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軍功最盛宦官童貫:滅遼封王為何成千古罪人?
金國是歷史上很神秘的一個帝國,它的神秘不僅在於它崛起於神秘的白山黑水,更在於它神秘的史料記載。
首先,這個帝國,她到底是什麼時候由誰建立的?如果按現存史料記載,她首建於宋徽宗政和五年(公元1115年),國父是金太祖完顏阿骨打(漢名旻)。但問題在於這是真的嗎?應該說不是。
北京大學的劉浦江教授有一篇《關於金朝開國史的真實性質疑》,對現存史料上關於金帝國建國史的記載提出諸多疑問,諸如宋金關係、遼金關係、確切的建立時間等,大多數問題都只能是疑問。但就建國時間這一點,劉教授比較明確地指出,金帝國以漢制稱帝的時間絕對不會是政和五年。那具體是哪一年呢?他初步認定:可能在政和七年或八年建立了國家,國號是「女真」而不是「金」,大概在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改國號為「金」。
那麼,當年遼帝國下屬的女真部落,是如何從一個困於苦寒之地,連生存都難以保障的野蠻部落,飛速成長為滅遼破宋、炫赫百年的強悍帝國?究其根源,我們不得不說正是一位不能為人父的太監起到了國父的作用,這一切,還要從一個多世紀前的宋遼關係說起。
到底是誰違背了《澶淵之盟》
公元11世紀,人類公元紀年的第二千年伊始,毫無疑問是地球人類競爭最激烈的一個時代,原本始終逗留於原始部落階段的蒙古草原終於迎來了一個重大突破,以漢唐制度建立了強大的契丹(大遼)帝國。中原的漢民族在經歷了殘唐五代的衰世後也終於結束了亂世,建立了強大的宋帝國。
宋神宗元豐四年(公元1081年),宋廷議定通過一次大規模討伐,蕩平西夏已經具備條件,調動了三十餘萬禁軍、數萬蕃軍、上百萬輔助兵種和後勤部隊,分五路大舉攻入西夏,史稱「元豐五路伐夏」。面對這樣的形勢,西夏趕緊向遼國求援。
事實上,每次宋軍進攻西夏,西夏都會向遼帝國求援。遼國一般會從中斡旋,嚴重時也會陳兵邊境以示壓力。這一次顯然是最嚴重的一次,一般的斡旋毫無意義,即使陳兵邊境也無法阻止宋軍主力深入西夏,遼帝國必須拿出更刺激的手段來引起宋廷的充分重視。當然,直接出兵攻入宋境似乎又太過分了,保護西夏雖然很重要,但也不至於因此和大宋全面開戰,最終,遼帝國的做法是遣使重提關南十縣的領土要求。宋遼雙方經過反覆交涉,最終議定宋方不歸還關南十縣,但將歲幣從三十萬提高到五十萬。遼方則息事寧人,默許宋軍滅夏。
最後,宋夏兩敗俱傷。宋軍深入沙漠,雖然連接大勝,但是後勤不繼,數十萬士卒餓凍而死,無功而返。西夏雖然苦苦堅持到了宋軍撤離,但也大傷元氣,被打得「不復成軍」,更被攻佔了不少國土。遼帝國似乎成了唯一的贏家,只耍了耍嘴皮子,就平白無故地增加了歲幣。然而,亡國的禍根卻從此埋下。
當然,事實已經證明,遼軍無力奪回關南十縣,宋方也可以通過貿易把那三十萬賺回來。更重要的是免去了兵禍,這無疑是一個雙贏的合作模式,所以協議簽訂後雙方都非常珍視來之不易的和平,從無人輕言違約,直到這一次。
宋神宗對遼方的違約非常惱怒,在臨終前留下遺詔:「能復燕山者,雖異姓亦可封王。」須知宋朝建立百年,除了開國之初的一兩位五代遺老,還沒有誰能異姓封王,這個賞格相當誘人。嚴格的說,這份遺詔違背了《澶淵之盟》的精神,但很顯然,宋神宗也是在認為遼方率先違約的心理背景下做出的決定。
從現存史料看,這份遺詔剛剛頒布時,在宋遼兩國都沒有引起太大的反響,因為這事兒其實不太靠譜,既違背祖宗訂立的合約,又難以實現,漸漸被人淡忘,直到26年後童貫遇上馬植。
當童貫遇上馬植
童貫這個人名為後人所熟知,恐怕主要是來源於《水滸傳》。然而歷史上的童貫,遠非小說中所描繪的不堪。他曾身先士卒,率軍多次打敗西夏,蠶食其大片國土,累計斬首數十萬,毫無疑問是歷史上軍功最盛的宦官。宣和三年(1121年),童貫率軍討平方臘叛亂,因功獲得了大宋帝國的最高榮譽職銜——太師。
還沒完,這還不算位極人臣,還差一步——封王。
其實按宋朝的行情,已經不興封王這回事兒了,混到太師就算到頂了。宋徽宗之前一百五十年,也就只出了趙普和文彥博兩位太師而已。或許童貫也很困惑,他也在思考還能不能實現人生的進一步突破,最後他找到了答案——馬植。
馬植本出身遼國的大族,官至光祿卿,但在遼國人緣卻很差,前途不是很光明,所以開始考慮通過出賣遼國的方式投奔宋朝。宋遼每年都要互遣宰相賀正旦,宋徽宗政和元年(1111年),宋廷遣端明殿學士鄭允中出使遼國賀正旦,檢校太尉童貫副之。馬植聽說童貫到了遼國,認為機不可失,失不再來,於是夜見童貫,聲稱有滅遼之策!
