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首服介紹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冠帽制度雖承襲漢代遺制,但形制上也有了一些變化。用於祭祀的冠服基本上是沿襲前制,沒有大的改動。朝服的首服此時最大的特點是出現了小冠與籠冠。
漢魏之際,頻繁的戰爭使社會財力日益艱難,兩漢冠服制度已經很難維持。以往的冠帽,這時已多用幅巾代替,就是用一塊皂巾包頭(即「幅巾束首」)。「幅巾」可以束髮,就不用綰髮加笄,較之以往的冠帽方便實用。從南朝大墓磚印壁畫《七賢與榮啟期》及《北齊校書圖》、《高逸圖》等名畫中的人物形象上可以清楚看到,這些隱逸之士,每人頭上裹的都是皂巾。
這一時期冠帽的形制頗具特色,漢代的巾幘雖然還在流行,但已有變革。如將幘後加高,中間呈平型,體積逐漸縮小至頭頂之上,稱平上幘,或「小冠」。在小冠上加以籠巾(平頂,兩邊有耳下垂,下面用絲帶系扎),則成為「籠冠」。因為它是用黑漆細紗製成,又稱「漆紗籠冠」。後世的烏紗帽就是由它演變而成。這種冠當時男女通用。此外,還有卷簷似荷葉的卷荷帽,附有下裙的風帽,有高頂形如屋脊的高屋帽,尖頂、無簷、前有縫隙的帢以及突騎帽、合歡帽等形制。帢則是魏武帝親自設計並率先戴用的。由於當時戰爭頻繁,生活資料匱乏,他以縑帛替代鹿皮,製成皮弁的樣式,並定名為顏帢。經由他的提倡,這種首服很快在朝野流行開來。
洛陽博物館之北魏時期陶俑:小冠
由於幅巾是魏晉南北朝時期主要的首服,所以不僅文人使用巾子裹頭,風流名士,甚至各級將領亦頭著縑巾。縑巾就是以縑束髮的幅巾。縑,雙絲織的微帶黃的絹。《三國誌·魏武帝紀》註:「漢末王公,以幅巾為雅,是以袁紹、崔豹之徒,雖為將帥,皆著縑巾。」而諸葛亮羽扇綸巾指揮戰爭的故事更是流傳千古。所謂綸巾,就是用青絲帶編成的頭巾。相傳為諸葛亮發明,又名諸葛巾。當時還有折角巾、菱角巾、紫綸巾、白綸巾等。例如,東漢末年張角起義就因為頭戴黃巾而被史稱「黃巾起義」。
北朝籠冠女俑
帕頭:北周武帝用幅巾制之,並加裁四角帶,名曰帕頭,又名折上巾。自帕頭盛行後,其他冠逐漸少用。
帽:古時頂成圓狀、內無骨架的首服稱為帽。魏晉之時帽的形制已在幘巾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當時的北方少數民族多戴帽,因此傳統的帽在吸收了少數民族帽的特點後發展起來。當時有騎兵勇士所戴的突騎帽,南方還有紗帽在流行。帝王居宮中可戴白紗帽,士庶戴黑紗帽,另外還有卷荷帽,而綸巾則是儒者與士所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