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晚清衙門的權力排名:官銜大的未必有實權 | 陽光歷史

 

A-A+

揭秘晚清衙門的權力排名:官銜大的未必有實權

2016年10月11日 奇聞異事 暫無評論 閱讀 158 次

  晚清衙門的「權力排名學」

  「衙門」這個詞,我總是聯想到它的諧音「爺們」。事實上,衙門就是由一大幫「爺們」構成的。以清代縣衙門為例:

  正印官知縣,秩七品,一縣最高行政首長,老百姓尊稱為「太爺」;知縣手下有一班供其差遣、具體執行公務的書吏、衙役,也被小民尊為「差爺」。另外,朝廷通常還給州縣配備了若干佐貳官,作為縣太爺的副手:縣丞,秩八品,縣衙的第二把手,相當於常務副縣長,人稱「二太爺」;主簿,秩九品,分管糧馬或治安的縣第三把手,人稱「三老爺」;典史,未入流,分管一縣治安,縣衙第四把手,人稱「四老爺」。

  以上四位「爺們」(知縣、縣丞、主簿、典史),是進入行政序列的朝廷命官,具有正式的國家幹部身份。除此之外,衙門還有一幫人物,並非國家幹部,勝似國家幹部,也絕對稱得上「爺」。

  首先是幕友,俗稱「師爺」,即知縣私人出資聘請的行政顧問、行政秘書、行政助理,但地位比現在的縣長助理之類高,與知縣大人以賓主相稱。一個小縣少說也要有兩位師爺,分理錢谷(稅務)與刑名(司法);大的縣份,師爺則多達七八位乃至十多位,除了錢谷師爺、刑名師爺,還有什麼書啟師爺(起草公文)、賬房師爺(財務會計)、知客師爺(招待賓客)、掛號師爺(掌管函件),等等,以致清代有「無幕不成衙」之諺,幕友又以紹興師爺為著,所以又有「無紹不成幕」之說。

  知縣僱用的長隨、家丁,即官之僕役,地位雖卑,但僕以主貴,也被稱為「二爺」。他們的工作是為縣太爺辦差、跑腿、伺候左右,根據分工不同,長隨有門丁(傳達室大爺)、跟班(生活秘書)、司倉(倉管員)、管廚(後勤)、司簽(辦公秘書)等。有的衙門,「二爺」還有自己的跟班隨從,供自己使喚,俗稱「三爺」,又稱「三小子」,說白了,三小子就是僕役的僕役。平日知縣有事要吩咐胥吏衙役,按例由門丁傳諭,不過門丁並不親自傳喚,而是轉頭叫「三爺」去跑腿,受傳喚的胥吏衙役進入內衙,也由三小子陪領。

  衙門裡還有另一批人也被稱為「三爺」,即舅爺、姑爺、少爺的合稱,我在這裡用來泛指官親,官員的遠親近戚乃至干親熟人,都可以歸入官親之列。古人外出當官,常常拖家帶口赴任,親朋好友也會跟隨著到任謀個差事。現在所謂的「裸官」,在以前是很少見的。

  以上三類「爺們」(師爺、二爺、官親),大致屬於前人所說的「無官之責,有官之權」的隱權力者。一個值得深究的問題是:作為隱權力者的三類「爺們」,與具有正式官員身份的「佐貳老爺」相比,誰的權力更大?誰更受到吏役、百姓的敬畏?

  這裡我賣個小小的關子,先來轉述一段《官場現形記》的故事:

  話說湖北武昌省城有一座龍華寺,很是繁華,合城文武官員,空閒時候都走來「隨喜隨喜」(指捐獻香油錢)。寺裡方丈只管清修,不問別事,執事的另有知客僧,專管應酬客人以及同各衙門來往。這龍華寺裡的知客僧,法號善哉,能言會道,非常有人緣,當知客僧不上一年,凡是湖北省裡的貴官顯宦,豪賈富商,他沒有一個不認得,而且還沒有一個不同他說得來。他更有一件本事,是這些大人老爺們的太太,尤其沒有一個不喜歡到他寺裡走動。

  有一次,善哉和尚搞了一個超大型的水陸道場兼募捐儀式,廣發請帖,邀請達官貴人參加這次水陸功德。善哉和尚竭力張羅,把寺裡寺外陳設一新。男客席位,分上、中、下三等:上等是提、鎮、司、道以及督、撫衙門的幕友、官親;二等是實缺、候補府班以下人員至首縣止,同著些闊佬商家,什麼洋行買辦,錢莊匯票等字號;三等乃是候補州、縣,以及佐貳各官,同尋常買賣人等。女客席座也分三等,同男客不相上下。

  中國人在排座次上的學問一直是博大精深的,以前我在某市電視台當記者,入門功課就是記熟市領導的排名,哪個名字在前哪個名字在後,哪個領導上鏡五秒哪個領導上鏡四秒,都有講究,絕不能弄錯。這個善哉和尚乃佛門中人,按理應該講「眾生平等」,不過他果然是「知客」的天才,深諳俗世凡塵的「排名學」,將來賓的席位分上、中、下三等。享用上等席位的VIP貴賓包括提督、鎮總兵(他們是駐武昌的高級武官,相當於省軍區的司令、軍長)、布政使與按察使(副省級領導)、道員(相當於地區行署專員)以及督撫衙門的幕友、官親,湖廣總督與湖北巡撫,大概沒有屈尊參加這種宗教活動,否則,那一定是VIP中的VIP了。二等貴賓席所坐的是實缺、候補的知府級官員和首縣(省衙門駐地知縣),還有一些闊佬商家,主要是金融界與外貿界的成功人士。至於州縣領導以及佐貳官,則安排在三等席位上。

  這三個檔次的席位,是根據什麼標準進行排次的呢?第一,肯定不是全然按照來賓的官職高低來排序,因為督撫衙門的幕友、官親並不具備領導身份,卻能列席VIP上等貴賓席,那些「洋行買辦、錢莊匯票」的老闆們,也不是官員,但席位卻在州縣領導之上。第二,這也不是完全按照來賓的財產額排名,因為「洋行買辦、錢莊匯票」的老闆們顯然財大氣粗,卻沒有資格進入VIP席。

  如果引入「隱權力」的參考係數,我們一定會恍然大悟:善哉和尚原來是根據來賓所擁有的實際權力值(實際權力=正式權力+隱權力)作出不同檔次的「知客」待遇的。提督、鎮總兵、布政使、按察使、道員都是地方高層領導,正式權力很大,是當然的VIP;督撫衙門的幕友與官親,雖然不是國家幹部,但與省領導關係非同一般,隱權力不容小瞧,所以也坐了上席;由於晚清之時,商人的社會影響力(隱權力)日益顯著,因而那些商界的闊佬,也能享受到與中層領導同等的招待。

  而坐在三等席位的「佐貳各官」,雖說也是戴官帽、著官服的,也各自有獨立的衙署,看起來似乎風光體面,實際上卻有職無權,權力完全被正印官架空,比如清代定例:佐貳官不准擅准詞訟,不得擅系犯人算功。難怪他們被安排到最下等的席次,同「尋常買賣人」一般待遇。

  從知客僧善哉的「權力排名學」,我們可以得出前述問題的答案了——衙門中的師爺與官親,遠比那些具有正式官員身份的「佐貳老爺」更有權力、更受尊敬。


標籤: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