這時童貫會這麼想?也許剛開始他也很震驚,而且作為一名國家領導,他應該很清楚,收容一個遼國的叛徒本身也是違背《澶淵之盟》祖訓的重罪。但是,遼道宗和宋神宗違約在先,也不是我童貫開的這個頭,於是將馬植改名為李良嗣,偷偷帶回東京覲見宋徽宗。
李良嗣向徽宗提出:「遼國天祚皇帝荒淫無道,而女真恨遼人入骨,如果宋朝通過海路聯絡女真,一起夾攻遼國必然成功。」宋徽宗有點動心,但當時參與此謀的人都很反對,主要理由是宋遼兩國交好百餘年,宋帝國還佔了人家不少便宜,沒必要為一個小小的女真部落而挑開戰端。更重要的是西夏馬上就可以拿下了,就算要對契丹動手,也應該先把西夏這邊解決乾淨再說。但李良嗣馬上又說:「遼國必亡。陛下念舊民遭塗炭之苦,復中國往昔之疆,代天譴責,以治伐亂,王師一出,必壺漿來迎。萬一女真得志,先發制人,事不侔矣。」(《續資治通鑒》卷第九十一),意思是說:幽燕本就是大宋的國土,人民急切盼望宋廷來解放他們,大宋要抓緊時間,不然被女真搶了先就麻煩了。
女真這個部落據說是肅慎或者靺鞨的後裔,跟渤海族也有一定的親緣關係,生活在遼帝國上京臨潢府更北的黃龍府(今吉林長春農安縣)附近,主要以漁獵為生。注意是漁獵,而不是遊牧,也就是只會獵取野生動物,連放牧的技術都還沒有掌握,非常落後。
遼帝國是一個典型的多民族國家,主體民族有契丹南院、契丹北院、奚、乙室、漢、渤海六大民族,另有祖卜、女真等49個小部族。宋人應該對六大民族比較瞭解,但是對49個小部落未必就很熟悉。由於宋帝國有過挑撥遼帝國內部奚、漢、渤海等族叛亂的前科,所以遼人非常防備,一般不允許宋人和遼國其它民族接觸,更由於地理位置所限,當時宋人對女真這個部落的瞭解應該局限於東珠、獵鷹等幾種特產上,具體情況只能聽李良嗣的一面之詞。李良嗣則充分利用這個信息不對稱的優勢,讓宋朝的核心決策層相信了女真部非常強大,而且有意反遼的說法。
事實上,當時遼國的局勢確實不太景氣,但還不至於全面崩盤。金國後來號稱遼國對他們嚴酷壓迫,所以起兵反遼,此說雖不失真,但也明顯誇張。遼帝國在古代,算是國內民族關係相當和諧的一個典範,要說主體民族對少數民族一點壓迫都沒有也不至於,但絕對算是相當仁慈的。更何況以女真的實力,既無生產力又無國家組織,根本不可能對抗龐大的遼帝國,就算有一點壓迫也只能屈從。李良嗣編造女真可以助大宋滅遼,就相當於說拉登可以滅美國一樣,但是由於宋徽宗、童貫等人對女真的情況實在不瞭解,又被滅遼這個大功所吸引,幾個好大喜功的人終於被李良嗣所利用,成為了他成就蓋世奇功的工具。
海上盟約,宦官封王
確定了扶植女真、夾擊遼國的戰略,宋徽宗賜李良嗣國姓,任秘書丞,負責聯絡女真。趙良嗣通過海路,繞開遼帝國的監視,多次潛入女真部,密謀叛遼。在得到宋帝國的撐腰後,女真部明顯囂張起來。政和二年(遼天慶二年,公元1112年),遼帝國召集各部族在混同江聚會,女真部都勃極烈(部族最高領主)完顏烏雅束派其弟完顏阿骨打參加,卻對天祚帝非常不尊重,引起遼帝震怒。而按遼帝國的民族自治制度,各部落首領由本部世襲選舉產生,但也要經過朝廷的認可,並接受朝廷指派的祥穩統領。但政和三年烏雅束卒後,沒有向遼帝國告喪,阿骨打直接繼位,也沒有接受朝廷指派的祥穩,正式脫離遼帝國直轄。
