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中國外交第一人:赴任12小時遭日軍粗暴殺害 | 陽光歷史

 

A-A+

[圖文]中國外交第一人:赴任12小時遭日軍粗暴殺害

2015年07月28日 歷史真相 暫無評論 閱讀 122 次

    1931年6月28日上午11點,一位女士站在浦口火車站的出口處,端莊的儀態掩飾不了滿目的悲傷。她正在等待一隻隨車托運的大皮箱。緊接著第二天,隸屬於國民政府的《中央日報》就刊登出了一則消息:《蔡公時夫人攜烈士骸骨來京傷心慘目有如是耶!》,文章說:「蔡公時烈士之夫人郭景鸞女士,攜帶在濟南舊交署後園掘獲之五三烈士殘骸一大箱,於二十七日上午十時半,乘津浦車南下,昨日(二十八日)上午十一時抵京,現寓中央飯店,定今日上午協同該箱分赴國民政府及外交部,晉謁當局,報告此次赴濟發掘遺骸之經過……」


 


    蔡公時是何許人也,郭景鸞女士攜帶的那一箱骸骨又是從何而來,《發現週刊》記者看到這則79年前的消息後,隨即展開了調查。


 


    ◎德高望重的蔡公時因何遇害

    ◎慘案真相是如何大白於天下

    ◎烈士遺骸為何得而復失


 



 


    追隨孫中山,蔡公時德高望重


 



 


被譽為「中國外交第一人」的蔡公時


 


    「蔡公時於1881年5月生於江西九江,是望族之後。因為成長於清朝末年,眼見內憂外患,蔡公時對孫中山的革命思想尤其推崇。」濟南市史志辦朱佩峰主任告訴記者,1902年,蔡公時來到日本求學,得知孫中山在日本,就急切地想見到他的精神領袖。一次,他與好友去一家文具店購物,認識了店老闆,也就是興中會橫濱分會的負責人馮鏡如。經過一段時間的考察合格後,時年22歲的蔡公時在馮的引薦下,第一次見到了孫中山,從此之後,他便常伴孫中山左右,成為堅定的革命黨人。

    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之後,不想做官的蔡公時幾次辭去高官職務,後來,孫中山卸職,為了實現孫中山建設交通的願望,他擔任了全國鐵路督辦。

     1913年7月,孫中山發動了全面討袁的「二次革命」。蔡公時親至湖口前線一同指揮作戰。「二次革命」失敗,蔡公時追隨孫中山再次流亡日本。

     1916年3月,蔡公時又與孫中山一同回到上海,再度討袁,直到袁世凱被迫取消帝制。此後,無論是護國運動還是護法戰爭,蔡公時始終跟隨著孫中山奔波轉戰,與孫中山結下了深厚感情。孫中山因病住院時,蔡公時始終在其身邊,進食、沐浴無不親手服侍,是孫中山彌留之際親睹遺容並聆聽遺言的極少數國民黨人之一,在國民黨內德高望重。

    那麼,就這樣一位國民黨的元老級人物,到底因何遇害?


 


    赴任12小時,遭粗暴殺害

    「這要從新軍閥的混戰說起。」朱佩峰告訴記者,1928年4月,蔣介石聯合馮玉祥、閻錫山、李宗仁北上攻打奉系軍閥張作霖。日本侵略軍街口保護僑民,出兵三萬,對中國進行武裝干涉。精通日語,諳熟日情的蔡公時於此時被任命為山東交涉員,主要職責是代表外交部處理戰區外交事宜。

     5月2日,蔡公時抵達濟南。5月3日上午8點左右,蔡公時率領署員來到山東交涉署。他取出孫中山遺像和國旗,端正地掛在牆上。不久,就聽到市內各地槍炮聲接連不斷。特派員公署門前,也有日本兵與便衣隊活動。外交公署派人外出,日軍概不放行。公署人員一天內只喝了些自來水,電話線也被切斷,與外界完全斷絕了聯繫。當日下午4時,有日軍一個班衝進公署,把前後門圍住,並把署內人員的自衛槍支全部繳下。當晚9時,從外邊又闖進五十多個日本兵,不由分說,大肆搶掠。蔡公時用日語同日本兵理論,但日本兵不等蔡公時說完,就用槍托將蔡公時打翻在地,又將署內18個人一起捆綁,拉到院內場地,撕去所有衣服,用刺刀亂戳亂砍。隨即,一個日軍兵宣讀了日軍第六師團長福田彥助屠殺外交官員的命令。蔡公時翻譯給大家說:「日本兵要剝去衣服、槍斃我們。我們沒法,赴死可也。」一個日本兵跑上來,先將蔡公時的耳朵割掉,然後又去殺其他被捆綁的外交官,又回來將蔡公時的鼻子割下。

