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異現象:清代衙門為何「紹興師爺」雲集? | 陽光歷史

 

A-A+

奇異現象:清代衙門為何「紹興師爺」雲集?

2016年08月27日 文史百科 暫無評論 閱讀 137 次

  《清代野史》有載:雍正年間的河南總督田文鏡,其幕府師爺是紹興人鄔斯道。鄔斯道曾替田文鏡代擬一折參劾當時權傾朝野的隆科多,雍正皇帝正好借題發揮,罷免了隆科多,並從此對這位神秘的鄔師爺刮目相看。雍正曾在田文鏡上呈的請安奏折上批曰:「朕安,鄔師爺安否?」

  當然,這大概是後世的一種附會或演義。但歷史上紹興一地則確定盛產足智多謀的名士,至清代,更是形成一個特殊的幕僚群體——紹興師爺。當年,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張之洞、袁世凱等大清重臣的幕府,均活躍著「紹興師爺」的身影。故清代有諺云:「無紹不成衙」。

  紹興師爺這一特殊群體的湧現,既是封建官僚政治的演化使然,又與紹興一地獨特的文化背景相關聯。

  紹興一地自春秋越王勾踐爭霸始,在大夫文種等的倡導下,逐漸形成讀書民風。筆者以為,這位文種大夫應該可算作是紹興師爺的「祖師爺」,當年他曾向勾踐獻「七術」,最後僅用「三術」即滅吳,同時也引來殺身之禍。至西晉末葉,晉室南遷,山清水秀的紹興招來眾多名士聚首,文學流風由此應運而生,歷南北朝而不衰。民間崇尚讀書,對求功名趨之若鶩。後經隋唐、兩宋的進一步強化,更是「無論文武,總以甲為重,謂文以途,否則胸懷韜略,學貫天下,皆目為異路」,讀書求仕成為一代又一代紹興人畢生的終極目標,名門望族人家連生兒子時釀的紹興黃酒也取名「狀元紅」,盼著待兒子「金榜題名」時用這「狀元紅」舉杯相慶。

  至清代,這股求仕之風更盛,從清順治至宣統元年,紹興一地中進士者多達638人次,中舉人者2361人次。在科舉中獲功名者如此眾多,便產生兩個結果:一方面因朝廷提供的官職有限,中士者只能候官補缺,期間便大量作幕僚,使幕僚群體日益壯大;另一方面又剌激著更多學子在寒窗下苦讀「四書五經」,因為一旦中舉即可能由清貧布衣走向高官厚祿。

  紹興師爺群體的出現,還緣於一個特殊的歷史背景。清順治直至乾隆四年,屢興「文字獄」,尤其是在處理汪景棋、查嗣庭一案時,清廷突然下詔停止浙江的鄉試與會試,一時間堵住了紹興學子登科入仕的通道。於是,大量學人只得放棄科舉,轉向學律從幕,日漸形成一個以家庭、鄉土為紐帶的幕僚群體。紹興籍師爺龔萼在《雪鴻軒尺牘》中說:「吾鄉之業於斯者不啻萬家。」他們遍佈全國各地大大小小的衙門中,形成了一個龐大的地域性「師爺幫」,彼此聲援,相互提攜。其他鄉籍的師爺也紛紛轉投之,以「紹興師爺」自稱。

  雲集於清代衙門的紹興師爺,大致分為六類:一曰「書啟師爺」,專替幕主起草各類文字;二曰「刑名師爺」,專管協助幕主審理刑事案件;三曰「錢糧師爺」,專門協同幕主辦理財政、賦稅;四曰「賬房師爺」,有的衙門裡則由錢糧師爺兼任,專替幕主管理重要賬目;五曰「掛號師爺」,主要負責批牘(批答文件);六曰「征比師爺」,負責考核徵收田賦。

  紹興師爺深得清代諸多封疆大吏的器重。曾國藩的師爺房士傑系紹興會稽人,左宗棠的師爺程塤系紹興山陰人,張之洞的師爺馬家鼎系紹興會稽人,紹興山陰的婁春藩則先後當過李鴻章、榮祿、袁世凱、端方等的師爺,一生倍受禮遇。


標籤: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