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探秘大漠深處神秘古城西夏黑水城消失之謎 | 陽光歷史

 

A-A+

[圖文]探秘大漠深處神秘古城西夏黑水城消失之謎

2015年01月11日 未解之謎 暫無評論 閱讀 1,244 次


 

西夏黑水城

 

  20世紀初,俄國軍人科茲洛夫和英國人斯坦因才在黑水城發現了大量的西夏文獻,並運送出境。這一發現被公認為是繼19世紀末、20世紀初殷墟甲骨、敦煌遺書之後的中國第三大考古文獻發現。黑水城有很多神秘的故事,其消失原因也是撲朔迷離的。雖然處於沙漠深處,卻吸引著很多的愛好者前來一睹她的風采……


  黑水城的名字由來


  黑水城,西夏城名,今內蒙古額濟納旗東北。西夏十二監軍司之一黑山威福司治所。最初是因額濟納河而得名,額濟納,原是西夏黨項族語,意為「黑水」。該河來源於祁連山的雪水。每年,祁連山上融化的部分雪水,都要匯成河流,向北流向內蒙古阿拉善盟的額濟納草原,最後注入最北端的居延海中。這條由雪水匯成的河流,就是古代人稱為「黑水」的額濟納河。


  黑水城,位於額濟納河下遊的巴丹吉林沙漠的邊緣地帶,因旁邊有黑水河流過,所以取名為黑水城。元代時又稱「亦集乃城」、「哈拉浩特」,仍為黑色都城之意。


  神秘的黑水城將軍


  傳說過去黑水城是西夏都城,最後一位君主號稱黑將軍。他英武蓋世,所向無敵,在與漢族爭霸中原時,出師不利,退守孤城。中原大軍久攻不克,見城外額濟納河流貫其間,便以沙袋塞其上流,斷絕城中水源。守城者於城內掘井,至極深而滴水未見。黑將軍被迫全力出戰,未戰前,以所存白金八十餘車連同其他珍寶傾入井中,又親手殺死自己的妻小,以免落入敵手,然後率士卒出戰,終因寡不敵眾戰敗身亡。


  中原軍隊攻陷黑水城後,大肆搜尋而未能得見寶藏。關於這段歷史還有另外一種說法:黑將軍戰敗後並沒有死,而是向東南方向撤退。在距今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左旗巴音浩特不遠的地方,曾留下了他的盔甲和戰袍。這一有傳奇色彩的故事與歷史事實相去甚遠,但其中藏寶的傳說卻吸引著不少人。俄國的科茲洛夫就是著迷於神秘的黑水城的人物。


黑水城的歷史發展歷程


黑水城始建於公元11世紀初,是西夏王朝設在北部邊境的一座重要的軍事城堡,也是西夏十二軍司之一黑山威福軍司的治所,故又有「威福軍城」之稱。城堡早在西夏王朝正式建國以前就已建成。儘管城市規模較小,但因它是河西走廓通往漠北的必經之路和交通樞紐,所以,戰略地位極為重要。


在西夏建國以前,黑水城一帶就已有大量居民,在這裡耕耘牧獵、繁衍生息。西夏建國後,為了加強這一地區的管理,以防東面遼國和漠北蒙古的侵入,西夏王朝曾先後調集兩個統軍司來駐守黑水城及整個居延地區。並將大批人口遷到黑水城一帶定居,讓他們在當地屯墾造田、生產糧食,以滿足大批軍民的生活需要.


到西夏鼎盛時期時,黑水城已不再是一座單純的軍事城堡,逐漸變成一座經濟、文化都較為發達的繁榮城市。當時的黑水城內,官署、民居、店舖、驛站、佛教寺院以及印製佛經、製作工具的各種作坊佈滿了城區,一派繁榮昌盛的景象。這種情況大約持續了近200年之久。


公元1226年,北方「蒙古汗國」的成吉思汗率領大軍征伐西夏,首先攻克了黑水城,並由此南下,直取西夏的國都中興府,次年,西夏滅亡。元朝建立後,黑水城依然沿用。而且受到元朝統治者的重視。當時這一地區劃歸甘肅行省,稱「亦集乃路」元朝在這裡設置了亦集乃路總管府,管轄這一地區及西寧、山丹兩州。


