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時期人們就愛開派對:上下級通過派對建友誼
導讀:兩千八百年多年前的周宣王時代,中國北方某處的山谷裡,傳來伐木的聲音。一陣接一陣的伐木聲中,又傳來啾啾、嘰嘰、喳喳的鳥鳴聲。鳥兒為什麼鳴唱?因為它們從幽深的谷底遷到高高的喬木上,「伐木丁丁,鳥鳴嚶嚶,出自幽谷,遷於喬木」。從這個自然界的遷移現象中,產生了我們常用的民居人事現象——「喬遷之喜」。鳥兒搬家,關我們人類什麼事?殊不知,中國文化歷來講究天人合一,對於大自然的一草一木、花鳥魚蟲,先民中的文青們,都能往人事方面聯繫。原來,小鳥飛上喬木,是要尋找同類,呼朋引伴,追求友誼,「求其友聲」。
在周朝文青的眼中,所有的自然現象都與人事有關。詩人不禁感歎,小鳥啊小鳥,你們都知道要建立朋友圈,我們人類有什麼理由不這麼做呢?建立朋友圈有什麼好處呢?可以讓社會和和睦睦、平平安安,「終和且平」。怎麼建立朋友圈呢?舉辦一次小型派對吧。於是,還是在一片伐木聲中,某位文青把院子灑掃得乾乾淨淨,把竹子做的蝶兒碗擺得整整齊齊,趕緊把羊圈裡那肥肥的羔羊拿出來待客,吩咐家裡人把美酒裡的酒糟過濾出來,把酒杯都給我倒滿,滿到泡沫從酒杯口溢出來。當然,周朝沒有啤酒,這裡只是根據現代的情景對當時做的一個猜想。
派對現場佈置妥了,接下來該考慮請貴客嘉賓的事了?請誰呢?邀請名單出來,既有同姓的親戚,「以速諸父」;也有異姓的親戚,「以速諸舅」。所謂速,就是請的意思,如果不好理解,可以結合成語「不速之客」來理解。山谷裡的伐木聲還在持續,那斧頭似乎也在敲擊著主人的心窩,他有些急躁了,時不時地跑到門口去張望,可謂望穿秋水:我親愛的朋友們,你們怎麼還不來呢?我斟好了美酒,烹好了佳餚,你們怎麼還不來呢,「寧適不來,微我弗顧」,可別浪費我的一片慇勤。
派對現場佈置妥了,接下來該考慮請貴客嘉賓的事了?請誰呢?邀請名單出來,既有同姓的親戚,「以速諸父」;也有異姓的親戚,「以速諸舅」。所謂速,就是請的意思,如果不好理解,可以結合成語「不速之客」來理解。山谷裡的伐木聲還在持續,那斧頭似乎也在敲擊著主人的心窩,他有些急躁了,時不時地跑到門口去張望,可謂望穿秋水:我親愛的朋友們,你們怎麼還不來呢?我斟好了美酒,烹好了佳餚,你們怎麼還不來呢,「寧適不來,微我弗顧」,可別浪費我的一片慇勤。
其實,不是客人不來,而是主人太心急。主人的擔心無疑是多餘的,瞧瞧,一到時間,貴賓們都到齊了。友誼天長地久,那就得多喝酒,家裡的美酒喝完了,趕快去市場上買,「有酒湑我,無酒酤我」。既有伐木的聲音,又有沽酒之處,我猜測這場派對發生在一個小山鎮裡。派對的高潮來了,小夥伴們擊起了鼓,雖然沒法弄清楚西周時期派對上奏的是什麼樂,跳的是什麼舞,但字裡行間對當時的氣氛有生動的描寫,只見主客們都已經忘形,隨著鼓聲瘋狂起舞,「坎坎鼓我,蹲蹲舞我」。
這是一次極其盡興的派對,也是一次餘味無窮的派對,酒喝夠了,舞跳夠了,但友誼還沒有敘夠。於是大家約好,等哥和姐下次有空的時候再來,把盞言歡,「迨我暇矣,飲此湑矣。」為什麼一次普通的酒會派對,要用這麼大的篇幅來記敘呢?這裡面的歷史信息量特別豐富。這首詩作於周宣王時代,之前剛剛經歷了一場危機,周宣王提倡以「友」的精神來化解當時的危機,主張從天子到群臣,乃至庶民百姓,都不能忘記舊朋友,同時要結識新朋友。
當時的人認識到,友誼是讓社會溫暖的要素,也是促進社會進步的要素,「自天子至於庶人,未有不須友以成者」。社會各個群體,都要有真摯的友誼,才能成事。而當時友誼的具體標準就是:「親親以睦友,友賢不棄,不遺故舊」,主張家族內部要和睦,朋友之間友誼深篤而持久,不要因為沒有利用價值,轉眼就不認人,所以要「不遺故舊」。可見,當時要建立一個友愛型的社會。
上下級之間通過派對建立友誼
上下級之間通過派對建立友誼
之前講的是平級友輩之間的感情,而上下級之間有沒有可能建立一個友愛的朋友圈呢?有的,同樣是在周宣王時代,為了培養上下級之間的友誼關係,老闆和員工之間舉行派對時,會唱起一首叫《鹿鳴》的歌。關於這首《鹿鳴》,有大家熟悉的句子,「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在周宣王時代,為了讓君臣關係,也就是上下級關係,更加親切自然,他們想到了開派對。朱熹就是這麼解釋的,認為可以通過派對拉近上下級關係,「而制為燕饗之禮,以通上下之情」。
這樣的派對,生動活潑而有序。宴會的開頭,歌者就唱起來:「小鹿啊小鹿,在野外吃著青草。」這開派對跟鹿鳴有啥關係?原來,他們是借助大自然的動物來比喻人類的友誼,小鹿們在野外發現豐美的草地,高興得呼朋引伴來吃草。把上下級比喻成森林裡的一群萌鹿,關係一下就拉近了。接下來,「鼓瑟吹笙」,樂工演奏,主人獻詞,歌手演唱,要唱足三首。當然,客人們不能幹聽著、干看著,小禮物那是不能少的。有人會提著竹筐出來,一份一份地發小禮物,「承筐是將」。
對嘉賓的要求是什麼呢?知名度不是門檻和指標,不是說你夠紅夠有人氣就有資格參加派對,在宴會上說自己的感情隱私或者爆一兩條猛料,在那時也不時興。那時講究的是人品,嘉賓們必須能夠在品德上做出示範,能起到引領眾人走上康莊大道的作用,「人之好我,示我周行」,在座的貴客,向大伙顯示的不是珠光寶氣和社會人氣,而是美好的品德。
主客之間,都以加強修養為激勵,主人有美酒,嘉賓有美德。雖然喝酒喝得盡興,但彼此都不會顯示出輕佻的模樣,大家和和樂樂,在派對上建立了真摯的友誼。還是那句話,周朝要建立的是一個友愛型的社會。這種派對,起初是在朝廷舉行,後來慢慢地推廣到民間。從《鹿鳴》可以看出,中國先民的宴飲派對,其主題還是促進人與人之間的友誼。互信這個主題是蠻高大上的,如果只是胡吃海喝,孔夫子也不會把它保存下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