親迎之於連山,即日成婚。
七月,王欲於邊外築城清署,令戶部計額征地畝人丁數,加派直隸、山西、浙江、山東、江南、河南、湖廣、江西、陝西九省銀二百四十九萬兩有奇,輸工用。王尋以悼妃故,有疾。錫翰與內大臣席納布庫等詣第,王怨曰:「頃予罹此莫上之憂,體復不快,上雖人主,念此大故,亦宜循家人禮,一為臨幸。若謂上方幼沖,爾等皆親近大臣也。」又曰:「爾等毋以予言請駕臨。」錫翰等出,王遣人追止之不及,於是上幸王第。王責錫翰等罪,降罰有差。
清代旗人生子一定要報都統衙門,宗室生子一定要報宗人府,定制十分縝密。何況紫禁城內,門禁森嚴,怎麼能隨便抱子出入宮內?顯而易見,這些都是清末漢人在排滿的革命浪潮中,無中生有地編造出來的。
自古朝堂無父子,不論關係多親的骨肉,還是一母同胞的兄弟,一旦染指皇權,自然是有你無我,勢不兩立。君不見楊廣毒死隋文帝,玄武門害死親弟兄。君不見曹丕七步難子建,康熙膝下骨肉殘。廟堂之上唯有爭名逐利,背後耍黑槍,儘管表面上都是些冠冕堂皇的大道理,背後的故事誰也不曉得,你與我都不是當事人。聯想到清朝入關的歷史,頗有相類似的情節。
相關閱讀
孝莊下嫁之謎
導讀:(順治六年)十二月,王妃博爾濟吉特氏薨,以玉冊寶,追封為敬孝忠恭正宮元妃。
七年正月,納肅親王妃博爾濟吉特氏,並遣官選女子於朝鮮;二月,令部不需題奏者,付親王滿達海,及端重親王、敬謹親王料理;五月,率諸王貝勒獵山海關,令親王多尼、順承郡王勒克德渾、貝子務達海、錫翰、鎮國公漢岱並議政。是月,朝鮮送女至,王親迎之於連山,即日成婚。
七月,王欲於邊外築城清署,令戶部計額征地畝人丁數,加派直隸、山西、浙江、山東、江南、河南、湖廣、江西、陝西九省銀二百四十九萬兩有奇,輸工用。王尋以悼妃故,有疾。錫翰與內大臣席納布庫等詣第,王怨曰:「頃予罹此莫上之憂,體復不快,上雖人主,念此大故,亦宜循家人禮,一為臨幸。若謂上方幼沖,爾等皆親近大臣也。」又曰:「爾等毋以予言請駕臨。」錫翰等出,王遣人追止之不及,於是上幸王第。王責錫翰等罪,降罰有差。
十一月,王以疾率諸王貝勒獵邊外,十二月薨於喀喇河屯。按:豪格年歲與多爾袞相當,其福晉當亦在三十以外,非少艾之比;殺豪格或為奪權,而必欲納其妻,則不能不謂之有報復意義在。至如得病後,既怨世祖不臨視;既臨視又責傳言之人。又,為興土木,加派九省地丁至二百四十九萬兩,亦與其入關之初務蠲前朝弊政的作風不同。凡此近乎悖亂的感情狀態,以我的看法,是內心有一極大的衝突不能解決,相激相蕩而產生的反常行為。此一衝突即鄭親王既遭貶斥,豪格亦已被誅,自己手握重兵,黨羽密佈,已無任何阻力可使他不能稱帝;而唯一所顧慮者,即是孝莊太后。
按:如前所引,議政王滿達海為代善第七子;端重親王博洛為太祖第七子阿巴泰第六子;敬謹親王尼堪則褚英第三子。滿達海之襲爵,固由多爾袞的支持;博洛及尼堪在太宗朝皆為貝勒,並不見重,由多爾袞的提攜,始得封王,此時並皆議政,自然唯命是從。
至於八旗兵力的分配,其情況如下:
一、兩黃旗,名義上歸世祖,實際上由多爾袞以攝政王的身份指揮。
二、正白旗,為多爾袞的嫡系武力。
三、鑲白旗,本由多爾袞胞弟豫親王多鐸為旗主,此時亦歸多爾袞。
四、正藍旗,旗主本為四大貝勒之一的莽古爾泰所有;莽古爾泰獲罪,收歸太宗自將;順治初又歸多爾袞,而名義上的旗主為豫王之子多尼。
五、鑲藍旗,完全屬於鄭親王濟爾哈朗。
六、正紅旗,此旗為代善所有,旗主為滿達海;順承郡王勒克德渾亦持有一部分。
七、鑲紅旗,旗主為克勤郡王岳托;英親王阿濟格亦持有一部分。
二、正白旗,為多爾袞的嫡系武力。
三、鑲白旗,本由多爾袞胞弟豫親王多鐸為旗主,此時亦歸多爾袞。
四、正藍旗,旗主本為四大貝勒之一的莽古爾泰所有;莽古爾泰獲罪,收歸太宗自將;順治初又歸多爾袞,而名義上的旗主為豫王之子多尼。
五、鑲藍旗,完全屬於鄭親王濟爾哈朗。
六、正紅旗,此旗為代善所有,旗主為滿達海;順承郡王勒克德渾亦持有一部分。
七、鑲紅旗,旗主為克勤郡王岳托;英親王阿濟格亦持有一部分。
如上所述,多爾袞握有兩黃、兩白、正藍,對兩紅旗亦有影響力;唯一的敵對勢力為鄭王的鑲藍旗。在這樣的壓倒優勢之下,何事不可為?
然則多爾袞由未入關以前想奪皇位而不能,到此時能奪皇位而不奪,原因真是為了如他自己所說的「太宗深信諸子弟之成立,唯予能成立之」,故以「翼戴沖人自任」嗎?不是的!因為多爾袞如推太宗養育之恩,「成立」諸子弟,則不當殺太宗長子豪格,復奪其婦,這是非常明白的一件事。多爾袞自己所說的那段話,不過後世詞臣藻飾之辭,不足為信。
可信的是:孝莊太后以幼時愛侶,出以萬縷柔情,約束多爾袞的「最後行動」;其間綢繆委曲、調護化解,不知費了孝莊多少苦心,最危險的時刻,是多爾袞尊大妃為孝烈皇后祔廟之時,母以子貴的「太后」已經出現,事實上已等於詔告天下,他——多爾袞就是皇帝。天下臣民有忠於太宗欲起而聲討者,此時必當有所行動;若無行動,即是承認多爾袞得自立為帝。此時所欠缺者,不過一道即位詔書而已;而此一道詔書終於未發,即是孝莊對得起太宗的地方。
分析至此,我可下一斷語,孝莊下嫁多爾袞,絕無其事,失身則必不免。孝莊不欲與太宗合葬,即以白璧有玷之身,愧與太宗同穴。她的辱身以存太宗天下的苦心,康熙完全瞭解,所以孝養無微不至。及至孝莊既崩,不可與太宗合葬,則不獨康熙瞭然,臣下亦瞭然,徐乾學特撰《古不合葬考》,即非承帝之旨,亦必有迎合之意。但康熙雖不能葬孝莊於昭陵,而亦終不忍別葬,以致浮厝數十年;而臣下無言此事者,即以深知此事如佛所云:「不可說,不可說!」能說者,為後世我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