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驚!古代軍隊吃什麼?幾乎沒肉常殺人做肉乾 | 陽光歷史

 

A-A+

震驚!古代軍隊吃什麼?幾乎沒肉常殺人做肉乾

2016年07月19日 奇聞異事 暫無評論 閱讀 340 次

  漢族遠祖四處放牧 田獵為食物

  皇帝不差餓兵,軍無糧則散,兵馬未動糧草先行。中國有諸多關於軍糧重要性的警句。無論何時何地,士兵只有吃好睡好,才有能力穿戴沉重的裝備行軍作戰。中國雖然是烹飪大國,但那些花樣繁多的菜餚都是富裕及貴族家庭的專利,普通士兵是享受不到的,軍營裡的伙食就是2個字「單調」。現在我們來說說那些乏味的軍營飲食。

  中國漢族的遠祖是半遊牧半漁獵民族,但是自從他們從甘肅青海進入中原內地後,人口逐漸增多,開始發展出原始農業。

  在商朝田獵是軍糧的一個主要來源。商代田獵規模很大,一次出動上千人可獲得數百頭野獸動物。甲骨文就記載一次田獵,商人就獲得451隻鹿。到周朝田獵規模更大,周武王曾一次獵殺上萬頭野生動物。正因為此,商周王朝才能不斷開疆拓土,逐漸將國土擴大到陝西,河南,山西,河北,山東,安徽等諸多省份。

  經過夏商周時期半農半牧生活後,到戰國以後漢族正式成為一個農耕民族,五穀雜糧和一些品質不多的蔬菜成為老百姓,也是軍隊的主要飲食。

  餓著肚子或者營養不良的士兵是無法披甲作戰的

  宋朝以前中國飲食吃稠菜粥最多

  中國古代軍隊飲食總體來說是簡陋,粗糙,僅僅是果腹水平。八路軍-解放軍一直自稱是小米加步槍,這是有歷史來源的。粟,通常稱為谷,谷去殼後稱為小米。中國古代軍隊大部分時間裡都是小米加刀矛的水平。秦朝富有,積粟如丘山,富天下10倍。秦律才敢於記載秦國境內到處都有萬石一積的糧倉,甚至咸陽的糧倉儲存有10萬石糧食。正在是這樣強大的後勤補給,秦軍才能以數十萬披甲南征北戰,統一天下。

  最早的軍糧做法實際是煮粥,宋朝以前,一般炊具都是陶器,極少有鐵鍋。陶器最適合煮粥,而不適合炒菜。夏商週三代都是煮小米粥,而是還是菜粥。需要在粥裡加入各種野菜,野果,豆類甚至是放入肉類的肉粥。軍隊一到飯點,就架起鐵鍋熬菜粥喝。只是那時的粥非常稠,稱之為厚。

  小米做為軍糧從上古時代一直持續到唐朝。主要原因是,當時中國政治和軍事中心都在北方,特別是西北地區。其次是,小米非常容易保存,唐朝文獻說,小米可保存9年,而大米只能5年。實際上小米可以保存更長時間,隋朝滅亡20年後,留在長安的存糧還可以食用。

  古代以及近代,農業技術落後,產量很低。

  餓著肚子或者營養不良的士兵是無法披甲作戰的

  宋朝以前中國飲食吃稠菜粥最多

  中國古代軍隊飲食總體來說是簡陋,粗糙,僅僅是果腹水平。八路軍-解放軍一直自稱是小米加步槍,這是有歷史來源的。粟,通常稱為谷,谷去殼後稱為小米。中國古代軍隊大部分時間裡都是小米加刀矛的水平。秦朝富有,積粟如丘山,富天下10倍。秦律才敢於記載秦國境內到處都有萬石一積的糧倉,甚至咸陽的糧倉儲存有10萬石糧食。正在是這樣強大的後勤補給,秦軍才能以數十萬披甲南征北戰,統一天下。

  最早的軍糧做法實際是煮粥,宋朝以前,一般炊具都是陶器,極少有鐵鍋。陶器最適合煮粥,而不適合炒菜。夏商週三代都是煮小米粥,而是還是菜粥。需要在粥裡加入各種野菜,野果,豆類甚至是放入肉類的肉粥。軍隊一到飯點,就架起鐵鍋熬菜粥喝。只是那時的粥非常稠,稱之為厚。

