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無義戰:春秋仁義之君為何身敗名裂國破人亡
導讀:公元前638年,春秋時期的宋國與楚國作戰,宋襄公命令軍隊早早的做好準備嚴陣以待,而此時楚軍正在搶渡泓水,司馬子魚對宋襄公說,敵眾我寡,趁敵人未全部渡河,請你下令進攻他們。宋襄公說,不行。楚軍渡過泓水,還未列隊成陣時,子魚又說,趁他們立足未穩趕快攻擊。宋襄公還是不許。等到楚軍完全渡過河作了充分的準備後,宋襄公才下令開打,結果宋軍被楚軍打的大敗,宋襄公的衛隊全部被殲,自己差點成了俘虜,大腿和屁股受了傷倉惶而逃。
戰爭過後,宋國人覺得襄公可笑並將過錯歸咎於他,襄公卻振振有詞的說,君子是不會殺害已經負傷的敵人,也不會俘虜年老的敵人,古代打仗,不以險要的地勢為憑借,我雖然是亡國的商朝後裔,但我是仁義之師要等待雙方擊鼓鳴金時才能進攻。不久宋襄公因受傷嚴重不治身亡。宋襄公之死非但沒有令宋國人吸取血的教訓,反而這樣迂腐的事還在發生。《左傳》魯宣公二年春天,鄭國公子歸生受楚國指使率兵攻打宋國,大敗宋國軍隊,俘虜了宋國大臣華元、樂呂,繳獲宋國甲車460輛、士兵250人,其中100人被割掉左耳。戰鬥中,宋國大夫狂狡與鄭國一個士兵遭遇,士兵失足跌入井中,狂狡倒拿著戟讓士兵抓住把手把他救了出來,可出乎意料的是,鄭國士兵獲救後反把狂狡擒獲,這一仗再一次讓宋國的仁義成為諸侯的談資而被貽笑大方。
不過宋襄公死後十年,晉國與楚國發生了一場情形相同的戰爭,晉國的陽處父運用智慧獲得了勝利,不僅使楚國顏面盡失,還假借敵人之手除掉了競爭對手。當時楚軍侵犯陳國、蔡國,拿下兩國使之成為楚國的附庸,然後進攻鄭國,鄭國向晉國求救,晉國派陽處父攻打蔡國,以此來引誘楚國回兵救蔡,從而解除鄭國之圍。晉與楚隔水相持,此時如果誰先渡河誰就會首先慘敗,陽處父看到目的已達到,同時又因糧草缺乏,準備撤軍,但又恐被人恥笑,於是心生一計,派人對楚軍統帥子上說,你如果想打,我就退後一捨,等你渡河後我們列陣而戰,如果我先渡河,那麼你就退後一捨,這樣耗著勞民傷財對誰都不好。子上準備渡河,大孫伯說,晉國人不能輕信,萬一我們渡過一半的時候遭到他們伏擊,後悔都來不及,不如我們退後一捨讓他們先渡河。子上同意,於是後退。陽處父看到楚軍後退就命令士兵放開嗓門高聲叫嚷說,楚軍逃跑了。隨後班師,楚軍也撤軍回去了。但陽處父並沒有善罷甘休,散佈謠言說,子上是受了晉國的賄賂才撤軍的,楚國太子本來與子上有隙,所以將此事向楚王稟報,結果將子上斬首。
有人說,宋襄公是仁義的君子,他對待下屬很好,所以大臣和軍隊都願意為他賣命,晉文公逃難時在曹國受了侮辱,來到宋國卻得到仁義道德的宋襄公的盛情款待和資助,正因為此,當宋國遭到楚國的攻打之時,晉國出兵救宋,打得楚國幾年不敢正視中原。更多的人認為,宋襄公是愚蠢的君子,仁義的過於迂腐,所以葬送了霸主地位,而且成為歷史的笑柄。不僅如此,宋襄公還因此葬送了性命。楚國並未因宋襄公是一個仁義之君而放棄稱霸中原,陽處父也未因狡詐而遺臭萬年,孟子說過,春秋無義戰。這句話在上述戰爭中確實得到了充分的印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