    在極度痛楚中,蔡公時仍大義凜然,罵不絕口,凶殘的日本兵突然將刀插進蔡公時的嘴裡,使勁旋了兩圈,蔡公時的舌頭被剜掉了。折騰夠了後,日軍一擁而上,將蔡公時等人拖到院外槍斃。為了掩蓋其罪行,日本兵又一把火焚燒了遇難者的屍體。

    蔡公時赴山東交涉員公署任上,從5月3日當天8時開始辦公,到晚上10點被日兵包圍並殺害,前後不過12個小時。他面對敵人臨危不懼,英勇無畏之態使他被譽為「中國外交第一人」。

    不過,既然日本兵蓄意隱瞞這一暴行,那麼,這一件事的細節又是如何被世人所知的呢?而且,山東交涉員公署被害人數前後對外公佈的不一,有說16人、18人、20人,那麼,遇害者究竟有多少人?

    倖存者公佈慘案真相

    「當時山東交涉員公署內共有18人被綁,被殺17人,其中有一人趁亂逃脫,他就是蔡公時的勤務兵張漢儒,也是這件慘案的唯一目擊者。如果他也死了,那日本人做的這件事就是人不知鬼不覺了。」朱佩峰說。

    而據張漢儒事後回憶:5月3日晚10點左右,突然有數十名日本兵「將全署役員捆綁,對各人之頭面或敲擊或刺削」。張漢儒「借日兵手電光得見諸人之形狀:大半有耳無鼻,有鼻無耳,血肉模糊」。面對暴敵淫威,諸役員「群相痛罵,日兵更怒,竟刀槍拳足一齊並下。盡力侮辱後,將十餘人分三四組,「所著衣服全身剝下」,「橫拖倒拽扯出」。院外槍聲突起,蔡公時等17人皆被殘殺,而他自己則趁混亂之際,「剪斷繩索」逃出,方才倖免於難。

    記者在第二檔案館看到了濟南慘案烈士遺屬上報國民政府外交部、內政部死亡烈士撫恤花名清冊,上面明確記載:蔡公時48歲,戰地政務委員兼外交處主任,山東公署交涉員,江西九江;張鴻漸,參議科長,南京丹鳳街54號3進;此外,還有姚成義、姚成仁、譚顯章、傅寶山、黃繼曾、張德福、陳端成、張麟書、劉文鼎、姚志懷、熊道存、韓樹椿、王德祿、王立泰、周惠和等共17人在此次慘案中遇難。

    「實際上,交涉處一共有23人,其中有5人慘案發生時不在公署內。公署遇難人數不確定,是與當時背景環境有關。前後相處不到一天,有些人員互不熟悉。事發後,逃脫人員東躲西藏,信息不靈,很難全面瞭解當時交涉員公署的全部情況。」

    江寧籍外交官遺孀遭刁難


 



 


張鴻漸的遺孀就是在這裡賣了房子,靠租房度日


 


    記者在檔案中發現,在被日軍殘殺的17名外交官員中,有一名居住在南京丹鳳街,他叫張鴻漸。國民政府外交部的檔案上記載,張鴻漸原籍江寧,在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後,擔任了外交部第一司第一科的科長,曾獲英國牛津大學碩士和法國里昂大學博士學位。

    張鴻漸去世時年僅32歲,在社會上工作一年不到,鮮有資料留存。但記者仍幸運地發現了張鴻漸的遺腹子張濟貞在2005年撰寫的追憶材料。張濟貞在文章中說,父親殉難時,自己「在母親張何桂青腹中三個月」。1928年4月,蔡公時奉命組建山東交涉署,「曾幾次到我家聘任我爸任交涉署參議」。