  小米做為軍糧從上古時代一直持續到唐朝。主要原因是,當時中國政治和軍事中心都在北方,特別是西北地區。其次是,小米非常容易保存,唐朝文獻說,小米可保存9年,而大米只能5年。實際上小米可以保存更長時間,隋朝滅亡20年後,留在長安的存糧還可以食用。

  古代以及近代,農業技術落後,產量很低。

  唐朝以前軍糧吃小米 1兵1天1斗

  漫長的保質期,是軍糧所最看重的方面,口感是古代軍隊所最不重視。保質期長的食品,也非常適合古代交通非常落後的情況。古代運輸困難,為避免浪費,國家推出諸多政策。例如隋朝規定,盜邊糧1升以上,斬首,籍沒其家。士兵遺棄米粟者斬首。軍隊需要在可能的戰場和行軍路線設立補給倉庫。可長期保持食品,就不需要經常擔心過期損壞,經常更新。

  那古代軍隊怎麼分配口糧呢?秦軍規定,高強度工作,早飯半斗小米,晚飯三分之一斗小米。站崗等任務,早晚各三分之一斗小米。漢軍規定,從事重體力活動士兵,一個月2石9斗3升糧食,食鹽3升。唐朝規定一名士兵一天發2升糧食為口糧。

  宋朝禁軍士兵月糧為2.5石,廂軍2石,到後期禁軍才8,9斗月糧,繼而糙米充好米,小斗換大鬥。直到南宋末期開始經常拖欠軍糧。隨著口糧不斷減少,宋軍戰鬥力也相應呈現出一路下降的趨勢。肉蛋等副食品就不用提了,飯都吃不飽,還怎麼披掛幾十斤重甲對戰北方遊牧騎兵?

  明軍發明了穿孔燒餅,每人可以背一串餅,行軍作戰。

  大餅泡飯和茶水成為宋明軍隊主食

  一般來說大餅饅頭這種食品是很晚才成為軍糧的。因為麵粉加工困難,而且那時人們不會發酵技術,所做乾糧全部是死面。從漢朝開始,中國人即開始吃麵,當時叫做湯餅。漢魏以後,煮麵糊糊,面疙瘩成為最常用吃法。

  無論湯餅,還是麵糊糊都不方便攜帶,只有乾糧才是最好的方便食品。正所謂,「夫千里饋糧,士有饑色;樵蘇後爨,師不宿飽。況深入敵境,飛挽不通...人持乾糧三斗,可用數旬」。軍隊作戰攜帶乾糧才是最好的辦法。

  後世中國軍隊最鍾愛的軍糧大餅出現時間比較晚,漢朝時期中國才有燒餅,在民間也是偶爾食用。軍隊出征一般更喜愛乾糧和熟食為口糧,到唐宋年間,燒餅大餅成為軍糧。唐朝為可以對抗突厥,回紇等等各種北方和西北方遊牧民族,建立起一支飲食居止一同突厥的騎兵部隊。減少後勤運輸,攜帶乾糧輔以漁獵畜奶,長途奔襲,萬里轉戰。宋朝征戰時,即命令城內分造乾糧,麻餅,量給茶,酒,柴和水錢給士兵。宋軍出戰,則背負糜餅,雜餅,皺飯,硬塊鹽和醬行軍。中國古代最出名的軍用乾糧叫做「鍋盔餅」。

  燒餅到了明朝得到更新發展,明軍為可以在山區林地,長途追擊敵人。將圓餅,以炭火烤炙,酥脆鹹香,中戳小孔,以繩串之。方便士兵攜帶食用,這就是明朝的壓縮餅乾。

  明軍還有一種做法是,以1石大米做成干米飯運輸,吃的時候,用熱水泡飯,就可以食用,這就是水泡飯,明朝的泡麵。古代日本軍隊也有吃泡飯的習慣。明軍野戰副食為把三升豉摻以五升鹽搗碎如泥狀,捻作成餅狀曝曬乾。要食用時剝一塊棗核食用,以代替醬菜。

  古代打仗拼的就是力氣。圖為一名清朝軍官在練習玩石鎖。

 