由於黑水城是漠北通往內地的重要交通樞紐,元朝統治者不僅派遣了大量軍隊來黑水城駐防,還從各地遷來許多漢族和蒙古族人,來這裡與當地人共同發展農牧業生產。當時,各族人民利用額濟納河的水利資源開渠造田,經過數十年的奮鬥,先後屯田近萬畝。


 



 

西夏黑水城

 

元朝時期,由於經濟的發展和人口的不斷增加,原來的黑水城已不能滿足需要。於是在原有城池的基礎上,對城市進行了擴建改造。擴建後的黑水城,東西寬450米,南北長380米,是原來城市面積的3倍。擴建後的城市,不僅增加了城區面積,而且加強了城市的防禦能力。當時的黑水城,城牆高達10米,城內有登城馬道7條,設有寬約6米的東、西城門兩座,並在城門外加築了甕城。在四面城牆的外側還修築了馬面、角台等禦敵建築。


在當時的城區內,分佈有街市、官署,驛站、學府、寺院等區域和百姓、官員、兵卒的住宅區;有直通城門的東、西大街和南北街巷組成的整齊街道。街道兩側,佈滿了各種店舖,有飯館、酒店、客棧、錢莊、雜貨店、衣帛行、馬具作坊等。並有馬市、柴市及交換農牧產品的互市場所。黑水城,不僅城內十分繁榮,而且在城外也有百姓集中的居民區和繁華熱鬧的街市。當時,居住在黑水城一帶的固定人口約有七八千人之多。


  黑水城的建築特點


  在黑水城眾多的建築中,宗教建築是這座古城的一大特色。黑水城,曾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城市。歷史上曾建造過許多宗教寺院。有佛教、道教和伊斯蘭教等不同的建築。其中以佛教建築最多,而且佔地面積也最大。在西北角的城牆上,至今還聳立著5座寶瓶似的佛塔。最高的一座達13米。佛塔是用土坯壘成,雖經數百年的風沙侵襲,今天依然聳立雲端,成為黑水城獨具魅力的標誌。


  元朝時期的黑水城,不僅是一座人口眾多,經濟發達的繁榮城市,而且還是當時「北走嶺北、西抵新疆、南通河西、東往銀川」的交通要衝和元朝西部地區的軍事、政治、文化中心。


  公元十四世紀中葉,這裡的情況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昔日的綠洲,被沙漠吞噬,變成了一片荒漠。昔日繁華昌盛的黑水城也變成了一座廢城。現在它們的痕跡依稀可辨。磚石,瓦塊,陶瓷殘片,鐵器,雕刻,泥佛,風化的白骨,破裂的石磨,塊壘等當年的遺物。在古城遺址的西北角上,端坐著12米高的西藏覆缽式佛塔,古樸,圓融,安詳,是黑城的標誌性建築。


  城內,荒涼滿目,流沙下遍佈官邸、寺廟和民居的頹垣斷壁,到處都散落著各種瓷器和碎片。黑釉刻花、白釉褐彩,以及鈞瓷和南方的龍泉瓷等等。城外還有幾座殘缺不全的喇嘛塔,像是守城的衛士肅然而立。在古城遺址的西北角上,端坐著12米高的西藏覆缽式佛塔,古樸,圓融,安詳,是黑城的標誌性建築。


  黑水城神秘消失的傳說


  風沙填埋一座城市也許需要更多的時間,但在當地卻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在隋朝時,有一天天氣顯得十分怪異,忙碌的人們雖然在心裡嘀咕,但都無暇深究,在沉悶的城中往返穿梭著一個白髮蒼蒼的老人,並高聲叫賣他背的棗梨:「棗梨!棗梨!」雖然老人叫賣得非常起勁,但由於他的要價太高而無人問津,天黑之後,老人出城而去。


  當時駐守此城的隋朝大將韓世龍聞聽此事覺得十分蹊蹺,百般思索之後恍然大悟:「棗梨不正是早離嗎?」遂果斷地率領全城軍民離開黑水國。果然,在人們離開不久,狂風大作,風沙從天而降,整個城池很快被沙掩埋……這一傳說還有史料記載,說韓世龍「去後一夕被沙掩埋」。


  被沙掩埋的不僅僅是一個城池,連同黑水國一同沉睡在沙海之中的還有無數珍貴的文物。相信有一天對黑水國遺跡的勘察,總會揭開這個古城神秘消失的原因……


標籤: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