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成語「一日不見如隔三秋」被誤用的兩千多年 | 陽光歷史

 

A-A+

揭秘成語「一日不見如隔三秋」被誤用的兩千多年

2016年04月28日 成語典故 暫無評論 閱讀 6,181 次

  導讀:「一日不見如隔三秋」是熟人見面常用的寒暄語,一般情況下人們理解的「一日不見如隔三秋」指的是三年,其實這種用法和理解存在很大的誤區。

  先說理解上的誤區:「一日不見如隔三秋」出自《詩經·國風·王風·采葛》,詩曰:彼采葛兮,一日不見,如三月兮!彼采蕭兮,一日不見,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見,如三歲兮!

  「葛」是一種籐本植物,或曰葛籐。「蕭」是草本植物,也叫艾蒿,有香味,古人用作祭祀或藥用。「艾」是一種菊科植物,與「蕭」相似。這實際上是一首情詩或情歌,全詩僅三句,每句僅變換了幾個字,就把熱戀中情人思念之情表現的淋漓盡致。

  詩裡給我們三個時間概念即:三月、三秋、三歲,前一個和後一個很具象,「三秋」有些抽像,「孔穎達疏」注曰:「年有四時,時皆三月,三秋謂九月也。」因此,這首詩用現在語言理解,就是:一日不見,如隔三月!一日不見,如隔九月!一日不見,如隔三年!

  全詩層層遞進逐漸深化,把對情人的思念幻化成漫長的時間,給人一種強烈的感染力和想像空間,使之更具詩意。其實,「三月」「三秋」「三歲」都是形容時間的漫長,都可以表達出情人之間這種天天想念的心情。此詩經過後人的演化逐漸形成了現在的意義,「一日不見如隔三秋」具體指多長時間,其實並無意義。

  再說用法上的誤區:前面說過,這是一首情詩或情歌,表達的是情人之間殷切思念之情。通過這首詩,我們可以清晰地感受到,熱戀中的情人如果一天不見都感覺時間的難捱,總覺得日子是如此的漫長,總想天天「粘」在一起,連情人去採葛的一點時間都覺得十分想念,所以「一日不見如隔三秋」是不可亂用的。如果朋友或親友之間見面時用「一日不見如隔三秋」來表達問候,未免讓人產生「同性戀」的聯想,就會招來旁觀者的「白眼」,從而產生不必要的誤解,這猶如用「朝夕相處度日如年」來問候對方一樣讓人反感、噁心。


標籤: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