  軍隊發軍糧配大醬 出征有大宴會

  從上古開始,中國軍隊主食主要是小米,大米和麥子。看起來還不錯,但古代軍隊最慘的是副食。普通士兵是沒有機會,經常吃到暈菜的。在軍營中新鮮肉類和蔬菜非常稀缺,士兵們的副食主要是兩樣,大醬和醃菜。

  醬在中國已經有至少4000年歷史,周天子的食譜就包括「醬用百有二十甕之多」的記載。到漢朝,駐守邊塞漢軍配給為糧食2石搭配醬2鬥,秦朝則是1斗米配半升醬。醬一直是中國古代軍隊的主要調味品。

  古代打仗拼的就是力氣。圖為一名清朝軍官在練習玩石鎖。

 

  軍隊發軍糧配大醬 出征有大宴會

  從上古開始,中國軍隊主食主要是小米,大米和麥子。看起來還不錯,但古代軍隊最慘的是副食。普通士兵是沒有機會,經常吃到暈菜的。在軍營中新鮮肉類和蔬菜非常稀缺,士兵們的副食主要是兩樣,大醬和醃菜。

  醬在中國已經有至少4000年歷史,周天子的食譜就包括「醬用百有二十甕之多」的記載。到漢朝,駐守邊塞漢軍配給為糧食2石搭配醬2鬥,秦朝則是1斗米配半升醬。醬一直是中國古代軍隊的主要調味品。

  鹽是人體力量來源,俗話說得好,「三天不喝鹹菜湯,覺得兩腳晃當當」。所以鹹鹽也是軍食的重要組成部分。漢軍每兵有3升鹹鹽配給,主要可以製作鹹肉,鹹魚和各種鹹菜。唐軍一天給小米2升,鹽半合。一年糧食七石二鬥。

  一般大軍出征會有一頓大餐。比如唐軍出征宴會則非常豐富,必有牛酒。酒酣拔劍起舞,鳴笳角抵伐鼓呼。絲竹之類的樂器是不可以使用的,那會讓士兵銳氣沮喪。出征宴會食譜包括,一人2升酒,2斤牛肉,5合白米,2張薄餅,饅頭1枚,蒸餅1枚。散子一枚,食羹三合,菜5兩,還有牛羊的頭肉和蹄子,醬羊肝,醬豬肝,鹽三分之一合,醬半合,姜1兩,蔥3兩,醋一合。從宴會菜譜上,我們可以看到唐軍主力主要來自山西,陝西,甘肅等西部地區。

  普通士兵和下級軍官很難享受到這樣豐富的菜餚

  遊牧民族風乾肉 1頭牛變20斤肉乾

  來自北方的遊牧和漁獵民族最主要的軍糧是風乾肉。一頭牛被殺後,上百公斤牛肉經過風乾加工,變成十幾斤二十幾斤的肉乾,隨身攜帶出征。等於是一個士兵帶著1頭牛的牛肉出征行軍,可以吃幾個月。具體做法是把鮮牛肉風乾1年,直到把所有的牛肉都塞進一個牛膀胱裡。這時這些牛膀胱就變成了食物包。士兵帶著1包或者幾包牛肉乾即可出發。

  這些風乾牛肉乾的蛋白質是普通肉的很多倍,一小塊就可以維持人類生存需要。在可以休息的地方,還以小塊肉乾煮湯,再來一點茶水和奶類食品,整體營養豐富全面。遊牧和漁獵騎兵根本不需要後方後勤運輸糧食,也不需要青菜豆醬之類的副食。

  遊牧和漁獵騎兵正是通過這樣富於營養和熱量的快捷食品,才可以屢屢突入中原。長時間大範圍,襲擊各個城鎮。臘肉是中國無論中原王朝軍隊,還是北方遊牧漁獵軍隊都一致喜愛的優質軍糧。只是在中原軍隊中,非常少見。

  局限於生產力的落後,就是吃最普通的豆腐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圖為清朝時期人們在製作豆腐。

  斬殺敵人做成肉脯 殺美妾慰勞士兵

  古代軍糧最殘酷的就是吃人。東漢末年,袁紹圍困東武陽,城內糧食斷絕,從老鼠到馬鞍都吃光了。最後守將臧洪親自殺死自己的愛妾,以食兵將。這還僅僅是一個小小的開始。到了前秦苻堅時期,在長安的一次戰鬥,守軍斬首了1800名突入城內的敵軍,隨後這些敵軍的屍首就成為軍糧。軍官們也把這些人肉帶回家給自己的妻子食用。