    張濟貞回憶說,「爸媽倆感情非常好」。「母親不願人稱她何桂青,要人稱呼她張何桂青。」父親殉難時,「母親才三十歲」,她將「華僑捐來的錢」、父親「出國留學時政府未寄出的部分學費」,「追悼會捐的錢,還有撫恤金」,「在南京獅子橋建了一幢房子(南京獅子橋30號),自己住兩間,其餘出租,作為我們母女的生活費和女兒的教育費」。為了紀念丈夫,張何桂青將遺腹子「取名張濟貞(即濟南的「濟」、忠貞的「貞」),並獨自將孩子撫養成人。

    「孤兒寡母,她們的日子十分艱難,就拿財政部給他們的撫恤金來說,這中間也是有波折的。」朱佩峰說,因為張鴻漸原籍江寧,家住南京。財政部就把他的撫恤補助金轉到原籍,由江寧縣發放,張何桂青幾次赴江寧縣領取,財務局出納員王升禮就把持著不發。原來江寧縣縣長王堯看中了張何桂青,圖謀不軌,指使出納員不發她撫恤金,以此為要挾。剛烈的張何桂青忍無可忍,進行了告發,縣長王堯和出納員王升禮被撤職,方才領取到撫恤金。


 


    烈士遺骸得而復失

    那麼,1931年6月18日《中央日報》上關於蔡公時夫人郭景鸞攜烈士遺骨抵達南京的消息又是怎麼回事呢?根據傳言,那些外交人員的屍骨早已被日本兵澆上汽油燒了。而倖存者張漢儒趁亂逃脫之後,也不知遇難者屍體究竟下落何處。那麼,郭景鸞是如何尋找到蔡公時等人的屍體的?

    「郭景鸞聽到一個消息,說是濟南的張叔衡把山東交涉員公署後院租於日商向江留三郎為華康洋行倉庫,氣憤至極,給當時的行政院寫信要求懲辦漢奸,到濟南領回蔡公時遺骸。」南京軍區文藝創作室的裴志海告訴記者,當時的行政院接到郭景鸞女士的信後,就責令山東省政府調查此事,協助尋找蔡公時遺骨。根據調查,原來,這個山東交涉員公署是房主張叔衡的私產,此前由交涉員公署租住。國民革命軍收管後,貨棧經理張冠三在這裡設倉庫保存貨物。張冠三與日商向江留三郎有業務往來,向江留三郎故在這裡存貨,門前懸掛華康洋行牌記。

    郭景鸞女士又通過外交部指派原山東交涉員公署殉難書記韓樹椿之父韓春儒親往實地調查,尋找原交涉員公署被害交涉人員的遺骸。韓春儒發現,此房屋現作為倉庫堆滿了雜物,裡邊騾馬肆意踐踏,未能發現蔡公時等人的遺骸。同時,郭景鸞又瞭解到,濟南曾有警察親眼看到,有20多個日本兵在交涉員公署樓南坑內挖出10餘具屍體,用草簾捲起欲運往他處,被當地商會制止後,又將這些屍體共同埋於一坑。

    綜合以上信息,郭景鸞決定赴濟南,尋找丈夫遺骸。在相關人員的陪同下,她來到原山東交涉員公署,在院子裡大面積挖掘,最終發現了部分屍體的殘骸:燒而未化的頭骨4只,腳手骨、肉炭等,可以肯定,這些都是慘案中遇難的外交人員的屍體,但卻無法一一對應。她隨即找來一隻大皮箱將屍骨全部裝在一起,外面加以木板固定。然後,郭景鸞將這個皮箱於6月28日運抵南京,準備安葬。然而,就在這時,這箱遺骨的去留又產生了新的問題。

    「因為這箱遺骨並非蔡公時一人,張鴻漸的夫人張何桂青就給外交部寫了信,稱蔡夫人收理的屍骨,並非蔡公時一人,請求政府明令禁止安葬,找出一個妥善的處理辦法。」後來,這箱屍骨就運到了南京外交部,放在了樓下地下室。這麼一放,就是好幾年,1937年,國民政府外交部撤退重慶時,皮箱並未帶走。待到1946年國民政府還都南京,卻發現放在外交部地下室內的烈士遺骨已不見蹤影。有傳言說,南京淪陷後,這箱遺骨被日軍發現,為毀滅日兵槍殺外交人員的證據而再度被毀。還有一種說法是,國民政府撤退後,小偷光顧了外交部地下室偷走皮箱,發現是一箱骨頭,便把箱子丟棄路邊或是扔到了江中。


標籤: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