然而這些行動始終沒有引起遼帝國高層的警惕性,仍然認為這是普通的部族滋事,沒有把落後的小小女真部落放在眼裡。但是他們完全沒有想到,這一次是有宋帝國在背後搞鬼,女真在宋帝國的扶植下,短短數年,已經擁有了完善的國家機構和軍隊組織,完全可以與士氣萎靡的遼軍一戰。直到女真軍攻克黃龍府才真正引起遼帝國高層的重視。但為時已晚,渤海族也開始叛亂,遼軍士氣、軍紀全無。由於遼帝國的防禦策略主要是針對南方的宋帝國,主力部隊和工事都在南方,對北方平原防禦很少,極易被騎兵突擊,於是天祚帝放棄國都,由秦晉國王耶律淳留守,逃往雲中府(蒙古)。
相對於女真的攻勢,宋軍始終沒有動作,這不是因為童貫不想打,是因為他暫時還受到西夏和國內方臘叛亂的牽制。宣和四年(1122年),童貫終於把西夏打趴下,並且剿滅了方臘叛亂,將十五萬陝西軍,數萬藏、羌軍集結於河北邊境。剛開始的時候,遼國人還以為他是來幫助鎮壓女真叛亂的,遣使到宋軍中求援,才知道居然是夾擊的!
遼人現在才徹底醒悟,女真叛亂原來是自己百餘年來一直事為兄長的宋帝國在背後搞鬼,非常傷心,遣使向童貫哭訴:「我國女真部叛亂,也是大宋所憎惡的。今天大宋圖一時之利,棄百年之好,結豺狼之邦,為他日的大禍埋下伏筆,到時候怎麼辦吶?救災恤鄰是古今通義,才是大國應有的作為啊!」遼使這番話也極有見地,敏銳地指出了宋帝國不懂得唇齒相依的短視行為,童貫無言以對。
但是在童貫看來,百年盟約又豈有他封王這個歷史紀錄重要呢?即便後來遼國非常誠懇地投降,甚至屈辱地將兄弟之國降為伯侄之國,也無法撼動童貫封王的決心。童貫趕走遼使,免去種師道的軍權,另以主戰派將領取代,快速進軍,在遼國叛軍郭藥師的幫助下,快速攻克幽州燕山府,完成了收復幽雲十六州的偉業。
嚴格說來,他確實是自大漢奸石敬瑭出賣國門幽雲十六州175年來,第一次正式收復。如果歷史到此為止,他無愧為民族英雄!
反噬身滅
童貫滅了遼國,封了王,他的個人功業達到了頂點,但是歷史並不能就此結束,接下來他必須面對金帝國——為了滅遼他一手扶植起來的新對手。
金太祖深感大宋的恩德,臨終前還萬般叮囑,一定要與大宋世代交好。但遺囑的約束力是有限的,其弟金太宗繼位後很快就起兵攻宋。而由於在滅遼這件事上,宋廷內部產生了巨大的裂痕,很多人怨恨蔡京、童貫甚至是宋徽宗,更由於宋徽宗在北方邊境佈防上的失誤,金軍的攻勢很容易得手,一路打到了東京。而追究責任,宋人無不認為是宋徽宗為首的領導層決策失誤,最後宋徽宗退位,蔡京、童貫、趙良嗣等人被斬首。童貫被殺後陝西軍失去了首腦,而河北軍又經過百餘年的和平,已經失去了戰鬥力,根本無力抵抗金軍,最終造成了靖康之難,形成了宋金對峙的分裂局面。這既是宋王朝的奇恥大辱,更是人類文明前進路上的一個重大挫折。
回顧遼滅金興的這段歷史,我們可以很清晰地看到,遼亡的根源在於違背了《澶淵之盟》,但更重要的還是童貫。他為了個人功業,不顧一切,養虎為患,扶植野蠻部族來攻打文明帝國,最終引火燒身,令宋遼俱敗,成為歷史的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