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相有時不能公開:淹沒在歷史迷霧中的明宮梃擊案 | 陽光歷史

 

A-A+

真相有時不能公開:淹沒在歷史迷霧中的明宮梃擊案

2017年04月24日 宮廷野史 暫無評論 閱讀 104 次

  梃擊案與紅丸案、移宮案並稱明末三大迷案。此案其實並不複雜,然而由於涉及到皇儲紛爭,其中真實情形顯然不能公開,這樁公案遂淹沒在歷史迷霧之中,真相恐永遠無大白於天下之時。

  1、案件背景

  明朝的立儲嚴格地遵循嫡長子繼承製原則。如果皇后有兒子,就立嫡子;若無嫡子就立庶長子。嫡子或長子故去就立長孫。這套規矩除了寫在太祖朱元璋的《祖訓》中,天下大夫們都在嚴格監督,後來的皇帝想違反都不行。例如素來獨斷專行的明成祖朱棣幾度想換太子而立漢王,卻都被大臣們給阻止了。

  到了萬曆朝,由於萬曆帝正妻王皇后無子,故朝臣主張立宮女所生的皇長子朱常洛為太子,皇太后李氏及王皇后也支持立朱常洛。但萬曆帝更寵愛鄭貴妃所生的三子福王朱常洵,希望福王為太子,鄭貴妃亦不斷向神宗進言。

  圍繞皇儲之爭,朝堂上分成兩派,爭執不下。萬曆二十九年,皇長子朱常洛已經二十歲,萬曆帝在重重壓力下,無法再拖延下去,被迫立常洛為皇太子,常洵為福王。由此,朝臣與鄭貴妃的勢力激烈博弈,終於引發明朝立國以來最嚴重宮廷仇殺事件——梃擊案。

  2、案件經過

  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五月,有一男子張差,手持木棍,闖進太子朱常洛居住的慈慶宮,擊傷守門太監,太子內侍韓本用聞訊趕到,在前殿逮捕張差。

  經過御史劉廷元審訊,認定張差乃癲狂之人。

  但刑部官員王之寀認為張差不像瘋癲之人,遂親自審問。在王之寀的審問下,張差供認自己經親戚馬三舅、李外父等人引見給一個不知道姓名的老太監,只要按這個太監的要求去做,完事後就能給他30畝土地。於是他就跟老太監到了京城,另一個太監請他吃飯,帶他到慈慶宮,告訴他進宮後見人即打,尤其見到穿黃袍者(是太子朱常洛),更要把他打死。並囑咐他說:「你先衝進去,撞著一個,打殺一個,殺人也無防,我們自會救你。」後來他就被逮住了。

  案件至此,似乎還有隱情,於是刑部員外郎陸夢龍再次提審張差。張差又招認:「太監龐保、劉成兩個人逼我拿著棍子打進宮中。如果能打到太子,吃也有了,穿也有了。」隨後又畫出入宮路徑。

  張差的供言,供出了他其實是被鄭貴妃手下太監龐保、劉成所指使。龐保、劉成僅是兩名太監,單憑他們不可能有如此膽量。由於他們均是鄭貴妃的內侍,聯繫萬曆四十一年曾發生鄭貴妃的內侍與奸人勾結詛咒皇太子的事件,梃擊案牽連到鄭貴妃在所難免。一時間朝野嘩然,都懷疑鄭貴妃想要謀殺太子,以立福王。大臣王志、何士晉、張問達等奏疏請求嚴查。此時,若將張差及太監龐保、劉成嚴加審訊,順籐摸瓜,其背後的真兇將很快落網,真相將大白於天下。

  3、隱瞞真相

  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把案件查明,肯定將牽涉到明帝國的最高層私密,從而引發皇族內部的劇烈人事地震。萬曆皇帝著實不想再追查下去。而此時的鄭貴妃惶惶不可終日,唯有向萬曆帝哭訴。

  不過萬曆帝這位超級懶漢並不愚蠢,他對鄭貴妃說:「群情激怒,朕也不便解脫,你自去求太子吧!」

  這話傳到了太子朱常洛耳中,這個多年來不招待見、事事小心翼翼的皇儲顯然聽出了父親話中有音,只得說:「這件事只要張差一人承擔便可結案。請速令刑部辦理,不能再株連其他人。」

  萬曆皇帝聽後,頓時眉開眼笑,頻頻點頭:「還是太子說得對。」然後破天荒地來到東宮,演出了一場肉麻的政治秀:又是抱起異常陌生的朱常洛的兒子也就是自己的親孫子,又是誇太子朱常洛孝順,都是外臣離間了他們父子的關係。

  最後,皇帝和太子都不去深究,僅以瘋癲奸徒罪將張差處以凌遲。張差臨死前說:「同謀做事,事敗,獨推我死,而多官竟付之不問。」(據《先撥志始》)。此後,刑部、都察院、大理寺前後五次會審龐保、劉成兩人,由於人證消失,龐、劉二犯有恃無恐,矢口否認涉案。不久,明神宗密令將龐保、劉成處死,全案遂無從查起,最終不了了之。

  那麼,梃擊案背後主使真的是鄭貴妃嗎?也未必。歷史上也有人懷疑梃擊案是太子朱常洛自演自導的一出「苦肉計」,目的是借此陷害鄭貴妃。但不管怎樣,梃擊案真相究竟如何,恐怕無人知曉了。


標籤:



給我留言