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士不厚道:暗用拆字法罵至交嵇康的兄長是庸人
王戎是魏末晉初人,「竹林七賢」之一,位至三公。說到他,就令人想起與李子相關的兩個故事。第一個故事誇讚他早慧,邏輯思維強:小時候,王戎跟小夥伴們出外遊玩,見到路旁一棵李樹果實纍纍,小夥伴們一窩蜂跑去採摘,他卻巋然不動,有人問他為何袖手旁觀?他說:李樹長在道旁而能結滿果實,一定又苦又澀,誰都不愛吃。小夥伴們一嘗味道,果然如此。第二個故事則批評他慳吝:王戎做了高官,家裡種了不少良種李樹,果實又大又甜,京城的「果粉」們願出高價購買,但他們只有口福嘗鮮,卻沒有辦法留種。原因非常簡單,王戎出售李子前,已令僕人用錐子一一鑽破果核,來年春天,它們不可能發芽。
名士呂安與嵇康交情極深,「每一相思,千里命駕」。某日,呂安興起,去尋訪嵇康。呂安到了嵇家,叩門一問,這才知道,嵇康出門逍遙快活去了。其兄嵇喜出來迎客。呂安靈機一動,在嵇喜家的門扉上題寫了一個「鳳」字,算是聊盡賓主之禮。嵇喜以為呂安誇他。殊不知,呂安暗用拆字法,罵他是「凡鳥」(即庸人)。呂安與嵇康是至交,卻不能親其所親,反而變著戲法糟踐其兄長,這叫哪門子雅事呢?真叫不厚道。名士性格強悍,唯我獨尊,唯我獨贏,要他們態度謙遜,尚且難上加難,何況待人厚道。
相比魏晉名士,不少民國名士喝過洋墨水,若論叛逆性和侵略性,有過之而無不及。辜鴻銘喜歡罵人,章太炎喜歡罵人,錢玄同喜歡罵人,黃侃喜歡罵人,魯迅尤其喜歡罵人……有些罵對路了,有些則只是任性和逞強,將對方罵得狗血淋頭,甚至罵成枯魚之蠹,那些文字如同泰山壓頂,阻斷了許多人的自贖之路和自新之路。
在民國名士的行列中,蔡元培是敦然長者,胡適是藹然仁者,對此評定,少有異議。前者肯為陌生的工人寫求職推薦信,後者肯拿出自己多年的積蓄為留學生墊付學費川資,仁行義舉,還有許多成例。就算是他倆,居然也有不厚道的時候。
1922年秋,北京大學突發「講義費風潮」,數十名學生聚集到校長室外大聲抗議,蔡元培苦勸無效,不禁怒火中燒,他捋袖出拳,當眾吼道:「我跟你們決鬥!」事後,他憤然辭職,引發多米諾骨牌效應,一時間人心惶惶,校政難以維持不墜。經多方慰留,最終,蔡元培勉強收回辭呈,但他開出的先決條件是必須嚴懲帶頭鬧事的學生。結果如何?一名專敲邊鼓的「拉拉隊員」馮省三充當了替罪羊。馮省三申訴無門,跑去向胡適求助,胡適仰天打個哈哈,敷衍道:「你既已做了英雄,就英雄到底嘛!」拒絕為他洗雪冤情。在這件事情上,許多人都能體諒蔡元培的那句老實話——「紙老虎哪能戳一個洞」,但也都認為兩位名士的做法有失公允,有欠妥當,在真相混沌的情況下,悍然斷送掉一位青年的前程,確實不夠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