  普通士兵和下級軍官很難享受到這樣豐富的菜餚

  遊牧民族風乾肉 1頭牛變20斤肉乾

  來自北方的遊牧和漁獵民族最主要的軍糧是風乾肉。一頭牛被殺後,上百公斤牛肉經過風乾加工,變成十幾斤二十幾斤的肉乾,隨身攜帶出征。等於是一個士兵帶著1頭牛的牛肉出征行軍,可以吃幾個月。具體做法是把鮮牛肉風乾1年,直到把所有的牛肉都塞進一個牛膀胱裡。這時這些牛膀胱就變成了食物包。士兵帶著1包或者幾包牛肉乾即可出發。

  這些風乾牛肉乾的蛋白質是普通肉的很多倍,一小塊就可以維持人類生存需要。在可以休息的地方,還以小塊肉乾煮湯,再來一點茶水和奶類食品,整體營養豐富全面。遊牧和漁獵騎兵根本不需要後方後勤運輸糧食,也不需要青菜豆醬之類的副食。

  遊牧和漁獵騎兵正是通過這樣富於營養和熱量的快捷食品,才可以屢屢突入中原。長時間大範圍,襲擊各個城鎮。臘肉是中國無論中原王朝軍隊,還是北方遊牧漁獵軍隊都一致喜愛的優質軍糧。只是在中原軍隊中,非常少見。

  局限於生產力的落後,就是吃最普通的豆腐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圖為清朝時期人們在製作豆腐。

  斬殺敵人做成肉脯 殺美妾慰勞士兵

  古代軍糧最殘酷的就是吃人。東漢末年,袁紹圍困東武陽,城內糧食斷絕,從老鼠到馬鞍都吃光了。最後守將臧洪親自殺死自己的愛妾,以食兵將。這還僅僅是一個小小的開始。到了前秦苻堅時期,在長安的一次戰鬥,守軍斬首了1800名突入城內的敵軍,隨後這些敵軍的屍首就成為軍糧。軍官們也把這些人肉帶回家給自己的妻子食用。

  不光是吃敵軍,自己人在最後時刻也能吃。唐朝將軍薛仁貴率領14000名士兵出擊漠北,但是無功而返,在回來路上沒有食物。全軍人相食。最後入塞後,部隊只剩下原來的二十分之一。

  最震驚的事件發生在張巡守衛睢陽之役。張巡以數千唐軍在這裡阻擋安祿山大軍圍攻。在持續數月的圍城戰中,城內首先發生糧荒。在糧食吃完後,士兵開始吃馬匹,馬匹吃完後,開始食用3萬多名女人,老人和孩子。令人驚奇的是唐軍雖然知道外無援軍,內無糧草,自己必死在此,卻沒有叛變者。最後城破,城內6萬軍民,只存活400餘人。

  893年,李克用攻克天長,殺死敵軍萬人,後將敵人屍首做成肉脯,作為乾肉隨身攜帶行軍。1233年,宋軍圍困唐州金軍,城內糧盡,金軍將領烏庫哩黑漢殺死自己的愛妾給士兵們食用。但是士兵們沒有吃飽,就爭相殺死烏的其他妻子兒女,到最後城破時就連金軍主帥富察某也被自己的部下殺死吃肉了。在古代戰爭人吃人的事例非常之多,這裡只是略舉幾個例子。

  清朝運輸軍糧的牛車隊。

  伙食好部隊普遍戰鬥力強反之則弱

  我們也可以從飲食數量和質量上,看出各個朝代,各個時期的軍隊戰鬥力。戰鬥力好的部隊,一定伙食數量和質量很好。戰鬥力差的部隊,伙食無論質量還是數量,肯定都很淒慘。中原王朝軍隊一般在建立初期,國泰民安,風調雨順時,可以足量甚至精銳部隊可以發雙份口糧時,戰鬥力就很突出。到了王朝末期,政府腐敗,災荒連連時,軍隊伙食一落千丈,士兵面有菜色,食不果腹。拉弓拉不動,行軍走不動,披甲披不動,揮舞刀矛揮不動時。就會發生各種被敵軍以少勝多,兵潰如山倒,王朝覆滅的種種事情了。


標籤: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